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菩薩觀音的詩句都有哪些呢
觀世音菩薩贊
觀音菩薩妙難酬
清凈莊嚴累劫修
浩浩紅蓮安足下
灣灣秋月鎖眉頭
瓶中甘露常遍灑
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度人舟
端坐普陀常入禪,眾生有叩遍垂憐。
欲知感應玄妙義,請看一月印萬川。
余自來天臺,凡經幾萬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來。逍遙絕無鬧,忘機隆佛道。
世途岐路心,眾生多煩惱。兀兀沉浪海,漂漂輪三界。可惜一靈物,無始被境埋。
電光瞥然起,生死紛塵埃。寒山特相訪,拾得常往來。論心話明月,太虛廓無礙。
法界即無邊,一法普遍該。 本來無一物,亦無塵可拂。若能了達此,不用坐兀兀。
2.描寫觀音菩薩的詩句
《觀音詩》
年代: 宋 作者: 釋契適
金沙池裊玉蓮馨,殿閣階墀盡水精。
云化路歧通萬國,風飄舟楫濟群生。
座妝珪璧霜猶暗,衣綴珠璣月不明。
若向險途逢八難,只勞心念諷持名。
《觀音大士贊》
年代: 宋 作者: 釋師范
提起數珠呈伎倆,無端弄出孩童相。
何似月明霜滿天,孤猿啼斷千峰上。
《觀音大士贊》
年代: 宋 作者: 釋紹曇
足下青蓮花半敷,倚巖危坐手輪珠。
普門真境難描邈,剛被人傳入畫圖。
《觀音贊》
年代: 宋 作者: 釋如凈
端坐圓通妙微相,眾生眼里堆青嶂。
曉來窗外聽啼禽,春風不在花枝上。
《觀音大士贊》
年代: 宋 作者: 釋宗杲
過去正法明,現前觀自在。
眼觀諸音聲,耳聽眾妙色。
二義俱寂滅,誰受此說者。
是說亦寂滅,誰為此說者。
能觀及所觀,能聽洎所聽。
返觀觀聽者,是亦無所有。
大哉觀世音,快說如是法。
是法不思議,聽者亦希有。
我今以一毛,遍量法界空。
作此如幻言,贊是真實相。
3.觀音文化在中國的興起及緣由
經有關學者考察,觀音文化在中國興起的緣由是因為觀音菩薩的原型妙善的出現。
據說,在南北朝北周時期,約在公元600年至640年期間,在冀南(今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一帶曾建有百里為王的小國---興林國,妙善則是其國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她篤信佛教,拒招駙馬,曾先后在南和白雀庵和井陘蒼巖山蒼巖寺(隋代曾改為興善寺,宋代后又改為福興寺)修行;為醫父王所患怪病,她曾獻出手眼。
妙善確有其人,并曾獻手眼,這是歷史事實。但她圓寂后被神化,被尊為觀音菩薩。
從此,原來隨佛教從印度進口的慈航大士,即留著小胡子的男觀音菩薩的形象為中國妙善漢族仕女形象所代替(莫高窟及各名庵名寺觀音造像為證),隨即在全國形成觀音信仰熱。以至觀音女菩薩從河北走向全國、全世界,逐漸成為象征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東方博愛女神,成為佛教和中國傳統道德相結合的化身。
(來自:《慈航東土記》觀音菩薩的傳說)(白雀庵網)。
4.王和平 著作 觀音文化
《普陀山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載《中國海交史研究動態》,1984年第18期《關于日本高僧慧鍔創建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年代考略》,載《中國對外關系史學會會刊》,1985年《從檔案史料看普陀山觀音道場之興衰》,載《浙江檔案》,1989年12月 第12期王和平,王恩鎖 《“海天佛國”的魅力——普陀山三大寺鎖談》,載《中國文史知識》,1987年第3期.1988年收錄《佛教與中國文化》一書,中華書局出版《普陀山在我國對外佛教關系史上的地位——兼探觀音道場的開創時間》,此文為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1982年6月在浙江召開的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
《探析舟山》轉載,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里的佛教觀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