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的寫作方法有哪些
一、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二、表達技巧:二、表達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
《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下面兩首詞都是情與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御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
時間是秋天,地點是塞下,具體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夫。
他們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飲濁酒,愁不能寐。
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另看一首寫樂景的詞:風入松(題酒肆) (宋)俞國寶: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
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
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云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
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這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游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
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游的愉喜。現在看下面這首七絕《題金陵圖》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
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吊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
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
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并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虛實相生或虛實結合。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
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
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
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
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并不在眼前,也是虛象。
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
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
2.如何靈活運用古詩詞寫作文
啊,其實我慣用的是把詩詞分成幾個詞聯用,如溫庭筠【瑤瑟怨】“碧天如水夜云輕”一句。
就可以寫成:
“碧天如水,長空澄碧,是夢是幻,夜月飄忽不定的進了我的眼,融入我的心。”
簡單來說,就是擴句、擴句。
不過要是你想要引用的話,就可以在排比和反復的基礎上改一改句式。
如:
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琵琶聲?(出自琵琶行)
還是“道一聲好去”的無奈之聲?(出自一首元曲,記不清楚)
抑或,是“蕭蕭班馬鳴”的廣袤?(出自李白 送友人)
又是“不用清歌也淚垂”的無聲?(出自什么記不得了,反正是宋詞。)
還可以加以更多的變化,但是這樣必須是相近的事物,有點難想呃。
我是初一學生的水平,如果你是高中生甚至大學生的話,那應該了解的更多,只要自行帶入就可以了(*^__^*)
另,
文章要古意的話,只要盡量在字里行間體現出古風就可以,不一定非要引用啊。
咱追求的較高境界,就像E大的【盛唐夜唱】,沒有一句是完全引用的,但句句都引經據典,都是有典故的!如果可以用到這個地步,你就強大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
3.古詩詞怎樣在作文用
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古典詩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這無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創新”的一條有效便捷的途徑。
那么,怎樣借用古詩文來為你的高考作文增輝添色呢?一、妙引古詩文名句出彩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見的方式,可引用分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一)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詩文名句,如文章的標題、題記、首段和末尾等。這些地方所處的位置比較突出、醒目,容易引發讀者的關注,給他們留下較好的印象。
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能讓題目顯得典雅蘊藉,富有文學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讀之功。如03年福建考生的《月是故鄉明》,引用杜甫名句作為標題,不僅緊扣“感情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這一作文話題,而且表達得更有韻味;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風雨任平生》,引用蘇軾《定風波》語句,作為題目,既緊扣所選的歷史人物,貼切凝練,又昭示文章題旨,寫出了蘇軾的豁達與超脫,可謂“一石雙鳥”。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辟,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如2004年陜西考生的《尋找快樂,精彩人生》的開頭:“漫步于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
’慨嘆落葉的悲哀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
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我們應該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這個開頭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自然引出對落葉的聯想,然后再引用龔自珍的名句,恰當地詮釋了“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一哲理話題的內涵。
這樣處理,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從而避免了“開門見山”式說理可能會有的干巴枯燥。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
如04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結尾:“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地過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也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處引用貼切自然不顯斧鑿,使文章文采飛揚,情理交輝,意蘊深遠,辨證而深刻地評價了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實在是一記漂亮有力的“豹尾”。(二)全篇引用。
既指整段之內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于古典詩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淀,大量、多處的引用,將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質和審美趣味,充實文章的底蘊。
整段引用的如:“寂寞是什么?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許,寂寞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吊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有李后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也許,寂寞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許,寂寞就是芳草依舊,天涯依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于是,我問月亮,廣寒宮的嫦娥告訴我,寂寞是‘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無法回答。”
——2000年高考優秀作文《寂寞的意韻》一段之內五處引用詩詞名句,以此作為文章情感和義理的載體,讓“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既為文章增添了亮麗的色彩,也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蘊厚實,充滿典雅蘊藉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而全篇引用的,2003四川省高考優秀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則可稱得上是典范之作了。
該文以蘇軾名句作為標題,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話題“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緊接著引用崔護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自然引出對“情感與認知”關系的認識,確立文章主旨;然后緊承首段,引用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牧的《赤壁》,從幾個角度來進一步闡述主旨,形象生動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收結全文。
綜觀全文,恰到好處的引用、嵌入古典詩詞,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發傳達得深刻而有底蘊,讓文章擁有了較高的文化品位。二、巧套古詩文結構出彩古人寫詩做文都很講究章法,每一首(篇)詩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結構與寫作脈絡,再加上古詩文本身言簡意豐、音韻和諧,套用古詩文來鋪設文章的行文結構,不僅能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清晰,而且更能給人以典雅優美的感覺,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打動讀者。
這一點,2004年湖南高考優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4.怎樣利用古詩名句寫作文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強烈的節奏感、韻律美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思想情感的文學體裁。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而古詩詞中的名句更是廣為流傳的,出類拔萃的文學精華部分。
從古至今能夠廣為流傳的古詩詞名句,是經過歷史長河磨練的,經得起考驗的,為人們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它之所以經久不衰,不僅因為精練的語言,協調得押韻美,還因為它在材料的選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極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從內容和材料上分有敘事的,寫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說理的……從寫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張寫實……分門別類,各具特色,不盡相同。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首詩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
因此系統地進行古詩詞名句訓練,就是接觸積累各種寫作素材,學習掌握多樣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可見一斑。
一、誦讀古詩詞名句,積累素材文章缺乏營養,干癟無物是現代大部分學生的通病。分析原因是學生缺乏積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肚子里沒有墨水,怎么能寫出優美的文章來呢?作為古代文學的精華——古詩詞名句。不僅語言經過了千錘百煉,而且也有華麗的辭藻和豐富的內容,有寫景的、有記事的、有說理的等等。
是學生語言積累的最好素材。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言可發,有情可抒。
正所謂厚積才能博發。因此我利用學生的采蜜本這個陣地,每天讓學生抄寫十句古詩詞名句,讓學生進行吟讀和背誦。
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積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這為習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詩文互換,進行練筆學生有了積累,如果不會表達和運用,那么就等于白紙一張,沒有任何意義。
如何讓學生學會表達?首先得讓學生理解所誦讀的古詩詞名句的意思,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名句的內容,教師得像學生拓展有關古名句的相關內容,比如作者,寫作的背景,詩人當時的心境,關于古詩詞名句的典故等等。學生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后,可以進行多角度的訓練。
1、圍繞名句進行段落訓練古詩詞名句中的意象鮮明,但是對意象的描述是極少的,還留有許多的空白,包括意象的、情感的。這就給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教師可以把這作為對學生作文的有機補充,有選擇地進行練筆。練筆時,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意,教師可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有關名句的資料。
在學生領悟了詩的內涵之后,讓學生采用多種角度進行練筆,擴寫,改寫,寫讀后感或由一首詩想到的等,給學生以發揮想象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寫什么的難題。
另外要學生對古詩詞名句進行擴寫,也降低寫作的難度,避免了學生語句不通順的現象。長期的訓練,學生就會放飛想象,興趣盎然,入詩境,悟講情,出精美的文章來。
2、給學生一段話,請學生用自己積累過的一句古詩詞名句來概括。學生的習作覆蓋面越來越寬廣了,如果只停留在擴寫古詩詞名句的基礎上,那么就很難適應其他體裁的習作了。
要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和語文素養,不僅要學生積累大量的好詞好句,而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讓學生用學過的古詩文概括一段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明白如何運用。
拿生活實際的一段文字進行概括,其實告訴學生,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可以運用這個名句了。久而久之,學生在描繪一種畫面的時候,就自然而然想起了這個古詩文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瑣地敘述,使學生習作表達意思明了,簡潔。
三、方法滲透,指導作文古詩詞中的名句能夠廣泛傳播,不僅是因為華麗、精練的辭藻,鮮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這些直接影響著古詩詞的魅力和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新課程下如何教作文,為教作文而教作文,還是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又如何讓學生自由地表達。
寫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少的。每一句經典的古詩詞名句,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
句子是文章的單位,仔細揣摩古詩詞名句的寫作規律和技巧,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對學生的習作行文有著積極的作用。比如:1、托物言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句詩出自杜甫大約二十五歲“游齊趙”時寫的《望岳》。當時他襟懷浩蕩,眼界空闊。
身在岳麓而神至岳巔,寫得有力如虎,遒勁峭拔。雖沒有“登峰造極”而泰山的真形已盡落眼底矣。
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習作中可以假托事物來抒發自己的志向和抱負,這對解決學生作文直白,缺少含蓄之美的弊端是很有幫助的。
2、寫景狀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此句對江南春色進行了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從中可以看出寫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點,恰當地進行選擇,抓住鮮明的色彩,可對比,也可反襯,從而烘托出景色的美。
3、借景抒情經常告訴學生環境描寫是心情的寫照,借助景物可以抒發情感,然而學生自己操作起來,就是情歸情,物歸物。而古詩詞名句中卻有許。
5.古詩寫作手法
一、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二、表達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虛實相生或虛實結合。
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三、修辭方式法:"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
用于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 (二)聯想和想象: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
(三)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 (五) 夸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夸大或縮小的描寫,借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夸張的手法隨處可見。
擴展資料: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夸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后照應、對比等。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夸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等。
參考資料:寫作手法-百度百科。
6.怎樣正確運用古詩文、詩詞寫作文
首先,一定要非常的適合用,才能用。也就是說,你選擇的詩詞,不僅在內容上貼合作文主題,而且格調上、行文風格上也要十分搭調才行,否則寧可不用;
其次,避免詩詞、古文堆積,盡管在應付一篇作文的時,這種堆砌詩詞的方法不僅會使文章看起來華美,而且可以大大增加字數,但是若要自己的文章成為佳作,這種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且不說引用的是否合適,作文主要是考察你的文字駕馭能力,你卻兜來一堆別人的話放到你的作文里,這只能說你知識面廣點,看不出水平。就算這個不是問題,我知道這樣一種說法,你拿來的那些詩詞就好比一塊布,就算這塊布再好,縫得再細致,成品也是破衣爛衫。
還有,就是你的詩詞積累一定要高,要不然你只知道大家都會的,那倒不如不用,還不如說點自己想說的話新穎呢。
7.古詩有幾種寫作手法
詩歌的寫作手法用術語說是它的表現手法。
古詩歌鑒賞表現手法常見的有:比興、象征、比喻、夸張、比擬、借代、雙關、襯托、烘托、渲染、對照、用典、疊詞、、互文、想象、聯想、曲筆、照應、倒裝、鋪墊、鋪排、抑揚(先抑后揚、先揚后抑)、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化動為靜(以動襯靜)、以小見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寓褒于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畫龍點睛、重章疊句、白描與工筆、以樂景寫哀情等,以下就其中一些比較常見的表現手法做一一介紹: 1、直接抒情 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間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人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余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愿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對象。
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
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3、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后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
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
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余味無窮,耐人尋味。 4、鋪排 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
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 5.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
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烘托 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后用于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襯托 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
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8、以樂景寫哀情 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借此來表。
8.語文古詩中的寫作技巧有哪些啊
古詩常用一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來表達情感、體現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及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借代、襯托、反襯等修辭方法,因此鑒賞古詩要從分析詩中所用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著手。
古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
古詩詞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等等。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關于古詩詞寫作文的方法(古詩的寫作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