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枝詞古詩
竹 枝 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詞語解釋】
晴:與情字諧音,雙關妙用。
竹枝詞:是巴渝民歌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
唱:一說“踏”。唱歌聲,西南地區,民歌最為發達。男女的結合,往往通過歌唱;在戀愛時,更是用唱歌來表情達意。踏歌,是民間的一種歌調,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譯詩、詩意]
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水面一片平靜。忽然聽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聲音。東邊出著太陽,西邊還下著雨。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
2.竹枝詞詩詞
1、《竹枝詞二首·其一》——唐代: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釋義: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聽見情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 2、《竹枝詞二首·其二》——唐代:劉禹錫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釋義: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長吟唱本鄉歌。
今朝北方客子思歸去,回鄉迎來紇那披綠羅。 3、《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唐代: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釋義: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紅艷艷的開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著旁邊的懸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見了,認為丈夫的喜愛如同這桃花轉瞬即逝,而無限的憂愁就如這源源不斷的江水。 4、《上元竹枝詞》——清代: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釋義:香甜的桂花餡料里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
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里賣元宵。 5、《竹枝詞九首·其八》——唐代:劉禹錫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
個里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釋義:巫峽蒼蒼在煙雨迷蒙的時節,凄清的猿啼從最高的樹枝上傳來。
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斷腸,但從來不是由于那猿啼聲音悲哀。
3.竹枝詞古詩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
唐代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后代影響很大。竹枝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于社會歷史變遷及作者個人思想情調的影響,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類是由文人吸收、融會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郁民歌色彩的詩歌;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這一類文人氣較濃,仍冠以“竹枝詞”。
之后人們對竹枝詞越來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踏歌聲 一作: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卻有晴 一作:還有晴) 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元 薩都刺:竹枝詞湖上美人彈玉箏,小鶯飛度綠窗楞。
沈郎雖病多情在,倦倚屏山不厭聽。 貢師泰: 西湖竹枝詞二首 葛嶺東家是相門,當年甲第入青云。
樓船撐入里湖去,可曾望見岳王墳。 芙蓉葉底雙鴛鴦,飛來飛去在橫塘。
人生多少不如意,水遠山長難見郎。
4.古詩竹枝詞的意思竹枝詞二首(其一)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
在初春的江邊,看著我心愛的郎君在江上打漁,聽見他的曼妙歌聲.看那天空,東邊是晴天,西邊卻是雨天.不知道晴啊還是無晴啊.晴情諧音,花季的少女沉浸在愛情的甜蜜與苦澀之中,猜測著心上人的心意.猜測著那個人到底喜不喜歡自己.巧用太陽雨的自然景觀,表達少女的心情. 賞析這是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成功地予以表達.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面.第二句寫耳中所聞,忽然聽到熟悉的歌聲,怎能不怦然心動.自然地引出第三四句,描寫心理活動.自己心愛的這個人啊,倒像是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有情又似無情,看似無情卻還有情.通過這兩句將少女迷茫又眷戀的忐忑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5.關于竹枝詞的古詩
竹枝詞作者: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注釋1. 竹枝詞:巴渝(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的民歌。
歌詞雜詠當地風物和男女愛情,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一優美的民間文學形式,曾引起一些人愛好并仿制。
劉禹錫仿作的《竹枝詞》現存十一首。2. 晴:與“情”同音,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表面上說天氣,實際上是說這歌聲好像“無情”,又好像“有情”,難以捉摸。
賞析這首詩摹擬民間情歌的手法,寫一位初戀少女聽到情人的歌聲時乍疑乍喜的復雜心情。這首詩語言平易,詩意清新,情調淳樸,歷來受到讀者喜愛。
劉禹錫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