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詞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
2.《賦得古原草送別》 詩詞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①賦得:根據指定的題目寫詩就叫做“賦得”。古原:古老、寬闊的原野。詩題的意思是:按照“在長
滿野草的古老原野上送別朋友”這一個題目寫的詩。
②離離:形容春草繁盛茂密。
③一歲:一年。枯:枯萎,枯死。榮:生長,茂盛。
④野火:荒山野地里的大火。
⑤遠芳:綿延向遠方的芳香的野草。
⑥晴翠: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翠綠色的野草。
⑦萋萋(qī):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譯文】
茂盛的野草長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將它燒盡,春風吹過它又重新獲生命。草香無邊彌漫古老道路,一片綠色連接遠處荒城。又要送別朋友去遠游,春草茂盛好像滿含深情。
【白話譯文】
3.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句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后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人教版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草》選取的是該詩前四小句.
此詩作于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并廣為延譽.(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賦得古原草送別1(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2,一歲一枯榮3.[1]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4,晴翠接荒城5.
又送王孫去6,萋萋滿別情7.[2-4]
2注釋譯文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5-6]
望采納哈】
4.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一、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二、翻譯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三、作者
唐代白居易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二、賞析
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后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
三、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820年冬,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朱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上柱國,又轉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采用,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
任內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里購宅。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后與劉禹錫相伴游覽于揚州、楚州一帶。
在杭州刺史任內,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于湖邊,供后人知曉。
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后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周轉,事后再補回原數。當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后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時稱為“白沙堤”,且見于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并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
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志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布施于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
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后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