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韓翃《《寒 食》》) 詩意
作者背景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一直在軍隊里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歷十才子”。后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翃,大臣問選誰,皇帝說要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么有名。
注詞釋義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樹。
斜:為了押韻,此處可以按古音讀作xi。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
傳:賜給。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極、王逢時五人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詩今譯
暮春的長安城里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輕煙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
名句賞析——“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里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宮里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貴戚。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致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我們仔細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諷刺意味。
2.《寒食》這首詩想要表達怎樣一個主題
寒食》這首詩描寫了春天京都長安城寒食節的景象,全詩用白描手法與實,刻畫呈室的氣張
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同時也用借古諷今的寫法,流露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迢迢牽牛星》這首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而不得會面的悲劇,抒發了女子離
相思之情,寫出了人間夫妻不得團聚的悲哀。
《十五夜望月這首詩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
之夜的圖畫,表達了詩人思鄉懷人的思想感情。
3.古詩《寒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古詩《寒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封建政治腐敗現象的諷刺。
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可謂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
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
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寒食》原文及譯文: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查看全部2個回答相關問題全部古詩《寒食》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
19 瀏覽2331寒食 古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寒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封建政治腐敗現象的諷刺的思想感情。 《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
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
這儀式用意有二: 一是標志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 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
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
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
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寒食246 瀏覽67002019-04-10寒食 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簡略寒食 (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
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體現了作者對宦官專權的不滿和對當時朝政的擔憂之情197 瀏覽23912020-01-16寒食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志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
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10 瀏覽3742018-04-12《寒食》這首詩想要表達怎樣一個主題?《寒食》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其實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的朝代,所以一般唐人寫詩時都喜歡借助漢代來比喻唐朝,而這首詩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唐朝。
寒食需要三天焚火,本來應該第四天才可用火,但是在皇宮里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國戚。 從這件小事就足以說明皇帝對皇親國戚是特別恩寵。
但是詩人在這里寫得非常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致進行開頭,還用東風拂柳的描寫非常自然地引出皇官。就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
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就能非常容易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查看全部8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寒食》是一首什么主題的詩? 《寒食》是一首借古諷今,含蓄表達了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的嘲諷的詩。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一首七言絕句。原文為:“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節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
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
進而,。
4.古詩《寒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古詩《寒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封建政治腐敗現象的諷刺。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可謂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寒食》原文及譯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5.寒食 韓弘古詩原文欣賞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詩文解釋】 春天的長安城中,熱鬧繁華,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拂著御柳。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五侯的家中。 【詞語解釋】 春城:春天的長安城。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燃燭。 五侯:宦官寵臣。
【詩文賞析】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節那天,韓翃在長安街頭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臨。
晚上,皇宮里閃出一團團燭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宮外卻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
韓翃感慨萬分,想到楊貴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寵,作威作福,提筆寫下《寒食》。這首詩寫了寒食節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諷刺了皇帝的偏寵。
全詩含蓄自然,富有情韻。 寒 食。
6.寒食(韓翃)的譯文和賞析
【寒食節介紹】 寒食節是中國農歷清明節前一天。
古人在這一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相傳當年重耳(晉公子重耳)周游列國,歷盡艱辛。
一次,他挨餓難熬,百般無奈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后來重耳當了國王(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親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發現介之推與其母被燒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山西省介休市當地居民仍然對此深有記憶,但只限于思想,實際節日這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寒食節由來】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后,隱居介休綿山。
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將綿山改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關于寒食節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后陸續載于《后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后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
《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后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
重耳做了國君后,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
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
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于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里,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
火熄之后,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 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
以后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舉火,寧愿吞吃冷食,所以,這天叫"寒食節"。
關于由來的其它說法 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后的一百零五天。
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
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
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于推。
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
《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后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三國歸晉以后,由于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
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
7.陳與義的《寒食》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如何賞析
僅作參考:借景抒情,以景襯情。
擬人斗粟淹吾駕,浮云笑此生。 有詩酬歲月,無夢到功名。
客里逢歸雁,愁邊有亂鶯。 楊花不解事,更作倚風輕。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奔波仕途、懷才不遇、內心愁苦、思念家鄉的詩人形象。他自嘲自己為斗粟而奔走仕途,虛度人生,無計建功立業,只能以詩抒懷;寒食時節,人在旅途,看到天上歸雁,空中飛絮,耳聞雜亂鶯啼,更是倍添愁苦、無限落寞。
“有詩酬歲月,無夢到功名” 這兩句對聯式的詩,十分工整,表達也比較明確: 有詩酬歲月,說的是詩人常在賦詩填詞上下功夫,而不計較歲月的流失; 無夢到功名,則是說詩人對于官宦仕途沒有興趣,也不去作這樣的夢想. 總起來說,這詩句是表達詩人的一種志向.最后一聯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楊花不懂人事,隨風飛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無人理解,無法排遣。/ 飛絮漫天營造了一種凄迷的景象,以景襯情,更讓詩人感覺心境悲涼。
/ 楊花倚風輕狂,比喻小人得志,與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對比,流露出自己對世事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