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課題研究學生活動總結
檢舉唐詩 1。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2。
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3。王維: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4。
王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5。
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6。
王維: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7。
裴迪:送崔九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8。祖詠:終南望馀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9。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0。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11。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2。
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2.如何引導學生寫好關于古詩詞的研究報告
結題報告摘要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通過詩歌鑒賞理論知識做鋪墊,加上教師精練做指導,以及高考前適度專題訓練, 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賞析的實踐能力。
整個課題研究過程遵循“詩歌鑒賞理論—實踐—理論”的規律。通過教給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通過誦讀、實驗、練習、創作等方法,適時、適地、適度地教給學生正確的鑒賞方法。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加深了學生古典詩歌的積淀,綜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同時也促進了課題組參與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改變。結題報告一、課題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的內涵是什么?)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詞集意境美、情感美、語言美,韻律美于一體,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用心去誦讀、去體會。
兩千年前,先哲孔子身體力行傳播“詩教”。今天,我們同樣要重視古詩詞教學。
從承載文化遺產這方面而言,古典詩歌有著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優勢。特別是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必修和選修課本中都收錄了大量優秀的古典詩詞,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唐詩宋詞,無不反映出現代教育對高中生文學作品賞析能力培養的重視。
培養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但目前高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認識僅限于讀讀背背,滿足于名句默寫能掙到分,并沒有深入理解詩歌的意境內容和情感;目光也僅限于課內詩詞,并沒有廣泛涉獵延伸到課外,閱讀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對詩歌的鑒賞僅限于淺層次的感知,懵懂亂猜,沒有掌握系統科學的方法。
針對學生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急需教師“答疑解惑”“授之以漁”,對學生進行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由于古詩詞作為古代的一種文學存在,包含有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歷史知識,作為最精粹的漢語言文學,又包蘊有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手段,因此,學會賞析古典詩詞有一定的難度,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對于教師來說,也時常會遇到費時費力地教,學生能力卻難以提高的窘境。大多數教師面對古典詩詞的教學,都會產生許多困惑,有自身文學素養的欠缺,有欣賞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體應用的困難,也有對基礎薄弱學生的教之乏術。
學術界也缺少對中學生賞析古詩詞方法的具體指導,所以,在中學教學實際當中,確實有必要進行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研究。本課題嘗試通過教學實踐和探究解決高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如通過朗讀、背誦、默寫、賞析、解題等學習方法),致力于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研究的理論、實踐、政策依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我國古代詩文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必修課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高考考綱》規定古詩詞默寫和欣賞是必考內容。
近幾年高考對古代詩歌考查的要求是:(1)鑒賞其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其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本課題提供了直接的賞析方法理論指導,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如“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如“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等,可以作為我們教學研究中的參考。
我校的常規活動“晨讀暮誦”,為同學們朗讀背誦古詩詞提供了時間保障。學校每年都會有“中華經典頌”詩歌誦讀比賽,為學生展示古詩詞朗誦才華提供了舞臺。
進行這一課題研究,1.有助于幫助指導高中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落實課標有關古詩詞的學習要求;2.有助于幫助參與研究教師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提高指導能力;3.有助于提高學生高考古詩詞部分成績;4.也有助于總結出普遍而具體的方法供其他教師和同學們作為參考。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研究目標: 1.讓學生在接觸、了解、誦讀、鑒賞經典古詩文的同時,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其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2.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生詩歌學習興趣。 3.在實踐中探索研究高中學生古詩詞賞析學習方法。
4.汲取詩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研究內容: 1.更新古詩詞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2.激發學生品讀詩歌的興趣。 3.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增強語感,提升鑒賞能力。
4.注重詩歌鑒賞、答題方法的傳授。研究方法、步驟及過程:結合教學實際,課題成員進行了明確的分工。
各個年級身體力行,進行課題的實驗與研究。1.開展活動各年級根據各自年級的指定篇目開展古詩詞背誦活動,掀起了學習古詩詞的熱潮,夯實了古詩詞的積累,為感悟賞析打下了堅實基礎。
2.拓展練習各年級本著課內總結方法,課外提高能力的原則,在課內學習的基上,適當進行了。
3.古詩詞誦讀課題主要有哪些階段性成果
1、課堂引詩文
在課題實施中,我們提出了“讓古詩文走進課堂”與“新課改同行”的要求。老師們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方法,讓學生感悟詩文的內涵,并引導學生圍繞課堂學習的內容,去搜集與之相關的古詩文。如學習《示兒》這首詩,引導學生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學生很快就領會作者對祖國山河熱愛之情;學習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古詩時,同學們很快會誦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盡一杯灑,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等送別詩句。當我們教學到感謝母親的恩情時,同學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游子吟》和《三字經》中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感悟母親的偉大,反哺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案例真是舉不勝舉。學生百讀不厭,回味無窮。學校還根據我們的校園實際情況,編寫了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讀本》,其中的古詩文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們愛不釋手,他們主動到唐詩、宋詞、《論語》、《千字文》、《弟子規》等書籍中去搜集相關內容,探究其中的含義,在教學對對子的時候,全校師生根據《笠翁對韻》的書籍,將小學階段有關對對子的內容一誦到底,用以“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等名句引領學生誦讀《笠翁對韻》。
2、活動誦詩文
一是開展“每天一誦讀”、“每周一詩”、“每月一主題”活動。各班都精選《好詩伴我成長》一書中的名句、名篇,在黑板開辟一塊“古詩文天地”專欄,每天抄一句名言,或一首古詩,利用晨會、大課間和上課的前兩分鐘讓學生讀背。每天保證10-20分鐘的誦讀時間。在理念上,我們提倡“休閑誦讀”,不強加“任務”,不影響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快樂地閱讀、背誦古詩文。
4.古詩詞研究報告怎么寫
關于古詩的研究報告 關于古詩詞名句的調查報告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 怎樣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是一種應用文體。
它要求我們對特定對象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精準的歸納整理,科學的分析研究,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并形成一份匯報性材料。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可用“關于****的調查報告”這一樣式。
(二)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要求精練概括,切入主題。
2.主體:必須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分析得出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結論。 3.結尾:小結全篇。
根據以上信息,結合課本上的要求,我們就會知道:這次的古詩詞名句的調查報告是要求我們對自己熟悉的,或耳熟能詳的古詩詞名句進行歸納整理,形成一份匯總性質的文章。 調查課本上的古詩詞名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出自《水調歌頭》,作者是宋代的蘇軾。詩句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自《題西林壁》,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詩句的意思是:為什么不知道廬山真正的樣子呢?正因為我身在廬山當中,眼界十分狹窄,所見到的只能是局部。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含楊柳風。
出自《絕句》,作者是宋代的一個名叫釋志南的和尚。詩句的意思是:這如杏花一般的細雨飄灑在身上,衣服像是要濕卻并不會濕;那跟楊柳一樣的和煦春風撲面而來,怎么可能會讓人產生寒意呢?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出自《渭城曲》,作者是唐代的王維。詩句的意思是:請你再喝下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一路西行,你將不會再遇上像我一樣的好朋友了。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出自《蟬》,作者是唐代的虞世南。
詩句的意思是:因為蟬站在高處,所以能把叫聲傳播得很遠很遠,并不是人們常說的,蟬是借助秋風把叫聲遠遠傳出去的。 找出自己喜歡的古詩詞名句 在我們學過的、聽過的、見過的古詩詞名句中,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把它們找出來,說說這些詩句各出自哪首詩?這些詩的作者是誰?他們是哪個朝代的人?這些詩句分別是什么意思? 如,有個同學找出了一些有關描寫冬景的古詩詞名句: 冬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詩句的意思是:這雪好大好猛啊!好像忽然吹來一夜春風,把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都催得盛開,爭奇斗妍。
冬愁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出自《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是唐代的韓愈。
詩句的意思是:回頭望長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斷的秦嶺。我的家在哪里?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藍田關積雪擁塞,連馬也踟躕不前。
冬行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出自《觀獵》,作者是唐代的王維。
詩句的意思是:獵物藏身的蒿草都枯萎了,獵鷹的眼睛顯得特別銳敏;平原上的積雪已經化盡,獵馬腳下少了沾帶,奔馳起來便會更加輕快。 冬恨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出自《劍南詩稿》,作者是宋代的陸游。詩句的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就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讀了上面的例子,你是不是也想將自己找到的古詩詞名句進行分類,然后再按要求寫出詩句的出處、作者及詩句的意思,并整理出一份調查報告呢? 學寫調查報告 題目:關于古詩詞中帶有花鳥名句的調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課本上出現的只是一小部分。為了進一步體悟古詩詞中帶有花鳥的名句,我們可以采用上網查找、到圖書館翻閱資料等方法學習、研究古詩詞名句,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二、調查方法 1、上網查找與到圖書館翻閱相結合。 2、請教有關專家、老師或大哥哥、大姐姐,幫助自己查閱、整理。
三、調查人員 安徽南陵縣籍山一小育才文學社胡玲玉、陳昕 四、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帶“花”字的詩句 出自唐杜甫《春夜喜雨》,詩句的意思是:天亮后,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艷,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似錦的世界。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出自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詩句的意思是:紛亂的花朵漸漸的迷離了我的眼睛,淺淺的青草剛剛可以埋沒馬蹄。 2、帶鳥的詩句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出自清 高鼎《村居》,詩句的意思是:綠草茂盛,黃鶯飛舞,這正是二月早春時節,輕拂堤岸的楊柳,也沉醉在煙霧之中。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出自唐王維《鳥鳴澗》,詩句的意思是:明月高升,照亮了大地,驚動了山里的鳥兒,不時地在春天的山澗中鳴叫。 五、小結。
通過歸納、整理,我們學習了一些帶有花鳥的古詩詞名句。我們知道,在這些詩句中,有對花鳥的喜愛與贊美,也有借花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習作: 關于“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研究報告 安徽南陵縣籍山一小育才文學社 葉彩云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是這樣說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5.古詩詞中的地理知識課題研究自我總結
地理詩句諺語例析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諺語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加深對詩句、諺語的理解,能激發我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擴展地理知識面。1.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送瘟神》)此詩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東自轉。
適用于赤道地區,由此可計算出赤道地區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赤道地區自轉的線速度為:40000千米÷24小時≈1670千米/小時(八萬里即四萬千米)。
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
赤道是地球的一個大圓,因此地球上的大圓每1弧線的長度約為111千米(球的大圓是指通過球心的截面與球面的相交線)。2.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由此可證明地球的形狀是一個球體。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盤”(樂鈞《一翦梅》)該詩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離差異。
月球雖然比較小,但由于月球離地球比較近,所以仍“似金盤”。詩中描寫的月相應為滿月,因為“月似金盤”。
4. “月形如白盤,完完上天東。忽然有物來啖之,不知是何蟲。
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狽兇。”(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此詩句描述了月食的情況。
完完,月圓的樣子。農歷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線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陽之間,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擋著太陽光,產生月食現象。
農歷初一,則可能產生日食現象。5.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
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繆氏子《賦新月》)“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這一組詩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
“上蛾眉月”是指農歷初三、四的月相,此時月球位于太陽以東約45°,當“一道殘陽鋪水中”后,即日落時,月亮出現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時就落到地平線以下,月亮的亮面為月球正面西部邊緣,形狀為一反“C”字形。將以上各詩描寫的月相判定為上蛾眉月的依據分別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涼月如眉”、“三日”(指農歷三月初三日)。
6.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司空曙《江村即事》)這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農歷初七、八的月相,此時月球位于太陽以東約90°,日落時出現于南方天空,升落時間分別是中午和半夜,可見部位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狀為一大寫的“D”形。
將以上兩首詩中的月相判定為上弦月的主要依據分別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們“正堪眠”,即睡意正濃,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應是上弦月,此乃用時間點月相)。
7.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連袂行。
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鶘啼。”(劉禹錫《踏歌行》)“白日淪河西,素月出東嶺”(陶淵明《雜詩?其二》)“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陽關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張九齡《望月懷遠》)這一組詩描述的都是滿月。滿月為農歷十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于太陽以東180°,升落時間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見,形狀象個玉盤。
第一首詩中的“元夜時”點出了日期為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是滿月發生的日期;“黃昏后”月已升上“柳梢頭”,正是滿月時月亮升起后的情況。第二首詩中“紅霞”說明此時日落,日落時“月出”,顯然月相為滿月。
同樣,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淪河西”即日落)時月出,正是滿月月出的時間。其他三首詩中的“明月”即滿月。
8.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孤光照還沒,轉益傷離別。
妾若是嫦娥,長圓不教缺。”(陸龜蒙《月成弦》)這是一組描寫下弦月的詩詞。
下弦月是農歷廿二、三的月相,此時,月亮位于太陽以西90°,日出時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時間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見部分為月球正面東半部,形狀像個反“D”字形。第一首詩中“夜靜”(夜深人靜)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時。
民間常將月圓比團圓、月缺比離別。第二首詩即寫思婦見缺月而感傷、恨夫妻不能常團圓,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將讓月亮長圓不缺即夫妻永不分離。
詩中弦月當是下弦月,體現出思婦感傷而徹夜難寐的情景。9.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
6.《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課題研究工作總結報告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讓孩子們站起來,跟我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 孩子們跟著我做。
反復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跑到前面跟我一起做,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里。
“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 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
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
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導致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
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
在教學《南極光》后,引領學生閱讀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自然科學。 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
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
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 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把作者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7.課題小結700字
一、精心組織,扎實安排
當研究課題申報后,我們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認真做到研究課題、人員、獎懲三落實。確保課題研究工作有序開展。課題研討共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1.課題研究準備籌劃階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討論搜集有關文獻,確定研究內容,制定研究目標、途徑、方法,撰寫實驗研究方案。
2.課題研究實施試驗階段(2011年2月——2011年12月)組織教師根據研究方案指定的課題,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研討活動,通過組織對有關文獻的學習,撰寫論文,交流心得、反思,開展教學設計,不斷完善和創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礎上,探索出閱讀教學的個性教學特點和規律。
3.課題研究完善總結階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通過在第二階段的教學時間上,要求課題組成員認真反思,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成果整理檔案,形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接受上級驗收評估。
二、認真探討,抓好落實
課題研究小組成員緊密圍繞“教學反思與教育智慧生成的關系”這一主課題,廣泛探索適應于新課程要求下的教學方法,認真做到了五個堅持:
一是堅持理論學習不放松,每個課題組成員堅持每周搜集資料,強化語文知識積累教學理論指導;
二是堅持每學期上好一節公開課,在課堂教學中找規律;
三是堅持每學期寫好一篇相關小論文或教學反思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部創特色;
四是在學生學習效果上求論證;
五是課題成員堅持在相互交流,研討中提升自我。
我們通過文獻學習、課堂實踐、調查反思,總結提高的課研思路,組織看優質課例光碟,進行優質課堂技能競賽撰寫的論文反思等有效研究,使課題研究內容得到了全面落實,課題研究的目標基本實現,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養成了良好的教學反思的習慣。學校的每一位任課教師每周都寫教學反思,在反思中發現教育智慧,并運用教育智慧,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我校的教師逐漸走上了專業發展的道路。
2.教育智慧不斷生成。通過交流對話、典型引路、個案跟蹤、教科互動等方式,激活了教師群體的教學智慧,提高了每位教師新課堂策略的構建能力。
3.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高漲。
4.教師業務素質得到了提高。良好的教學環境,寬松和諧的研究氛圍,為師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在科研的引領下,我校再一次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教學成果,獲得了又一個豐收年。我校教師撰寫的論文、案例在全國、省、市、縣級各類評比中有72篇分獲一、二、三等獎;有29篇文章在各級教學刊物中發表。
三、完善推廣,深化教研
本次課題研究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研究教學的積極性,雖是“摸著石頭過河”,但通過課題研究增強了教師的自信心。因為課題研究組成員在課題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長。我們將認真總結經驗,將研究成果在教學中推廣應用。組織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者為全校教師上示范課。
我們在完善已結題的課題基礎上,圍繞新課題改革的實際,緊密聯系實際汲取成功經驗,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確立新課題,使研究工作再上新臺階,以達到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之目的。使廣大教師由普通型向專業型、學者型教師轉變,讓我校教師在課題研究工作上由“羽毛未豐”向展翅騰飛的大雁一樣凌空翱翔。去擁抱又一個燦爛的科研春天!
8.《如何有效指導初中生背誦古詩文》小課題研究結
一、通過誦讀,形成語感,加強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朗讀,可在大腦皮層形成連貫的信號刺激,從而強化記憶效果,提高背誦效率。
誦讀是文言文入門的途徑。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時先由老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外都可以看著書。”
可見,在誦讀教學中,除老師的范讀外,學生還要“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誦讀的形式有:學生齊讀,或分組朗讀,或分角色朗讀,等大多數學生較熟悉課文內容以后,還可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進行朗讀比賽。
通過反復誦讀,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課文的語句按先后順序“錄”在自己的“記憶帶”上,憑借聲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頓、語調、語氣等,達到口熟的目的,從而激發學生背誦課文的欲望,為背誦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二、背誦方式同樣一篇課文,有的學生用30分鐘就能背下來,有的可能1小時都背不下來,這是因為方法有問題。
運用科學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他們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一般教給學生以下方法。
1.理解記憶。“按識記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可以把識記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意義識記是一種與思維活動緊密聯系的、積極主動的識記,所以它的效果總是優于機械識記”。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意義識記。
我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本《三點一測》,在背誦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詞或是句子可以查閱,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脈絡就可以進行意義識記了。如背誦《醉翁亭記》,由于一般要求未教先背,學生可以通過輔導書對全文有大致的理解,明確文章的脈絡:(1)山水—亭名—太守;(2)朝暮春夏秋冬;(3)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4)太守歸—游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按照這樣的脈絡背誦,自然能夠提高背誦效率。2.結合思路層次背誦。
每一篇,每一段課文都有思路層次,結合思路層次,既背得快,又不易忘。在哪兒背不下去了,想想層次,往往會記起應該是哪一句。
有的課文比較長,可先分析原文段落層次,概括要點,然后對照要點背誦,大大節省背誦時間且不容易忘記。3.抓句首字背誦。
文言文距離我們年代很遙遠,其特點是單音詞多,用現代漢語翻譯和我們更加貼近。學生在誦讀中感知課文并尋找難詞難句,通過自己的理解翻譯,加深對文中的字詞句的意義、用法,對文章的寫作思路結構主旨等的理解,背誦起來自然輕松。
大部分學生背誦時常常背到一個地方又突然卡住,下句怎么也想不起來,此時如果有人提醒下一句的第一個字,就又能接著背下去。對此,可采用首字提示的方法,即把每句的第一個字寫下來,作提醒之用。
4.化整為零,各個擊破,加強背誦。這種方法適用于篇幅較長的文言文,即要把篇幅長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幾個短小的部分來背,最好是按照文中的標點符號確定背誦的內容。
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然后把前面的內容連起來背誦,以此類推,一篇長文章就很容易背會。這樣,每次背的內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學生就會有“成就感”,這比背誦全文、全段要容易得多。
當然,最后一定要把幾個部分連起來背熟。5.觀察句式,利用整齊相似的句式,加強背誦。
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齊的句子,它們結構相同或相近,用詞大同小異(比如對偶句、排比句等),這些句子給人節奏鮮明、鏗鏘有力、一氣貫通的感覺,我們可以利用它們在語音、節奏上的優勢,專門記憶,記憶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內容混在一起好得多。三、其他細節“科學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個高潮記憶點:第一點是清晨六至七點,第二點是上午八至十點,第三點是傍晚六至八點,第四點是臨睡前一兩個小時”。
因此,我們建議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利用晨起和臨睡前的時間背誦,以期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指導學生背誦要講究方法,學生的默寫也要抓住細節,很多學生認為背得出就能寫得對,事實并不是這樣。
學生在考試中常因為沒有“寫對”而丟分。1.“寫對”要注意“四不”。
所謂“寫對”就是在默寫時做到準確無誤。即在默寫時表現出來的就是“四不”:“不丟字落句、不張冠李戴、不顛三倒四、不寫錯別字”。
否則因字(或其他原因)寫錯,雖背得熟練,最終也會“前功盡棄”。在復習時要做到背與寫相結合,尤其是一些較復雜的容易寫錯的字,要“看清結構、做好標記、反復默寫、格外注意”。
2.“寫對”要在細節上狠下工夫。“細節決定成敗”,我們要在默寫的細節上多指導,引導在學生識錯—改錯上下工夫,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問題。
(1)動筆寫寫。有些學生平時的背誦過關的,可是在考試時,默寫填空卻經常丟分,原因是出現了錯別字。
這說明他們掌握得還不扎實,需要掃清生僻字。抄寫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字形,這是一種很好的記憶方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提倡學生在完成背誦時,結合抄寫,當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時候就抄寫。默寫可有效鞏固已經背誦了的課文,而且對加深記憶大有好處。
我們發現,那些能夠切實做到循序漸進,長期進行。
9.《如何有效指導初中生背誦古詩文》小課題研究結
一、通過誦讀,形成語感,加強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朗讀,可在大腦皮層形成連貫的信號刺激,從而強化記憶效果,提高背誦效率。
誦讀是文言文入門的途徑。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時先由老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外都可以看著書。”
可見,在誦讀教學中,除老師的范讀外,學生還要“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誦讀的形式有:學生齊讀,或分組朗讀,或分角色朗讀,等大多數學生較熟悉課文內容以后,還可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進行朗讀比賽。
通過反復誦讀,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課文的語句按先后順序“錄”在自己的“記憶帶”上,憑借聲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頓、語調、語氣等,達到口熟的目的,從而激發學生背誦課文的欲望,為背誦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二、背誦方式同樣一篇課文,有的學生用30分鐘就能背下來,有的可能1小時都背不下來,這是因為方法有問題。
運用科學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他們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一般教給學生以下方法。
1.理解記憶。“按識記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可以把識記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意義識記是一種與思維活動緊密聯系的、積極主動的識記,所以它的效果總是優于機械識記”。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意義識記。
我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本《三點一測》,在背誦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詞或是句子可以查閱,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脈絡就可以進行意義識記了。如背誦《醉翁亭記》,由于一般要求未教先背,學生可以通過輔導書對全文有大致的理解,明確文章的脈絡:(1)山水—亭名—太守;(2)朝暮春夏秋冬;(3)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4)太守歸—游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按照這樣的脈絡背誦,自然能夠提高背誦效率。2.結合思路層次背誦。
每一篇,每一段課文都有思路層次,結合思路層次,既背得快,又不易忘。在哪兒背不下去了,想想層次,往往會記起應該是哪一句。
有的課文比較長,可先分析原文段落層次,概括要點,然后對照要點背誦,大大節省背誦時間且不容易忘記。3.抓句首字背誦。
文言文距離我們年代很遙遠,其特點是單音詞多,用現代漢語翻譯和我們更加貼近。學生在誦讀中感知課文并尋找難詞難句,通過自己的理解翻譯,加深對文中的字詞句的意義、用法,對文章的寫作思路結構主旨等的理解,背誦起來自然輕松。
大部分學生背誦時常常背到一個地方又突然卡住,下句怎么也想不起來,此時如果有人提醒下一句的第一個字,就又能接著背下去。對此,可采用首字提示的方法,即把每句的第一個字寫下來,作提醒之用。
4.化整為零,各個擊破,加強背誦。這種方法適用于篇幅較長的文言文,即要把篇幅長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幾個短小的部分來背,最好是按照文中的標點符號確定背誦的內容。
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然后把前面的內容連起來背誦,以此類推,一篇長文章就很容易背會。這樣,每次背的內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學生就會有“成就感”,這比背誦全文、全段要容易得多。
當然,最后一定要把幾個部分連起來背熟。5.觀察句式,利用整齊相似的句式,加強背誦。
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齊的句子,它們結構相同或相近,用詞大同小異(比如對偶句、排比句等),這些句子給人節奏鮮明、鏗鏘有力、一氣貫通的感覺,我們可以利用它們在語音、節奏上的優勢,專門記憶,記憶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內容混在一起好得多。三、其他細節“科學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個高潮記憶點:第一點是清晨六至七點,第二點是上午八至十點,第三點是傍晚六至八點,第四點是臨睡前一兩個小時”。
因此,我們建議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利用晨起和臨睡前的時間背誦,以期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指導學生背誦要講究方法,學生的默寫也要抓住細節,很多學生認為背得出就能寫得對,事實并不是這樣。
學生在考試中常因為沒有“寫對”而丟分。1.“寫對”要注意“四不”。
所謂“寫對”就是在默寫時做到準確無誤。即在默寫時表現出來的就是“四不”:“不丟字落句、不張冠李戴、不顛三倒四、不寫錯別字”。
否則因字(或其他原因)寫錯,雖背得熟練,最終也會“前功盡棄”。在復習時要做到背與寫相結合,尤其是一些較復雜的容易寫錯的字,要“看清結構、做好標記、反復默寫、格外注意”。
2.“寫對”要在細節上狠下工夫。“細節決定成敗”,我們要在默寫的細節上多指導,引導在學生識錯—改錯上下工夫,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問題。
(1)動筆寫寫。有些學生平時的背誦過關的,可是在考試時,默寫填空卻經常丟分,原因是出現了錯別字。
這說明他們掌握得還不扎實,需要掃清生僻字。抄寫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字形,這是一種很好的記憶方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提倡學生在完成背誦時,結合抄寫,當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時候就抄寫。默寫可有效鞏固已經背誦了的課文,而且對加深記憶大有好處。
我們發現,那些能夠切實做到循序漸進,長期進行抄寫。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進課堂課題研究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