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宋詞《江城子?密州出獵》,完成下列各題
(1)所謂“最妙的一個字”,即指“練字”,指某一字在寫景表意上有獨特的效果,這類字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比如本詩中的“卷”字,從其描寫的場面和突出詩人的精神狀態兩方面來分析.(2)根據所學所記了解的詩歌寫作背景,從詩人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來分析.答案:(1)“卷”(1分);“卷”字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情緒高昂,精神抖擻(1分).(共2分)(2)(運用典故)表達了作者企望為國御敵立功、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1分)和關懷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翻譯: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的豪情壯志,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擎著蒼鷹,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帶著上千騎的隨從疾風般席卷平坦的山岡.為了報答滿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孫權一樣,親自射殺猛虎.我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更為豪壯,(雖然)兩鬢微微發白,(但)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樣信任我)呢?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就像滿月一樣,朝著西北瞄望,射向西夏軍隊.。
2.江城子中孫朗射虎表達
典故有三
其一:親射虎,看孫郎:為“看孫郎,親射虎”的倒句。孫郎:孫權。《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這里以孫權喻太守。
其二:持節寺中,何日遣馮唐:是說朝廷何日派遣馮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記·馮唐列傳》虎伐港和蕃古歌汰攻咯。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太守。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欺眾。后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合(少了六個首級),被削職。經馮唐代為辨白后,文帝就派馮唐“持節”(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云中郡太守。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節:兵符,古代使節用以取信的憑證。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其三:射天狼:星名,一稱犬星,舊說主侵掠。《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比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
1.第一個典故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2.殺敵報國,建功立業
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3.求蘇軾《江城子,大雪,有懷朱康叔使君》這詞的詳細賞析
這詞的主要表達是對朱康叔使君的思念之情,以景表達清,更從詞當中,看出對友人的懷念,尤其是孤坐凍吟誰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而蘇軾已過不惑之年。想念友人中已是身體大為不好,言語之間有了陶淵明悠閑南山的羨慕和追求,手把梅花,東望憶陶潛。
這是蘇軾豪放詞比較少見的情緒低落之詞,卻是已經達到一種藝術的升華,尤其是最后一句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已經追近千古詞帝李煜的意境,雖然兩者寫法有所不同,但是宋詞多為李煜為開山之祖,最后實為殊途同歸。
一樣有物之美,情之真。景之實。
4.江神子/江城子的詩意是什么
標題 江神子/江城子 作者 謝逸 年代 宋 內容 杏花村館酒旗風。
水溶溶。揚殘紅。
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
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外晚煙籠。
粉香融。淡眉峰。
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注釋 【注釋】 ①溶溶:水流動貌。 ②素光:形容月光皎潔。
【評解】 楊柳濃陰,碧水溶溶。野渡無人,山色淡遠。
杏花村館,環境清雅。這首詞由寫景到懷人;由眼前到過去,又由過去寫到現在。
通過景物描寫,抒發作者懷人的幽思。全詞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饒有韻致。
【集評】 《復齋漫錄》:無逸嘗過黃州杏花村館。題《江城子》于驛壁。
過者索筆于館卒。卒苦之,因以泥涂焉。
其為賞重如此。 薛礪若《宋詞通論》:其婉約處不亞少游矣。
“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等句,清新韻藉,婉秀多姿。
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蘇軾鳳凰山下雨
小題1:(2分)寫美麗的山色湖光是為人物設置背景,使人物與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
或:寫山色湖光為人物出場交代背景,以景的美麗襯托人的美麗。小題1: (2分)比喻、雙關——“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寫花的美麗輕盈,其實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一語雙關; 襯托——“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將白鷺人格化,或許是因為仰慕美人,或許是因為音樂動聽而停息,以此襯托彈箏女的美麗或音樂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小題1: (2分)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縱的手法,未正面寫人、寫音樂,反而寫曲終人散,只見青翠的山峰仍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音樂仍蕩漾在山水之間,縈繞在人的心頭,言有盡而意無窮。
(要扣音樂評論,點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意。) 略。
6.誰能賞析一下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蘇東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賞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一】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
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詞)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后,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如今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愰忽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
而蘇軾的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與前人相比,東坡這首詞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
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
寫的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
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27歲就去世了。
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里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師。
六月甲午,殯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
人雖云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而今想起,更覺人天永隔,備感痛楚。王弗逝世后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壓制,心境是悲憤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生活上困苦已極。
適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心弦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制。于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想到愛侶的死,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話說得極為沉痛。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于向人訴說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動。
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不到,已經“鬢如霜”了。
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假設,深沉、悲痛,而又無奈,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 詞的下片才真正真正進入“夢境”。
作者在夢中回到了故鄉。在那里,與自己的愛侶相聚、重逢。
這里作者描繪了一個樸實、感人而又美好的場景――“小軒窗,正梳妝”。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但東坡筆力的奇崛之處還在下邊兩句――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妙絕千古。正唯無言,方顯沉痛。
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凄涼。
“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于此。
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凄清幽獨,黯然魂銷。正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語)。
東坡此詞最后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 【賞析二】 蘇東坡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他的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畫留下了“胸有成竹”的典故;他的書法更是在當時位列“四大家”之中;他的詩在宋詩中也是居于一流水平,直指盛唐。
而他在詞方面的成就,更是在開創豪放一派之余,兼容并蓄,寫得多種風情的詞篇。下面就以他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江城子》為例說一說吧。
說到悼亡,我們還得先從悼亡詩開始談起。 出現得比較早的以“悼亡”為題的詩,當屬西晉時潘岳的《悼亡詩》。
潘岳在當時與陸機齊名,作品多諂事權貴和抒寫傷春悲秋之情,文辭華靡,無甚可取。倒是他的《悼亡詩》寫得情真感人:“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
之子歸窮泉,重壞永幽隔。……望廬思其人,回室想所歷。
幃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詩甚長,摘幾句以見一斑。
全詩以時光流逝、幽明永隔,而所居之廬、室,所用之屏、翰墨等物猶在,人面卻已不知何處的悲情道其深情,倒也不失為名作,開悼亡詩之新風。 所謂悼亡,古代專指紀念亡故的夫人或者如夫人而言,國在為古代婦女地位不如今日可與男子平等,且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在丈夫亡故之時,也多不過是哭上一回、撒幾滴眼淚以示其悲情,少有用詩悼亡的。
雖然古代才女也不少,但用《悼亡》作詩題的,也只有一個,便是明末才女商景蘭追悼丈夫祁彪的《悼亡》詩作,可說是唯一的例外。 另外唐代與白居易齊名,號稱“元白”的元稹,也有兩首詩。
7.宋詞劉一水的小齋即事古文翻譯
即事古文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
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
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Pity harp for string straight, love chess because JuFang.
Unused is gain and loss, it could remember palace quotient?
My old world more sparsely, an unexceptional everything hinder.
Although the two things, not attached to rise and fall over.
即事為詩,比較自由隨便,不象軍國大題目那么莊嚴。小齋即事.當然要與小齋生活情事相關。這首詩即從小齋常具之物琴,棋上著眼。不過詩并沒有去描寫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寫志抒懷.顯得機杼獨出,別開生面。
首聯單刀直入,直陳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種新穎引入的力量。憐,是愛的意思。愛琴,一般說來,自然是因為喜音,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竹里館》),是把琴彈出聲來,意在音,而不在琴,傳說陶淵明撫無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確有其事,當其撫時,也是在意想中聽到了琴聲.作者則不然,愛琴不是為了聽音,而是為其“弦直”。愛棋,一般說來,自然是為了較智消閑,作者又不然,愛棋不是為了對弈娛戲,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盤,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尋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圓滑。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進士第后,曾官監察御史,“封駁不避權貴”,他的為官態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腳。
次聯二句分承首聯,是對首聯句意的補說。“未用較得失”承“愛棋”句,因為只愛“局方”,不在對弈,所以沒有用它較量勝負輸贏;“那能記宮商”承“憐琴”句,因為只愛“弦直”,不在音聲,所以沒去記宮商五音。有了這兩句,上兩句句意更加顯豁,對“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強調的作用,并非贅語。
以“方”、“直”自守,其結果如何呢?便過渡到下兩聯。
前兩聯言心之所尚,后兩聯言行之結局。古謠諺云:“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敗現實中,方直自然更無容身之地。所以,年紀愈長,世也愈加疏遠。不是詩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為濁世所疏,“拙”是與“巧”相對的。便佞應世,自能圓轉自如,所以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為“拙”。因此,一拙萬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說己,卻無字不是諷世,反語藏鋒,頗多余韻。
末聯將詩意再推進一步。雖然琴棋二物始終相隨,方直之品持守不變,卻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興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國興亡的高度,詩境更高了。方直主人無關國家興亡,那么什么樣人占據著有系國家興亡之重位呢?聯系到徽宗以來,蔡京等“六賊”當路,國事日非的時局,更可體會到這聯感慨之深。但表現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這聯同時又回扣首聯的琴棋,使首尾緊密關合。
全詩主要是以陳述語說理抒慨,這樣的詩最不易寫好。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發,便饒有趣味,并賦予琴、棋的品格以鮮明的形象性,構思極巧。呂本中、陳與義曾評淪劉一止的詩說:“語不自人來”,大約也正是感受到了詩人標格甚高,較少俗味吧。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宋詞江城子郎字韻作品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