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做飯的詩句
享受做飯的詩句如下:
1. 宋代·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2. 宋代·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人情展轉閑中看,客路崎嶇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絲。試聽別語慰相思。短篷炊飲鱸魚熟,除卻松江枉費詩。
3. 宋代·趙長卿《菩薩蠻》
炊煙一點孤村迥。嬌云斂盡天容凈。雁字忽橫秋。秋江瀉客愁。
銀鉤空寄恨。恨滿憑誰問。袖手立西風。舟行秋色中。
4. 宋·陸游《朝中措》
湘湖煙雨長莼絲。菰米新炊滑上匙。
云散后,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
5. 唐·王建《新嫁娘詞》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2.形容“做飯”的詩句有哪些
1、《寒具》——宋代蘇軾
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譯文:年輕女子在加面添水,和面塑形,將其放入油鍋中炸成香嫩金黃的面食。
2、《豬肉頌》——宋代蘇軾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譯文:把鍋子洗得干干凈凈,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
3、《野田黃雀行》——魏晉曹植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譯文:廚師置辦了豐富的膳食,烹飪了羊肉,宰殺了肥壯的牛。
4、《越溪漁樂為源善余大尹賦》——明代鄧林
白鱗鲙細供春酒,紅尾羹香奉晚餐。
譯文:白色的魚肉切得細細的和春酒和在一起,紅色的魚尾和粥和在一起當做晚餐
5、《新嫁娘詞》——唐代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譯文: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來作羹湯。
3.形容做飯的名句
描寫做飯炒菜的句子和段落
1
、
鍋蓋一揭,
呵,
只見熟了的小白兔饅頭胖胖的,
好像
沖著我笑呢。
2
、我拿起面皮,再夾上一小塊肉放在上面,然后左一捏,右一捏,一
只餛飩就在我手中“誕生”了。
3
、我左手死死地按住魚頭,右手拿刀剖開魚肚子,
然后把手伸進去,
把魚腸子等一大串東西統統掏了出來。
4
、
他站在灶火口,
雙手拎
了面,開始丟片,
“嘩嘩嘩”
面片飛雪一般落在滾水里。
5
、她把一厚疊餛飩皮兒都
拿在左手心里,右手用筷子頭挑一點餡子,往皮兒里一裹,不知怎么左右一卷,就是一個餛
蝕。
6
、只見燒餅上的芝麻密如天上的星星,整個燒餅黃晶晶的,像鍍了一層金,香
噴噴的,誘得人流口水。
7
、只聽見“沙”的一聲,雞蛋在油鍋里迅速泛起,它的邊
緣多像小姑娘裙子上的花邊啊!
8
、
我望著淘籮里已經淘好的白花花的米粒,
在燈光
下閃閃發光,我多愛它啊!媽媽一會兒要拿它來煮粥,我想吃到嘴里一定會感到更香甜。
9
、爸爸蒸的饅頭雪白雪白,喧騰騰的像團棉花。媽媽燜的米飯玉一樣的白,油亮油亮,一個
粒兒是一個粒兒。
10
、我反復看了兩次,等到第三次聽到響聲,我連忙揭開鍋蓋,
一陣香味撲鼻而來,只見一個個飽滿的餃子浮在水面上,就像一葉葉扁舟漂浮在湖面上。
4.關于做飯的古詩有哪些
1、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
出自:宋·蘇軾的《縱筆三首·其一》。
譯文:北來的糧船未到,近來米貴如珍珠,半月不知飽和醉,這肚子好蕭條好清苦。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難得這年末歲尾,東家宰雞,烤肉,備酒,定會餉我祭肉醉一回。
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出自: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譯文: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
3、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出自:宋·蘇軾《寒具》。
譯文:年輕女子在加面添水,和面塑形,將其放入油鍋中炸成香嫩金黃的面食。
4、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出自:唐·王建《新嫁娘詞》。
譯文: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來作羹湯。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品嘗。
5、認炊煙、幾家蝸舍,映夕照、一簇漁舟。
出自:宋·張孝祥《多麗·景蕭疏》。
譯文:看著炊煙,就知道有幾戶人,夕陽下,一些漁船停在一起。
5.描寫農村生活的詩句
1、《憫農二首·其二》——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2、《歸園田居·其三》——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譯文: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上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3、《過山農家》——唐代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譯文:當我走過橫跨山溪上的木板橋時,有淙淙的泉聲伴隨著我,來到農家門前,太陽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雞在咯咯鳴叫,像是在歡迎來客。山農陪伴我參觀焙茶,深表歉意地說,不要嗔怪被煙熏了,到打谷場上,山農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
4、《鄉村四月》——宋代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譯文: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5、《農家》——唐代顏仁郁
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譯文:半夜里就喊起孩子們,趁著天剛破曉,趕緊到田里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氣無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艱難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幾乎拖不動犁具了。一般人不知道種田人的辛苦,竟說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
6.求描寫農村老灶臺的句子
描寫灶臺的句子 (1)母親圍著灶臺忙碌著,一把一把的男性白癜風癥狀柴草被塞進了灶膛,火紅的火舌添著黑呼呼的鐵鍋,鍋里的熱氣冒了出來,香氣也冒了出來,孩子們一雙讒眼好像白癜風遺傳治療銀屑病有什么偏方嗎要望穿鍋蓋,把鐵鍋里的年味勾到饞嘴里,來個大快朵頤。
村莊更鬧了,炊煙更密了,年味更濃了。我便一點點離家近了,夢已經潛入了村莊的懷抱。
(2)鄉下的灶臺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凈的鴨蛋放入大鍋里,用白癜風應該怎么辦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里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后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著就往灶里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3)在那白癜風久治不愈大揭秘兒,干凈又整潔的石灶臺坐立在地上;從高到低的調白癜風 錢味盒整齊地放在右邊墻角;刷得锃亮的炒鍋放在灶爐上,沒有一點油漬,泛著亮光,2013很傷感的句子: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很好差勁。
(4)在農村老家,一戶人家至少要有兩個灶臺,一個在屋里,一個在屋外的院落里。也許是特別崇敬灶神的緣故,這兒的人都把灶臺稱為老灶臺。
老灶臺除了要負擔一日三餐,還要保障農家人在天寒地凍的時候能有熱熱烙烙的炕頭。 農家屋里的老灶臺大都是用未經燒制的毛坯磚,依傍著大炕連著炕洞的一端,齊齊整整的砌了,外端用紅膠泥和了切碎的小麥秸桿細細的抹勻,泥層稍干后就能使用了;院落里的灶臺因為在春夏天熱時用得多,灶臺之上還要搭涼棚,用來防雨和防曬。
這些灶臺看上去很簡陋很樸素,但必須是手藝好的泥瓦匠人才能做好,手藝不好的人做出來的,決不好用,不是走煙串火,就是不通氣,這樣的灶臺做一頓飯下來,人被薰得眼淚婆娑兩手沾滿黑油煙不說,做飯的家什也會被薰得黑乎乎的,做出來的飯也充滿了濃烈的煙火味。好的灶臺用起來也許沒功夫感念砌灶臺的匠人,但不好用的,用的人就會在煙薰火燎中不停的抱怨那個砌灶臺的。
老家的老灶臺是女人施展其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之才藝的最基本的陣地。舊時評價女人之出眾往往用“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老家的人們在評價某家的女人時,有一個和“下得廚房”一致的標準,就是這個女人的“茶飯好不好”。
茶飯好的女人,即使長得丑一些,人們也會非常寬容的忘記她的外表,認為她是一個內秀的賢慧的好女人,相反,茶飯不好的女人,即使貌似天仙,人們也會覺得她不是一個合適過日子的家庭主婦。一個女人做不了好飯,焐不了熱炕頭,別的家務也好不到哪兒去,就很難籠住男人的心。
所以,農家的主婦從一早起來伴著老灶臺里的煙火,到一家人用完晚飯,在老灶臺邊走動的最多。 燜的,煮的,炒的,都要從老灶臺上整出去,因此,能夠做出一頓讓全家人吃得舒坦的飯菜,主婦們不僅要在下佐料上動心思,更要在好何掌握好爐灶的火候上下一番功夫,火候掌握好了,一頓可口的飯菜就成功一半兒了。
老灶臺的燃料主要是柴禾,玉米、葵花等作物的秸桿,脫了玉米粒的玉米棒子,早春翻地時翻出的作物茬子,晾干之后都是很好的燃料。勤勞的主婦們在田間地頭勞作完回家的時候,順手就能撿到一抱柴禾,這樣的女人往往很會持家,村里的人們戲謔也是贊許的稱她們為“摟柴的耙耙”,有了這樣的女人,這家人的日子肯定過得差不了。
這些柴禾燃起來火焰足,還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和泥土氣息,做出來的飯菜自然別有一翻風味。常見都市里有掛著這樣那樣農家風味招牌的飯店,然而沒有農家的老灶臺,沒有農家的從田間地頭撿拾回來的柴禾和把一顆心毫無保留全部撲在家里的大人娃娃和豬們雞們身上的主婦,誰能做出真正的農家風味的飯菜呢。
完成了一日三餐的任務,老灶臺和主婦還都閑不下來。勤勞的主婦要給豬們雞們也準備一些熟食。
忙不過來時,主婦會指點著家里大一點的女娃幫忙,因而,農家的女娃很小就和老灶臺打上了交道。一開始是往爐灶里塞幾把柴,往鍋里添幾瓢水,替媽媽聞聞鍋里有沒有糊味兒等一些細枝末葉的小事兒,時間長了,就掌握了做飯的本領。
做媽媽的就會輕松一些,這樣的女娃將來到了婆家不會受氣,也會討未來丈夫的歡心。 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屋里的灶臺用得多了,人會熱得受不了,院落里的灶臺就忙活了起來。
特別是傍晚,外出勞作的人們回來后,嫌屋里悶熱,主婦就把晚餐安置在院落里。如果農田里的玉米棒子、毛豆和葫蘆正好能煮了吃,主婦在做完地里的活回家時掰幾個玉米棒子,扯幾棵毛豆,摘一棵葫蘆,做出晚飯后,最底層是玉米,再上是毛豆,最上層是切成塊兒的葫蘆,滿滿當當的煮了一鍋,等吃完飯時,正好出鍋。
一家人圍著一張小木桌,聽著田野河溪里傳來的蛙蟲的此起彼伏的鳴唱,沐著彌漫著玉米毛豆青甜氣息的習習涼風,悠閑的啃玉米,吃毛豆、葫蘆,悠閑的說話,悠閑的歇涼。老灶臺里的火還慢吞吞的燃著,煙囪里的炊煙散散的飄向天空,煙霧繚繞中,星星和月兒若隱若現。
夜色漸濃的時候,農家的主婦終于忙活完了一天大大小小的營生,和丈夫娃娃在溫馨的炕頭上歇息了。老灶臺也靜了下來,灶膛里還有未燃盡的柴禾的余燼,對著清朗的夜色,對著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