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六盤山的詩詞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為**在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詞。為**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抒發了“長纓在手”定當“縛住蒼龍”的革命豪情。
這首詞寫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轉自然。上、下半闋均是一、二句寫景,三、四句言志。
情景交織,渾然一體。 注釋 (1)望斷:久久地望著,直到看不見,望盡。
(2)長城:借指長征的目的地。 (3)屈指:彎著手指頭計算。
(4)六盤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固原市西南,是六盤山山脈的主峰。 (5)紅旗:一九五七年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作“旄頭”。
一九六一年九月為寧夏干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該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報》。 (6)漫卷:遍卷、席卷。
(7)長纓:本指長繩,這里指革命武裝。 (8)縛住:擒住。
(9)蒼龍:是一種兇神惡煞。作者自注:“蒼龍,指**,不是日本人。
因為當時全副精神要對付的是蔣不是日。” 譯文 長空高闊白云晴朗,望著南飛的大雁已飛到了天邊。
不登臨長城絕不是英雄,算下來已征戰了兩萬里的路途。 六盤山上高峰挺拔,強烈的西風吹卷著紅旗。
現在革命武裝正在**的領導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2.清平樂·六盤山的詩句
清平樂·六盤山
近現代:**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釋義:
長空高闊白云清朗,南飛的大雁已飛到了天際盡頭。不登臨目的地絕不是英雄,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里。在高峰險峻的六盤山上,猛烈的西風吹得紅旗獵獵地卷起來。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 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詞語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雙調,四十六字。上闋押仄聲韻,下闋換平聲韻。也有全押仄聲韻的。
六盤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甘肅省東部,是隴山山脈的主峰,南北走向,長約240公里,主峰海拔2928米。六盤山上下約60里,山勢險峻,山路曲折險窄,要盤旋多重才能到達峰頂。
六盤山是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望斷:望著,直到看不見。長城:借指長征的目的地。屈指:彎著手指頭計算。
紅旗:1957年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作“旄頭”。1961年九月為寧夏干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報》。
漫卷:任意吹卷。長纓:指捕縛敵人的長繩,出自“終軍請纓”的典故,這里指革命武裝。在手,在**領導下。蒼龍:古代方士以太歲所在為兇方,因稱太歲為兇神惡煞。蒼龍,**注:此處指**的國民黨反動派,因為當前主要對付的是國民黨反動派。
擴展資料:
《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詞回顧了萬里長征的行程,表達了紅軍戰士們勇往直前的鋼鐵意志和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首在戰斗中前進的勝利曲,是一篇激揚斗志的宣言書。
上闋“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起筆境界遼闊,寫站在六盤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見。兩句詞緊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凈朗,云層疏淡,大雁往南飛。
“望斷”二字涵義豐富,寄意尤深。“望斷”,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見還望。因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過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會勾起作者和紅軍對南方革命根據軍民和故鄉父老鄉親的無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斷的神情。這兩句雖是寫景,但景中寓情。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兩句,抒情顯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紅軍所行的路程已經兩萬里前面已經沒有險峻的高山了,預定目的地是一定會到達的。“不到長城非好漢”,還表達了中國**和紅軍北上去抗日前線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平樂·六盤山
3.描寫六盤山的詩句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注釋】 六盤山: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 紅旗:一九五七年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作“旄頭”。
一九六一年九月為寧夏干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該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報》。 長纓:見《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注釋。
蒼龍:《后漢書·張純傳》,“蒼龍甲寅”。注曰,“蒼龍,太歲也”。
古時以太歲為兇神惡煞,太歲在地上,與天上歲星相應。 題解】 1935年10月2日,紅軍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過平涼——固原大道,當日夜間又進入山區,把尾隨追擊的敵軍甩掉。
第二天,在山區青石嘴遇國民黨東 北軍白鳳翔部騎兵,一戰勝之,俘虜敵400余人,馬400余匹,經宣傳解釋后,都加入了紅軍。在戰斗勝利的鼓舞下,一鼓作氣,于當天下午攻占了六盤山,晚 到山東腳下宿營。
這一天行軍80多里。此詞似是口占,當作于攀登上達六盤山頂峰之時,六盤山的勝利,意味著長征途中最后一道天險的突破。
詞中就革命進軍, 作了回顧與前瞻,這是極自然的情理。 【賞析】 上片:開端“天高”兩句,平開舒展。
以寥寥9個遼,便為當時的六盤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畫面。不但有景,而且更有人在其中。
北方的晴秋,金風 送爽,碧空如洗;纖云點綴,愈見澄徹。“高”字,“淡”字,貼切之極。
攀登高山,看到過雁,不禁會引起許多聯想,這些都于“望斷”二字流露出來:雁南人 北,“望斷南飛雁”,正是長征的來路,一路上犧牲了的烈士,該留下殷殷血跡;羈留下的戰友,此時情況如何?還有遠在江南繼續打游擊的同志,當年根據地父老 兄弟姐妹們,他們此時可聽到紅軍已突破最后一道天險勝利到達六盤山的消息?或曰:“望斷就是看不見,并非望到看不見,更不是望得久和望得遠。**所率領 的長征紅軍,自過岷山以后,便迤邐由南向北而來,正是清秋時節,一路之上,所望到的南飛雁當然是不少的;但當長征隊伍,進入甘肅南部,到達六盤山的時候, 盡管天高所爽,已經看不見南飛雁了。
這是說地勢越來越往北,氣候越來越寒冷。若把望斷解作望到看不見,表示望得久和望得遠,這能是‘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好 漢們所應有的行動嗎?”為什么到達六盤山便忽然望不到南飛雁了呢?其時正是由于勝利后登高南望,緬懷故舊,而又云山蒼茫,音訊杳然。
所以才目送飛鴻,望得 久、望得遠。這中間含蓄著許多潛臺辭沒有說,因此下文一轉:“不到長城非好漢”,把馳騁的想象猛然收轉回來,才顯得格外有力,把氣勢一下鼓到頂點。
“屈 指”句也是上承“望斷”而來,“望斷”是望得遠,多遠呢?“屈指行程二萬”,又是望得久,多久呢?“屈指——行程——二萬”。 下片:換頭“六盤”兩句,才點出本題,明寫攀越情事。
曼歌悠揚,聲洪氣暢。此與《清平樂,會昌》詞的換頭極相似,此詞:“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 風”,是以特筆描寫紅旗。
這里特別突出紅旗,是具有豐富深刻意義的:紅旗是革命的旗幟,是勝利的象征,它從井岡山一直打到六盤山。今天在六盤山的頂峰上紅 旗飄飄,卷舒自如迎著西風,這說明了革命正在迅猛的發展,這說明了長征已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說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具有無堅不摧的威力;這也說明了偉大紅 軍戰士具有著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即使經歷千辛萬苦,仍然胸懷坦蕩,屹立不動,無限自豪。
這一切都是一個“漫”字逗出。“紅旗漫卷西風”,紅旗隨意地 卷著西風。
于洪暢悠揚中,又瀟灑有情致。最后以問訊口氣結束,似盡未盡:“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又把注意焦點,引向遠方,正面提出“北上抗日” 的任務,暗應前文“不到長城非好漢”句意。
以設問作結,并不是對抗日終將取得最后勝利還有什么疑問,而是表示紅軍戰士迫不及待,渴望殺敵的急切心情。在意 蘊上,則推宕生姿,饒有余味,平常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正是指這種手法。
4.描寫六盤山的詩句
六盤山是我國最年輕的山脈之一,位于寧夏、甘肅、陜西交界地帶。逶迤200余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它以磅礴的雄姿,橫貫陜甘寧三省區,既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嶺,黃河水系的涇河、清水河、葫蘆河均發源于此。
中國西部山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部、甘肅省東部。南段稱隴山,南延至陜西省西端寶雞以北。是近南北走向的狹長山地。山脊海拔超過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達2,942米。其北側另一高峰亦稱六盤山,達2,928米,由平涼至靜寧的公路經此。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因此得名。山地東坡陡峭,西坡和緩。為強烈地震帶,1920年海原發生8.5級地震。降水量較周圍高原稍多,高山上有小片松林,其馀部分為草地。發源于山地北側的清水河向北流注黃河,東側為涇河上游,西南側諸水匯入葫蘆河,再入渭河。南段隴山古稱隴坂,南北長約100公里,海拔2,000公尺左右。山勢陡峭,為渭河平原與隴中高原的分界。
5.清平六盤山古詩
全文如下: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7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清平樂·六盤山》是現代思想家、革命家、詩人**于1935年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闋從眺望遠景起筆,寫了登上六盤山所見到的北國清秋的景色,回顧了長征的勝利,表達了紅軍北上抗日的堅強意志。
下闋則寫近處,如火的紅旗在高山之巔,迎著西風舒卷,烘托了紅軍將士勝利的英姿。上下兩闋相對獨立,卻又緊密相連、一脈相承;在表現手法上,全詞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達到了情景交融、剛柔相濟的妙境。
譯文: 長空高闊白云清朗, 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 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
六盤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風漫卷著紅旗。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 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擴展資料: 1935年10月初,中央紅軍經回民區連續突破會寧、靜寧之間封鎖線,到達六盤山西麓。
10月7日上午,紅軍來到青石嘴,發現敵騎兵正在村里休息,立即發起圍攻,經過3個多小時戰斗,殲敵兩個連,繳獲戰馬百余匹。 當天下午,紅軍翻過六盤山,夜宿東山側。
敵騎兵仍尾隨不舍。翌日拂曉紅軍出發,再次突破敵人平涼、固原之間的封鎖線后,翻越了長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于10月19日抵達吳起鎮,與陜北根據地紅十五團勝利會師。
在六盤山上,**縱目遠眺,回思來路,寄望將來,吟出了這首詞。 六盤山位于寧夏南部固原縣西南,主峰海拔3500米,高聳入云。
所以**說“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望斷”一句有兩種解釋,一是由于山高路險鳥飛不過而看不見大雁,同李白樂府詩《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之義,或是取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之義,大雁到此再也不飛而回頭了。 二是作者凝神遠眺,深切關注與掛念尚在艱難跋涉中的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的廣大將士,直到再也看不到南飛的大雁。
二者都通,合二為一,塑造出了詩人幾分惆悵、幾分懷念、幾分耽于回想不免感傷的秋思凝神圖。但隨之筆鋒一轉,出語堅定,氣韻鏗鏘,毋庸置疑:“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此處“長城”也有兩解,一是喻指烽火連天的抗日前線,正合紅軍“北上抗日”的宗旨;二是指橫亙陜西北部的萬里長城中段,借指陜北革命根據地。
兩解也都有理。總之,表達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絕信念,這也成了人們今天廣泛引用該句的引申義,該句也成了流傳最廣的**詩詞名句之一。
因為它太符合**一以貫之的戰斗精神了,以至于和毛詩隨意配對都不勉強,如:不到長城非好漢,萬水千山只等閑;又如:敢教日月換新天,不到長城非好漢。如此等等。
下闋“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經過崎嶇山路登上六盤最高峰,**極目四野,只見紅旗翻卷,十里連營,雖然沒有當年“風展紅旗如畫”(《如夢令·元旦》)的壯美。
眼下這支隊伍也許更加衣衫襤褸,甚至蓬頭垢面,但他們都是轉戰萬里、從槍林彈雨中沖殺出來的、又剛剛挫敗張國燾企圖分裂黨和紅軍的陰謀的鐵血戰士,是革命的種子,燎原的星火,英雄中的精英,以一當十的無敵勇士。 正是因為有他們,**才心雄萬夫,勝券在握,堅信“今日長纓在手”,敢問“何時縛住蒼龍”? 此處“蒼龍”又有兩解:毛自注為**——與中國**人和中國工農紅軍死磕了近10年的死對頭,但指向中華民族大敵當前的日本帝國主義也許更貼切。
貌似疑問存焉:何時縛住蒼龍?實則斬釘截鐵:必須縛住蒼龍! 全詞造語樸實自然,情感深沉真摯,意境高遠縹緲,充滿了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用四兩撥千斤的高妙手法輕松而又不失厚重地表達了從國內戰爭的長征向民族戰爭的長征轉捩之際的**的心聲。
6.有關寫六盤山高中的詩歌
清平樂·六盤山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注釋】六盤山: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紅旗:一九五七年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作“旄頭”。
一九六一年九月為寧夏干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該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報》。長纓:見《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注釋。
蒼龍:《后漢書·張純傳》,“蒼龍甲寅”。注曰,“蒼龍,太歲也”。
古時以太歲為兇神惡煞,太歲在地上,與天上歲星相應。題解】1935年10月2日,紅軍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過平涼——固原大道,當日夜間又進入山區,把尾隨追擊的敵軍甩掉。
第二天,在山區青石嘴遇國民黨東 北軍白鳳翔部騎兵,一戰勝之,俘虜敵400余人,馬400余匹,經宣傳解釋后,都加入了紅軍。在戰斗勝利的鼓舞下,一鼓作氣,于當天下午攻占了六盤山,晚 到山東腳下宿營。
這一天行軍80多里。此詞似是口占,當作于攀登上達六盤山頂峰之時,六盤山的勝利,意味著長征途中最后一道天險的突破。
詞中就革命進軍, 作了回顧與前瞻,這是極自然的情理。
7.七律·長征和清平樂·六盤山的詩意是什么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1935年10月 【注釋】: 六盤山: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 望斷:望盡。 屈指:屈指計算。 紅旗:一九五七年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作“旄頭”。一九六一年九月為寧夏干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該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報》。
長纓:見《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注釋。
蒼龍:《后漢書·張純傳》,“蒼龍甲寅”。注曰,“蒼龍,太歲也”。古時以太歲為兇神惡煞,太歲在地上,與天上歲星相應。
【譯詩】 長空高闊白云清朗,
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
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
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
六盤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風漫卷著紅旗。
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
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賞析】 并非“無人會登臨意”,詩人**率眾將士于1935年10月7日親自登上萬里長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盤山主峰,面對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懷,以閑遠歡欣之氣眺望又要開始的新的征戰。詩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曠的。在詩人所寫的幾首有關長征題材的詩中,就這一首是大好心情從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沒有半點悲烈之氣,猶如作者自己所說此時的心境是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有關蕭關六盤山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