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石城的作文
假日里,陽光燦爛,我們一家三口去齊賢游覽羊山石城。
我們沿著一條石板路,來到了羊山石城,一座座千姿百態的石山立刻映入了我的眼簾。有的像手掌一樣直沖云霄,有的像一把鋒利的寶劍,架在兩山之間,有的像一把大斧頭,插在大地上……我迫不及待地向一座石山跑去,說它是山,其實是一塊巨大的石頭,但比普通的石頭要高大得多,中間有幾條小路可以通到山頂。
我沿著小路向上攀登。一路上,荊棘叢生,沙土松軟,稍不留神就會打滑或者被荊棘刺中。
不過,我最喜歡走這樣的路了,因為它充滿了挑戰。三個人中,我充當了探路的角色,總是走在最前面,了解路況,有時還作出判斷,提醒爸爸媽媽該往哪里走方便。
我們奮勇前進,很快就到達了山頂。再上去就是兩塊突兀的大石頭,中間有一條一米多寬的縫,我向下一望,真像是懸崖峭壁。
山頂上有個大平臺,站在那兒,一座座石山盡收眼底:高高低低的石峰錯落有致,石峰之間,灌木叢生,顯示了他們頑強的生命力。在低凹的地方,從山上流下來的水匯成了一個個小池塘,池塘里的水很綠很綠,農民伯伯在池塘邊上種了一些蔬菜,一塊塊綠油油的菜地給光禿禿的石城增添了許多生機。
看著前方那一塊塊巨石,我不由得感嘆:石城的石頭真奇啊!簡直就像一塊鋼板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鋼針,但這些鋼針沒有經過打磨,隨意地丟棄在那里,危峰林立,似乎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些石峰各不相同,正像蘇軾寫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現在的羊山石城是一個有待開發的風景區,它就像山野里的一朵野花,需要我們去細細品味。
2.寫出描寫小草的詩句
早春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
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
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 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
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唐 杜甫《臘日》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
唐 韓愈《春雪》 。
3.形容湖的詩詞..
《回鄉偶書》
年代: 唐 作者: 賀知章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滿庭芳·一曲離歌》
年代: 宋 作者: 葉夢得
一曲離歌,煙村人去,馬頭微雪新晴。隔年光景,回首近清明。斷送殘花又老,春波凈、湖水初平。誰重到,雕闌盡日,遙想畫橋橫。高城。凝望久,何人為我,重唱馀聲。問桃李如今,幾處陰成。老去從游似夢,尊前事、空有經行。猶能記,殷勤寄語,多謝故人情。
《千秋歲·熙熙臺上》
年代: 宋 作者: 王之道
熙熙臺上。秋色增清壯。和氣溢,祥煙揚。淮山供雜俎,湖水浮新釀。人共仰,貔貅坐擁詩書將。
簫鼓聲嘹亮。珠翠環相向。回妙舞,遲妍唱。競斟長命斝,同試滄溟量。鋒車往,東歸遂繼華原相。
《賀新郎·決眥斜陽里》
年代: 宋 作者: 王奕
決眥斜陽里。品江山、洛陽第一,金陵第二。休論六朝興廢夢,且說南浮之始。合就此、衣冠故址。底事輕拋形勝地,把笙歌、戀定西湖水。百年內,茍而已。縱然成敗由天理。嘆石城、潮落潮生,朝昏知幾。可笑諸公俱鑄錯,回首金甌瞥徙。漫涴了、紫云青史。老媚幽花棲斷礎,睇故宮、空拊英雄髀。身世蝶,侯王蟻。
《偶成》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四月八日風雨歇,放翁老宅湖水高。
典衣沽酒亦足醉,騎馬看花徒爾勞。
海國尚聞歌蔓草,山陵誰與薦櫻桃?元龍本是無能者,后世謾稱湖海豪。
《春行》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九日春陰一日晴,強扶衰病此閑行。
猩紅帶露海棠濕,鴨綠平堤湖水明。
酒賤柳陰逢醉臥,土肥稻壟看深耕。
山翁莫道渾無用,解與明時說太平。
4.關于竹的詩句
自古以來竹子一直是詩人、畫家們筆下的題材。
古詩中關于竹的詩句很多: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的句子;唐朝王維有:“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白居易“閣畔竹蕭蕭,閣下水潺潺”等等。 揚州八怪的鄭板橋,畫了很多竹子畫,并在上面題詩,他在《竹石》畫上題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意思是人要有風骨,無論做什么事,沒有咬定和堅韌的精神,是難于立根的。 “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賽竹王;銅鼓蠻歌爭上日,竹林深處拜三郎。”
5.描寫黃山云霧飄渺的詩句有哪些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說:“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黃山,寫下了《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有序)》和《送溫處士歸白鵝峰舊居》兩首,在后一首中留下了:“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
在結尾處,李白戀戀不舍地寫下:“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可惜這一愿望李白并沒有實現,這是李白的遺憾更是黃山的遺憾。
唐代詩僧島云留居黃山,深愛黃山,據史料記載他是最早登上天都峰的人,他的詩留存下來的有10首,是唐代詩人中存詩最多的人,在他的詩中,對軒轅黃帝在黃山煉丹羽化成仙的傳說就有記載:“浮丘處處留丹灶,黃帝層層隱玉書。 終待登臨最高頂,便隨鸞鶴五云車。”
元代鄭玉筆下的黃山,沒有過多的描寫景色,但卻把游山的感覺寫得如此傳神: 江左諸峰罕出群,誰云華岳與平分? 幾千百澗流蒼玉,三十六峰生白云。 幽谷高人抱真獨,荒巖野草剩芳芬。
幾回獨向風前立,夜半吹簫天上聞。 明代詩人余紹祉的詩則更多的是一種寫實的風格: “翠壑丹崖千丈畫,白云紅葉一溪詩”。
這是描寫黃山秋景的千古絕唱,“翠”、“丹”、“紅”、“白”這四個描寫顏色的字,把黃山秋日繽紛的色彩描繪得五彩斑斕,一個“云” 字,一個“溪”字,把黃山秋日的天高地闊,秋高氣爽襯托得無比準確,使人讀來如臨其境,“千丈畫”三個字把黃山大自然神來之筆所繪就的巨幅畫圖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一溪詩”三個字又賦予了畫面溪水孱孱的美妙動感。 兩句詩14個字,把一幅有聲有色、壯闊秀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的黃山秋日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現當代的大家更是感懷吟詠,留下了不可勝數的名篇佳句,他們的作品幾乎屢見于國內外成百上千種報刊,總數當遠遠超過古代詩人。 黃賓虹在迎客松下吟頌:今古幾游客,勞勞管送迎。
蒼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 許承堯在江麗田琴臺邊感嘆:鳴琴客久去,石床猶在茲。
蓊蔚四山靜,冷冷水環之…… 郭沫若末到黃山之前就先從黃山風光攝影展上預習了黃山:我未到過黃山,今來影上大觀。仿佛身在云海,胸中涌起波瀾。
胡績偉置身于黃山風云之中疑惑萬千:轉眼山變海,彈指島環峰;驟然劈頭雨,剎時滿目松。 唐?|在黃山定是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李謫仙:千樹懸崖采藥去,一林幽徑覓詩還。
我來欲作胡公客,求取新生雙白鷴。 張萬舒聆聽著陣陣松濤熱情地贊嘆:好!黃山松,我大聲為你叫好…… 穆青儒雅地抒情:昂首青霄界,驚造化,黃山幻景,松奇石怪。
雪虐風摧億萬載,芙蓉嬌嬈不敗。 邵燕詳把思緒引向了千百年前:山啊山,你親眼見過海枯石爛,你親身經歷過谷換陵移,你比參天古木的年輪該有更多的記憶。
明代的程敏政就有這樣的詩句:“眼看奇絕口難名,變態分明似化成。” 清代的金照吟道:“黃山變態自天公,移步看看又改容。”
真可謂“一片之云有異勢,一尺之松無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