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講一首古詩,應該怎么講
蜂 年代:【唐】 作者:【羅隱】 體裁:【七絕】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詩文解釋】 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尖,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領。它們采盡百花釀成蜜后,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 【詞語解釋】 山尖:山峰。
【詩文賞析】 這首詩贊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這首詩有幾個藝術表現方面的特點: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敘述反詰,唱嘆有情;寓意遙深,可以兩解。
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詩人羅隱著眼于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注意的有三點: 一、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經營,除“辛苦”而外并無所有。
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夸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里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
其實這只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一筆,說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將“盡占”二字一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如一開始就正面落筆,必不如此有力。
二、敘述反詰,唱嘆有情。此詩采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但議論并未明確發出,而運用反詰語氣道之。
前二句主敘,后二句主議。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敘,四句主議。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敘主議不同,末二句有反復之意而無重復之感。
本來反詰句的意思只是:為誰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卻分成兩問:“為誰辛苦”?“為誰甜”?亦反復而不重復。言下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之意甚顯。
而反復詠嘆,使人覺感慨無窮。詩人矜惜憐憫之意可掬。
三、寓意遙深,可以兩解。此詩抓住蜜蜂特點,不做作,不雕繪,不尚詞藻,雖平淡而有思致,使讀者能從這則“動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覺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說此詩實乃嘆世人之勞心于利祿者;有人則認為是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刺。兩種解會似相齟齠,其實皆允。
因為“寓言”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為某種說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確定;另一種是作者懷著濃厚感情觀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就不那么淺顯和確定。如此詩,大抵作者從蜂的“故事”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寫下來,不直接說教或具體比附,創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較大靈活性。
而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同意義的苦辛人生,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一種是“運鋤耕劚侵星起”而“到頭禾黍屬他人”。這就使得讀者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作不同的理解了。
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越來越成為一種美德的象征,人們在讀羅隱這詩的時候,自然更多地傾向于后一種解會了。可見,“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變,古老的“寓言”也會與日俱新。
2.明天我要講首古詩詞,該怎么講
明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鑒賞】
這是楊慎所做《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后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詞的開首兩句令人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進程,用后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觀。“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征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盡管歷代興亡盛哀、循環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下片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寧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詞似懷古,似物志。開篇從大處落筆,切入歷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語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則具體刻畫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環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從而表現出一種大徹大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好詞!!希望采用!!!
3.課堂上古詩怎樣講更生動
1.切忌不要把古詩當古詩講,這樣很枯燥
2.當遇到可以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時千萬不要錯過,比如秦觀的鵲橋仙,正好可以說說學生現在的思想
3.萬事開頭難,只要想辦法讓學生真正喜歡古詩詞了,那么課堂自然會生動,學生也會積極地跟著思考
4.講講時代背景,多結合歷史……,再貫穿寫作手法,這一點很重要,只有在這一方面古詩才可能脫離單純的古詩詞,才不會顯得枯燥
5.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只有教師和學生真正對古詩詞感興趣,那么生動地講就不再是困難了
有問題問我
4.如何給孩子講古詩詞
步驟/方法教孩子吟誦詩歌入情悟境。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感情的吟誦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 還可以更好地使學生領會詩的音樂美。
出聲誦讀,要力求讀得清晰、準確、有節奏,讀出思想感情。這種有規律的反復形成的節奏,產生了整齊劃一的音樂美感。
做到“一章十遍讀,一句十回吟”,便會使靜止的畫面與聲音、形象融為一體,使學生身臨其境,與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步入詩的意境。當然,出聲誦讀要和低聲慢吟結合起來。
注重整合提升感悟。教學中,選取相同或相近的古詩進行整合,既能使學生感到耳目一新,又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是同一主題作品的整合。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有不少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
二是同一作者作品的整合。這樣教學,既可以增強學生對作者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比如學習陸游的經典古詩《示兒》,就可以帶動學生學習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學習古詩固然是要讓學生走進傳統文化的殿堂,與作者對話,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應鼓勵學生在與人對話、演講、寫作文中恰當引用古詩詞。
如開展綜合實踐課,假想有一名沉湎網吧的少年,讓學生用古詩詞對他進行規勸,“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詩句就自然而然地被學生運用。尤其要引導在作文中引用或擇用,以增強文章的氣勢、文采和說服力。
詩歌是充溢著生命的情感載體,閑情、鄉情、友情、愛國情是詩人反復吟嘆歌詠的主題。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如能以情感點燃情感,實現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定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愛上古詩詞。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講古詩詞怎么講(要講一首古詩,應該怎么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