•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高中古詩詞答題基本知識(高中語文古詩答題技巧)

    1.高中語文古詩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滿分答題公式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整理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

    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

    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

    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

    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

    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

    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

    2.高考古詩詞每道題答題方法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3.高中語文古詩詞的答題方式、規范

    解答古詩歌鑒賞題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整體感知,即閱讀詩歌時不忘題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詩歌類別。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過意象意境揣摩詩人所要抒發的感情。三是答題要求,即審讀題干,弄清要求,有針對性作答。

    有時還要根據賦分確定答題詳略。答題時一般遵循先觀點后分析的套路,結構上采取總分式、并列式(分點作答)。

    下面就常見的六類題型的答題模式做詳細解說。一、形象意境類形象意境類題型主要考查三個方面:對抒情主體形象的理解,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對詩歌意境的體味。

    【設問方式】形象畫面: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形象(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景物有什么特點?意象意境:詩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或直接點明某意象,要求簡要賞析。【背景知識】1.形象——詩歌中的形象,既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抒情主體形象),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詩歌用來寄托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包括景和物。2.意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常見意境特點術語:繁華熱鬧、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等。【答題模式】形象畫面分析:特征+形象畫面定位意象意境解說:意境描摹+特點概括(或效果簡析)。

    即先用自己的話把詩句的意境描摹出來,再概括情境特點(如雄渾壯闊、高闊遠深、恬靜優美、蕭瑟凄涼、生機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對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簡單解說。【真題印證】例1(2009年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石湖①書扇韻姜夔[宋]②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問題: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案:詩歌描繪了一幅清幽恬靜的江南水鄉畫面,寫了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解析:這道題屬形象畫面分析類題型。

    第一問,形象畫面定位為“江南水鄉畫面”,特征是“清幽恬靜”,簡單整合即可得到答案。第二問根據題干要求作答即可。

    例2 (2009年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晚泊岳陽歐陽修[宋]臥聞岳陽城里鐘,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一闕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擊如飛。

    問題:詩中有三處寫到“月”,請就此作簡要賞析。答案:第三句寫明月“來”懸空江,表現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為伴;第五句用擬人方法呈現靜夜“月弄清輝”的畫面,也為下句漁人歸家作引;第六句寫月光引領水上人伴著歌聲飛去歸家,帶出作者一絲思鄉之情。

    解析:這道題要求直接就“月”這一意象進行賞析,屬意象意境解說類。答案對涉及“月”這一意象的三個詩句,先描摹解說,后說明作用效果。

    二、情感主旨類情感主旨類題型主要考查三個方面:對所抒感情的理解,對詩歌深層含義的揭示,對詩歌主旨的把握。【設問方式】情感——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變化)?或要求分析詩句蘊含了作者何種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關鍵詞語發問,要求解析情感主旨。【背景知識】對古典詩歌常見的5種情感類型應該熟知: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業的渴望,壯志難酬的悲嘆,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悶,潔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歸隱田園之志等。

    2.憂國傷時,包括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現山河淪喪的痛苦,反映邊塞征戰的壯烈,憂慮百姓離亂,擔心民族命運,感嘆昔盛今衰等。3.人生感受,包括傷春悲秋,嘆息人生短暫、韶光易逝,感傷世事多變,抒寫告慰平生的喜悅等。

    4.思鄉懷人,包括羈旅愁思,思念親友,邊關思鄉,閨中感懷等。5.送別感懷,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長,坦陳心志等。

    【答題模式】情感:詩句內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詩歌具體內容+情感特征或詩歌主題【真題印證】【編者按】詩歌鑒賞題在高考中越來越不可忽缺。

    十年來,古詩詞測試的基本情況是:全國卷從1996年起,基本是考兩道選擇題,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鑒賞。2002年起,全國卷調整了試題比例,加大了主觀題,這意味著考生將被賦予更大的發揮空間。

    上海卷自1993年以來,有客觀題、主觀題,但主觀題比例大。2004年上海市考試手冊作出這樣要求:“能從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表達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鑒賞文學作品。”

    可見,對古詩詞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鑒賞評價,它要求與認讀、理解、分析能力綜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對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對情感的審美把握。

    盡管上海卷的題型量還未固定,難度上有加大趨勢,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尋找到一些基本規律,是能游刃有余的。詩歌鑒賞要求考生從詩歌內容、語言、結構、寫作技巧及作品風格、。

    4.高中語文古詩詞必備知識點

    古詩歌鑒賞知識點

    1、詩歌鑒賞答題“五讀”法:讀題目、讀作者、讀內容、讀注釋、讀命題。

    2、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3、語言風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簡潔、質樸無華、沉郁頓挫、蒼涼、低沉、蒼勁、悲涼。

    4、思想感情術語: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5、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擬人、排比、對比、雙關、起興、反復、設問、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 6、表現手法

    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襯(烘)托(包括正襯和反襯)、聯想想象、白描、懸念、比興、動靜結合、動靜相襯、以動寫靜、列錦(名詞羅列)、虛實結合、欲揚先抑、寓褒于貶、明褒實貶、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分析手法:卒章顯志、開門見山、對比、懷古傷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疊詞 7、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間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借事(折柳、登高、憑欄、用典)抒情、以樂景抒哀情等。象征、襯托、烘托、抑揚、對比昭應、虛實結合、比興。

    8、描寫(寫景)方法—— 渲染、襯托、動靜、對比、擬人、夸張、正側、白描、虛實、不同感官、比興。

    三、各類詩歌的基本特點

    (一) 懷古詩(標題有古跡、古人名,或前加“詠”,或后加“懷古”、“詠懷”等。)

    2、思想內容:

    ① 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 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 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 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二)詠物詩

    1.詠物詩的特點: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①以物象為題;②詠(題、贈、贊)+物象

    2.內容特點:詠物言志,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志向或品質;或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

    分析角度:物與人的相同點(物我合一的結合點),賞析時要重點把握①寫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寫景詩

    1、抒情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2、寫法是白描、襯托。

    3、分析重點:景物特征;

    4、山水田園詩的主題:①歸隱田園,鐘情山水;②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 ③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閑適情調,表達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四)邊塞戰爭詩

    1.形式標志:題目有“塞”、“征”、“軍”字眼;也有用樂府舊題,如《涼州詞》、《從軍行》等;

    2.基本主題:

    表現殺敵報國、建立功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山河淪喪的痛苦;久居邊關的鄉愁;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

    (五)行旅詩和閨怨詩 行旅詩:主要表現行旅之人旅途的艱辛、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安定生活的向往。

    閨怨詩:一是表現婦女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鼓勵丈夫建功立業的情懷;二是表達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感嘆光陰易逝;三是表現宮中女子對自由被禁錮、遭人冷落的處境的怨恨,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別詩

    1. 形式標志: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2、基本主題: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別后情境的想象、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戀與不舍——低沉哀婉,傷感惆悵;安慰與祝愿——曠達剛健,樂觀向上。

    5.高考古詩詞每道題答題方法

    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范。易混術語區分(一)“方式、手法”的區分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征、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夸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三)描寫的角度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

    “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望采納。

    【高考蜂背 高中知識聽著背 可登陸蘋果或安卓市場下載使用 】。

    6.高中古文基本知識越詳細越好

    高中文言文專題復習——18虛詞 一、【而】 (一)用作連詞。

    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并列關系。

    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

    (《師說》) ⑤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2、表示遞進關系。

    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

    (《鴻門宴》) ②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 ④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⑤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師》)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③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國也》) ④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 ⑤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關系,可譯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可譯成“以”“以此”“來”。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

    (《察今》) 【而已】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后】譯為“才”,“方才”,表示時間的副詞。

    ①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傳》)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后)出師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送東陽馬生序》)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之意。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后來”。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戰》)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 用于賓語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問句中,若賓語是疑問代詞,這個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前)。

    ①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3、作定語,可譯為“這”“那““什么”。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③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雀東南飛》)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7.高中語文古詩鑒賞詳細答題技巧

    1、答題總則:仔細審題,根據題目要求,問什么,答什么。

    基本規律:1、如果問“寫了什么”,則必答內容(可翻譯后概括)。 2、如果問“怎樣寫”,則必答手法和內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寫了什么內容,順便還可以答這樣寫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問“作用(效果或好處)怎樣”,則必答手法、內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處,接著答用了什么手法,寫了什么內容。這樣才完整,不至于無謂失分)。

    4、如果問“為什么這樣寫”,則必答內容(即原因,可從詩句中概括,往往是對表現詩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論世”),還要從結構上回答(即在結構上的作用)。5、如果題目要你“簡析”,則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詩歌的類別(從內容角度劃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斷出詩歌的內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

    譬如:1、寫景抒情類。如山水田園詩,這類詩,內容當然是寫所見所聞的自然景物,手法常從修辭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懷類。如送別、登高等,這類詩,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傷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樣。

    3、詠物言志類。如詠物詩,則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總說),懷才不遇、堅貞不屈、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積極進取、孤傲高潔、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內容),象征、比喻、擬人、對比、襯托、雙關、比興等等(表現手法)。

    4、懷古詠史類。這類詩,則懷古傷今、懷古傷己、借古諷今(總說),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憂國憂民、壯志未酬(思想內容)、用典、聯想、對比、襯托、揚抑、諷刺(表現手法)。

    5、邊塞征戰類。這類詩,多著意于絕域風物的描寫,以抒寫軍旅之苦辛、戍卒之離思鄉情或表現將士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英雄氣概兼兒女心腸”的創作模式,但也有例外。

    喜用術語:豪邁、慷慨激昂、建功立業、保家衛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生活凄苦、思鄉思親、報國無門、歸家無望、茍且偷安、連年征戰、窮兵黷武、悲憤、哀痛、憤懣等等(思想內容),烘托、渲染、對比、雙關、諷刺等等(表現手法)。三、明了考查詩歌的幾個角度:語言分析、形象分析、評價寫作技巧和風格、評價思想內容。

    四、讀懂詩歌的主要途徑:從題目入手、從作者及時代入手(知人論世)、從試題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結合詩歌的類別(見上文)、常見意象的文化內涵進行推斷。五、常見題型的回答要點。

    1、語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詩眼”的題目)設問的方式及答題角度和步驟:(1)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解析:這種問題是就整首詩而言,因此記住常用術語就可無往而不勝。如:用語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質樸(樸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飾,返璞歸真;凝練簡潔,絢麗多彩;委婉含蓄,清靜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偉奇特,慷慨悲壯;使用疊字疊詞疊句,生動形象,具有音樂美、修辭美等等。

    注意:答題時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這首詩的“詩眼”,或找出用得最傳神的實詞(虛詞)并分析其好處。

    解析:答題步驟——先找出此詞,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結合詩句解釋其表面和深層含義(即這個詞描繪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現了什么畫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產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達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評價語可參見上文的解析,譬如:運用動詞、形容詞的作用或效果是準確、生動、貼切;數量詞、副詞往往是起強調或使文氣更貫通的作用;疊詞往往是增強語言韻律感或強調作用;顏色詞可以渲染氣氛,增加畫面感、色彩感,表達心情。

    (3)詩中的某個字(句)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詩中的某字換成別的字好不好。

    (屬比較異同類題,同上,稍有區別,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答題步驟:一從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如開頭則統領全詩,結尾則總括全詩,貫穿全詩則是全詩情線物線。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

    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設問的方式及答題角度和步驟: (1)這首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藝術形象?請具體分析。(這是從整體上考)解析:藝術形象主要有——豪放灑脫,憂國憂民、青衫淚濕,歸隱田園、鐘情山水的隱士,愛惜人才,兒女情長,為國戍邊的征人,四處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潔的志士等。

    回答時,第一步,從上挑選一個(如果找不到,請自己概括),這是概述;然后結合詩句挑出描寫形象的詞語具體解說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題時,先找出有關詩句,接著分析形象的基本含義,再結合主旨分析。

    8.高中語文古詩鑒賞詳細答題技巧

    一、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③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 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①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④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里?

    2、提問變體: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3、解答分析: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理解一句詩一定要聯系上下句并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③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四、分析語言特色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②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李白雄渾飄逸而杜甫則是沉郁頓挫。但有時候我們不熟悉作者也可以從詩中讀出語言風格,有的曉暢明快,有的民歌風味十足等等。

    4、答題模式:①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簡練傳神、凝練沉郁、入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莊諧俱見……);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題

    1、提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提問變體: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⑵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⑶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答題模式: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么;②抒發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題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 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②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題模式: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夸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②結合詩句分析,何以見得是用了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9.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方法及相關題型

    高考《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具體規定是這樣的: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007年全國高考18套試卷中的詩詞鑒賞試題,選用了24首詩詞,設計了37道題目,對考點均有涉及,就題目而言,雖然有的側重某一方面,有的是綜合考查,但大體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 第一種模式:煉字煉詞型 命題形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或者是請簡要分析) 提問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題指津: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這種題型是要求賞析時應聯系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來理解作者煉字技巧的精妙。

    答題步驟: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樣的好處。第三步也可放在第二步前。

    答題示例: 例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7年全國卷Ⅱ) 新晴野望 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①。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 ①氛垢:塵埃。

    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答:分別是“明”和“出” (第一步:指出是哪一個字),充分顯示出雨后的“新晴”(第二步,指出使用該字的好處),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后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第三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例2 (2007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黃氏延綠軒 [明]高 啟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①濕。

    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注】①蕪,叢生的草。

    “蔥蔥”、“靡靡”兩個疊音詞有什么作用? 答:題目已將字詞點出,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寫出春雨后水邊草木之貌(第二步指出使用該詞后的景象);富有韻律感,增強表達效果(第三步指出使用該詞的好處)。 第二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型 命題形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談談這首詩的語言藝術。

    解題指津: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一般可表述為: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等。

    答題步驟:第一步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第二步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第三步指出這些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類提問,著重的是詩歌語言的層面,考生應該從語言的風格或特點來解答。

    例1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表達技巧型 命題形式:這首詩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解題指津: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從詩歌的藝術構思入手。

    答題步驟:第一步:指出運用的表達技巧;第二步: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第三步: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例1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2007年湖北卷) 華清宮 吳 融 四郊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便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 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說明。 答: 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第一步:指出運用的表達技巧)。

    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第二步:指出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宮外飛雪陰云,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掩映,溫暖如春(第三步: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第二首今昔(或時間)對此(第二步:指出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第三步: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例2 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廣東省江門市2007-2008學年度高三調研測試)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①,照管鵝兒與雛鴨。”

    【注】①蒔(shì)未匝:移植或栽種沒有完畢。 詩歌的頷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第一步:指出運用的表達技巧)把“斗笠”比作頭盔,把“蓑衣”比作鐵甲,形象生動,化板滯為飛動(第二步:指出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

    高中古詩詞答題基本知識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高中古詩詞答題基本知識(高中語文古詩答題技巧)

    詩歌

    如何指導小學生賞析古詩詞(如何教小學生賞析古詩)

    閱讀(149)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如何指導小學生賞析古詩詞,內容包括如何教小學生賞析古詩,如何教小學生賞析古詩,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指導朗讀,流露感情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朗讀是一種加強識記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晰、響亮、富

    詩歌

    中古詩詞大會中的好詩(中國詩詞大會哪些絕美古詩詞打動)

    閱讀(138)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中古詩詞大會中的好詩,內容包括中國詩詞大會中詩,“中國詩詞大會”哪些絕美古詩詞打動,《中國詩詞大會》必背100首詩詞,你都會了嗎。01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02昨夜星辰昨夜

    詩歌

    溪口古詩詞(奉化溪口觀瀑閣里的詩句是什么寫的)

    閱讀(12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溪口古詩詞,內容包括奉化溪口觀瀑閣里的詩句是什么寫的,奉化溪口觀瀑閣里的詩句是什么寫的,“水香知是曹溪口”出自哪一首詩詞。找到一首當代名家寫的關于“奉化溪口”的唯美山水風光古詩詞名言名句,供參考:奉化區雪竇商量文

    詩歌

    適合女人朗誦的古詩詞(適合女生朗誦的古詩文)

    閱讀(156)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適合女人朗誦的古詩詞,內容包括適合女生朗誦的古詩文,適合女生朗誦的古詩詞,適合女生朗誦的古詩詞。嗯。我覺得李清照的詞很適合。溫婉柔順。很適合淺吟輕唱。第一首配樂【琵琶語】 http://box.zhangmen.baidu.com/

    詩歌

    七上古詩詞背誦(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必背古詩文)

    閱讀(139)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七上古詩詞背誦,內容包括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必背古詩文,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詞,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必背古詩文。(一)、課內古詩背誦【觀滄海】(曹操"東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詩歌

    初中古詩詞鑒賞技巧ppt(初中古詩文的賞析方法)

    閱讀(147)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初中古詩詞鑒賞技巧ppt,內容包括初中古詩文的賞析方法,初中古詩賞析方法,古詩詞賞析朗誦ppt。【考點分析】近年各地的中考試卷中,對古詩詞曲賞析的考查比較熱,而同學們往往無從下手,失分較多。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下面就古詩

    詩歌

    給母親的祝福語古詩詞(母親節祝福詩句)

    閱讀(242)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給母親的祝福語古詩詞,內容包括母親節祝福詩句,母親節寫什么祝福語有古詩,祝福母親的詩句。《游子吟》 (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別老母》 【清】黃仲則 搴帷拜

    詩歌

    古詩詞詠華山(古詩《詠華山》)

    閱讀(234)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古詩詞詠華山,內容包括古詩《詠華山》,詠華山的詩句,詠華山的詩句。詩名:詠華山作者:宋 - 寇準內容: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翻譯:華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齊平的山

    詩歌

    古詩詞大全500首(五言古詩大全500首)

    閱讀(24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古詩詞大全500首,內容包括五言古詩大全500首,古詩500首,古詩大全500首。五言古詩有:《春曉》、《所見》、《登鸛雀樓》、《相思》、《獨坐敬亭山》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

    詩歌

    古詩詞l配樂詩朗誦(古詩詞配樂朗誦)

    閱讀(144)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古詩詞l配樂詩朗誦,內容包括古詩朗誦背景音樂大全,古詩詞配樂朗誦,古詩詞朗誦背景音樂。五言絕句 1.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

    詩歌

    古詩詞品析100(古詩詞賞析100字30篇)

    閱讀(297)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古詩詞品析100,內容包括古詩詞賞析100字30篇,古詩詞賞析100字,古詩詞賞析,100字以上。送別 作者: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賞析:詩的前兩句寫景,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

    詩歌

    如何指導小學生賞析古詩詞(如何教小學生賞析古詩)

    閱讀(149)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如何指導小學生賞析古詩詞,內容包括如何教小學生賞析古詩,如何教小學生賞析古詩,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指導朗讀,流露感情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朗讀是一種加強識記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晰、響亮、富

    詩歌

    中古詩詞大會中的好詩(中國詩詞大會哪些絕美古詩詞打動)

    閱讀(138)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中古詩詞大會中的好詩,內容包括中國詩詞大會中詩,“中國詩詞大會”哪些絕美古詩詞打動,《中國詩詞大會》必背100首詩詞,你都會了嗎。01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02昨夜星辰昨夜

    詩歌

    溪口古詩詞(奉化溪口觀瀑閣里的詩句是什么寫的)

    閱讀(12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溪口古詩詞,內容包括奉化溪口觀瀑閣里的詩句是什么寫的,奉化溪口觀瀑閣里的詩句是什么寫的,“水香知是曹溪口”出自哪一首詩詞。找到一首當代名家寫的關于“奉化溪口”的唯美山水風光古詩詞名言名句,供參考:奉化區雪竇商量文

    詩歌

    適合女人朗誦的古詩詞(適合女生朗誦的古詩文)

    閱讀(156)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適合女人朗誦的古詩詞,內容包括適合女生朗誦的古詩文,適合女生朗誦的古詩詞,適合女生朗誦的古詩詞。嗯。我覺得李清照的詞很適合。溫婉柔順。很適合淺吟輕唱。第一首配樂【琵琶語】 http://box.zhangmen.baidu.com/

    詩歌

    語文古詩詞課課后反思(小學古詩詞教學反思)

    閱讀(128)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語文古詩詞課課后反思,內容包括小學古詩詞教學反思,古詩的教學反思怎么寫,讀古詩古文反思2000字。小學古詩詞教學反思是一個很需要研討的問題,必須引起教材編寫、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一個是選材,是否合乎小學生的心理特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