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貞觀之治 詩句
白居易的《七德舞》
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陣樂》以歌太宗之功業.
貞觀初,太宗重制《破陣樂舞圖》,詔魏征、虞世
南等為之歌詞,因名《七德舞》.自龍朔已后,詔
郊廟享宴,皆先奏之.
七德舞,
七德歌,
傳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
觀舞聽歌知樂意,
樂終稽首陳其事.
太宗十八舉義兵,
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
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
[貞觀初,詔收天下陣死骸骨,致祭而瘞埋之,尋
又散帛以求之也.]
饑人賣子分金贖.
[貞觀二年大饑,人有鬻男女者.詔出御府金帛盡
贖之,還其父母.]
魏征夢見子夜泣,
[魏征疾亟,太宗夢與征別,既寤,流涕.是夕征
卒.故御親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夢中,今朕
失賢臣于覺后.]
張謹哀聞辰日哭.
[張公謹卒,太宗為之舉哀.有司奏曰:在辰,陰
陽所忌,不可哭.上曰:君臣義重,父子之情也.
情發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慟.]
怨女三千放出宮,
[太宗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今
將出之,任求伉儷.于是令左丞戴胄、給事中杜
正倫于掖庭宮西門,揀出數千人,盡放歸.]
死囚四百來歸獄.
2.關于貞觀之治的詩詞 文言文
白居易的《七德舞》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陣樂》以歌太宗之功業。
貞觀初,太宗重制《破陣樂舞圖》,詔魏征、虞世 南等為之歌詞,因名《七德舞》。自龍朔已后,詔 郊廟享宴,皆先奏之。
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 [貞觀初,詔收天下陣死骸骨,致祭而瘞埋之,尋 又散帛以求之也。]饑人賣子分金贖。
[貞觀二年大饑,人有鬻男女者。詔出御府金帛盡 贖之,還其父母。
]魏征夢見子夜泣, [魏征疾亟,太宗夢與征別,既寤,流涕。是夕征 卒。
故御親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夢中,今朕 失賢臣于覺后。]張謹哀聞辰日哭。
[張公謹卒,太宗為之舉哀。有司奏曰:在辰,陰 陽所忌,不可哭。
上曰:君臣義重,父子之情也。 情發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慟。
]怨女三千放出宮, [太宗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今將出之,任求伉儷。于是令左丞戴胄、給事中杜 正倫于掖庭宮西門,揀出數千人,盡放歸。
]死囚四百來歸獄。 [貞觀六年,親錄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放歸家, 令明年秋來就刑。
應期畢至,詔悉原之。]剪須燒藥賜功臣,李績嗚咽思殺身。
[李績嘗疾,醫云:得龍須灰,方可療之。太宗自 剪須燒灰賜之,服訖而愈。
績叩頭泣涕而謝。]含血吮瘡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
[李思摩嘗中矢,太宗親為吮血。]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
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無極。
豈徒耀神武,豈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陳王業。
王業艱難示子孫。
3.關于貞觀之治的詩
詠貞觀之治作者:文興山巔映秋霞,和風追碧京。
蓊郁涉瀛寰,國皇民勝英。貞觀服右治,開庭辨視聽。
表里樂瀕賓,公卿最上柄。綽募人文理,天功富要興。
青史謄留處,耐我衛伸睛。 太宗圖 心大天大地大, 任我金戈鐵馬。
閱盡千古風流, 獨占萬世瀟灑。 6 .貞觀之治 瑞氣祥云初盛, 詩情畫意正濃。
喜看百花齊放, 笑聞百家爭鳴。 7 .初衷 不辱千秋使命, 橫跨宋元明清。
簡化詩律詞譜, 重振大唐雄風。 參考資料:<詩詞三百首>,作者:白玉 麗 人 行(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勻”內換“盍”)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衣及〕穩稱身。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筋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還實要津。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白居易的《七德舞》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陣樂》以歌太宗之功業。
貞觀初,太宗重制《破陣樂舞圖》,詔魏征、虞世 南等為之歌詞,因名《七德舞》。自龍朔已后,詔 郊廟享宴,皆先奏之。
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 [貞觀初,詔收天下陣死骸骨,致祭而瘞埋之,尋 又散帛以求之也。]饑人賣子分金贖。
[貞觀二年大饑,人有鬻男女者。詔出御府金帛盡 贖之,還其父母。
]魏征夢見子夜泣, [魏征疾亟,太宗夢與征別,既寤,流涕。是夕征 卒。
故御親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夢中,今朕 失賢臣于覺后。]張謹哀聞辰日哭。
[張公謹卒,太宗為之舉哀。有司奏曰:在辰,陰 陽所忌,不可哭。
上曰:君臣義重,父子之情也。 情發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慟。
]怨女三千放出宮, [太宗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今將出之,任求伉儷。于是令左丞戴胄、給事中杜 正倫于掖庭宮西門,揀出數千人,盡放歸。
]死囚四百來歸獄。 [貞觀六年,親錄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放歸家, 令明年秋來就刑。
應期畢至,詔悉原之。]剪須燒藥賜功臣,李績嗚咽思殺身。
[李績嘗疾,醫云:得龍須灰,方可療之。太宗自 剪須燒灰賜之,服訖而愈。
績叩頭泣涕而謝。]含血吮瘡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
[李思摩嘗中矢,太宗親為吮血。]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
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無極。
豈徒耀神武,豈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陳王業。
王業艱難示子孫。
4.杜甫贊美貞觀之治的詩句有哪些
不清楚杜甫如何贊美貞觀之治。
只知道白居易有“怨女三千出后宮,四百囚徒來歸獄”詩句。“怨女三千出后宮”,出宮女這件事發生在貞觀二年九月,《資治通鑒》記載:天少雨,中書舍人李百藥上言:“往年雖出宮人,竊 聞太上皇宮及掖庭宮人,無用者尚多,豈惟虛費衣食,且陰氣郁積,亦足致旱。”
上曰:“婦人幽閉深宮,誠為可愍。灑掃之余,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儷。”
于是遣尚書左丞戴胄、給事中洹水杜正倫于掖庭西門簡出之, 前后所出三千余人。這事兒言之鑿鑿,好像假不了,仔細一論,似乎又不盡然。
要知道那時大內的主人還是退位為太上皇的高祖李淵,李世民還不是大內的真正主人,直到李世民登基三年之后的貞觀三年(629年)四月,李淵才遷出大內,移居大安宮,李世民當月才開始在太極殿聽政。所以,李世民所放者乃是他老子的宮人,并不是他自己的宮人,太宗的行為不過是慷他老子之慨,拿他老子的宮人來為自己收攬人心。
“死囚四百來歸獄”,事在貞觀六年(632年)。《新唐書·刑法志》記載:“六年,親錄囚徒,閔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縱之還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詣朝堂,無后者,太宗嘉其誠信,悉原之。”
李世民縱囚在歷史上也并非都是頌聲一片。北宋的歐陽修在他《縱囚論》里道:“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意思是這不過是太宗和罪囚們事先約定的一場政治秀,太宗借此以成賢君之名,罪囚們也得不死之惠。
清代大儒王夫之同歐陽修一樣,也認為李世民縱死囚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騙局:“太宗陰授其來歸則赦之旨于有司,使密諭所縱之囚,交相隱以相飾,傳之天下與來世,或驚為盛治,或詫為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機械所籠致而如拾者也。”王夫之以為,李世民之所以敢鋌而走險,是因為他有十足的把握,不怕死囚們不按時來歸,因為“(太宗之世)法令密而廬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親戚比閭而處,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粵,囚之縱者雖欲逋逸,抑誰為之淵藪者?”(語見《讀通鑒論》卷二十《太宗》之十一。)
意思是太宗時的法令嚴密,戶籍和連坐制度尤為完備,邊關的管理也相當到位,要想逃出去,幾無可能。列位可別以為古時候的國境線都是一些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可以任人自由出入。
要知道,當年玄奘法師因未取得政府的通關文牒而偷渡出境,過五烽,涉大漠,九死一生,如果沒有第一烽校尉王祥和一干關吏的幫助,恐怕早成一堆白骨了。(事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死囚們既無處可逃,又無處可藏,還得冒宗族親戚遭受株連的風險,他們怎么可能不乖乖回來?再者,這其實也不是一件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因為在李世民前,早有人干過。清人趙翼的《陔余叢考》卷十九“縱囚不始于唐太宗”條謂,縱死囚歸家始于后漢的馬援,自后漢、兩晉、南北朝至于隋、唐、宋、元、明,其中皇帝和官吏縱囚的,共有二十余次。
而只有李世民一人獨得大名,就不能不讓人懷疑他的用心。“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
直以其能假仁借義,以行其私,而當時與之爭者,才、能、知、術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義之可借,是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功耳。”唐太宗與唐高宗干預史官工作, 造成了對"貞觀之治"的過分美化。
經過兩代帝王的精心刪改與美化, "貞觀之治"的光輝形象便正式樹立起來。待印刷術和文史之學繁盛之后, 人們由皇室定調潤飾過的基本史料去研究唐史, 對唐太宗的光輝語錄佩服得五體投地, 對夸飾過的貞觀之治產生美好印象, 自然容易構想出一個太平盛世的太宗時代, 傳訛出教訓后世的典范。
然而細讀史書, 還是能發現唐太宗說得比唱得好聽,貞觀之治做的比寫的難看。到了貞觀晚期, 天下漸亂而唐太宗也人之將死,在中對接班人說了幾句其言也善的實話, 談到自己的若干過失: "吾在位以來, 所制多矣: 奇麗服玩錦繡珠玉不絕于前, 此非防欲也;雕楹刻角高臺深池每興其役, 此非儉志也;犬馬鷹鶻無遠必致, 此非節心也;數有行幸以亟勞人, 此非屈己也。
斯事者, 吾之深過。勿以茲為是而后法焉,,"對自己僅僅作奢華享樂方面的檢討, 主要是針對太子亦步亦趨地奢靡好內之性而言, 并未全言種種嚴重的貞觀之失。
5.贊美貞觀之治的詩句
1.詠貞觀之治
作者:文興
山巔映秋霞,和風追碧京。
蓊郁涉瀛寰,國皇民勝英。
貞觀服右治,開庭辨視聽。
表里樂瀕賓,公卿最上柄。
綽募人文理,天功富要興。
青史謄留處,耐我衛伸睛。
2.太宗圖
心大天大地大,
任我金戈鐵馬。
閱盡千古風流,
獨占萬世瀟灑。
3.貞觀之治
瑞氣祥云初盛,
詩情畫意正濃。
喜看百花齊放,
笑聞百家爭鳴。
4.初衷
不辱千秋使命,
橫跨宋元明清。
簡化詩律詞譜,
重振大唐雄風。
6.贊美“貞觀之治”的詩詞有哪些
贊美“貞觀之治”的詩詞有:
1. 開成與貞觀,實錄事多同。《開成大行皇帝挽歌詞四首奉敕撰進》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2. 貞觀銅牙弩,開元錦獸張。花門小前好,此物棄沙場。《復愁十二首》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3. 對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諧。眇然貞觀初,難與數子偕。《夏日嘆》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4. 丘墳被宿莽,壇戺緣飛磷。貞觀戒北征,維皇念忠信。《比干墓》年代: 唐 作者: 徐彥伯
5. 秦王時在坐,真氣驚戶牖。及乎貞觀初,尚書踐臺斗。《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6. 貞觀購亡逸,蓬瀛漸周旋。炅然東壁光,與月爭流天。《奉和襲美二游詩·徐詩》年代: 唐 作者: 陸龜蒙
7. 嗚呼!貞觀多吁,永徽多俞。廷日發論,殿日發謨。《圣政紀頌》年代: 唐 作者: 來鵠
8. 如何貞觀君,從古同隋陳。《寓言九首》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9. 遺情舍塵物,貞觀丘壑美。《述祖德詩》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謝靈運
10. 帖看貞觀行間印,琴記中郎爨下聲。《愛閑》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11. 房魏輔貞觀,汗瀋空流漿。開寶襲唐陋,儀儼負義方。《上嚴廉訪十首》年代: 宋 作者: 熊禾
12. 寧死開元貞觀,勿生天寶廣明。《錄漢唐事六言五首》年代: 宋 作者: 劉克莊
13. 開元貞觀事,身得見全盛。閉門長蓬蒿,或許老夫病。《重贈徐天隱》年代: 宋 作者: 黃庭堅
7.杜甫贊美貞觀之治的詩句有哪些
「房兵曹胡馬詩」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擿,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昔游」杜甫
昔謁華蓋君,深求洞宮腳。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暮升艮岑頂,巾幾猶未卻。弟子四五人,入來淚俱落。
余時游名山,發軔在遠壑。良覿違夙愿,含凄向寥廓。
林昏罷幽磬,竟夜伏石閣。王喬下天壇,微月映皓鶴。
晨溪向虛駃,歸徑行已昨。豈辭青鞋胝,悵望金匕藥。
東蒙赴舊隱,尚憶同志樂。休事董先生,于今獨蕭索。
胡為客關塞,道意久衰薄。妻子亦何人,丹砂負前諾。
雖悲鬒發變,未憂筋力弱。扶藜望清秋,有興入廬霍。
昔游⑴
作者:唐·杜甫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⑵。
寒蕪際碣石,萬里風云來⑶。
桑柘葉如雨,飛藿共徘徊。
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馀哀。
是時倉廩實,洞達寰區開⑷。
猛士思滅胡,將帥望三臺⑸。
君王無所惜⑹,駕馭英雄材。
幽燕盛用武⑺,供給亦勞哉!
吳門轉粟帛,泛海陵蓬萊⑻。
肉食三十萬,獵射起黃埃⑼。
隔河憶長眺,青歲已摧頹⑽。
不及少年日,無復故人杯⑾。
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
有能市駿骨,莫恨少龍媒⑿:
商山議得失,蜀主脫嫌猜。
呂尚封國邑,傅說已鹽梅⒀。
景晏楚山深,水鶴去低回。
龐公任本性,攜子臥蒼苔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