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建筑的詩詞
詩句:
如跋斯翼,知矢斯棘,如鳥斯革,如斯 飛”這是《詩經》中描寫周代宮殿建筑的詩句。在古人心目中他們非常自然地把建筑造型與飛禽聯系在一起。
阿房宮賦 杜牧
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
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像《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宮歸京》中的“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還有《念昔游三首(其一)》中的“秋山晴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這都表明杜牧對佛教建筑是頗為欣賞的。
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宮歸京》·杜牧
秋山晴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念昔游三首(其一)》·杜牧
九重宮闕晨霜冷,十里樓臺落月明——《四鼓出嘉會門赴南郊齋宮》·陸游
2.古詩的結構有哪些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
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變成詩體的名稱。
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后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
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后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以后遂有“歌行”體。
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于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
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采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
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后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
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
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
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
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
3.形容“布局”的詩句有哪些
1.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釋義: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2. 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周密《觀潮》
釋義:幾百艘戰船分列兩岸;不久水軍的戰船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安穩。
3.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屈原《九歌·國殤》
釋義: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4. 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李白《塞下曲六首》
將軍受命出兵,戰士們行軍到塞外,在龍沙一帶暫時安營扎寨。
5.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釋義:軍隊沿石徑行進,如雁飛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過橋梁,如游魚前后連貫。
6. 星月開天陣,山川列地營。——陳子昂《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
釋義:按星月分布擺開天陣,據山川形勢排列地營。
7. 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高適《送渾將軍出塞》
釋義:您在戰場上像李廣那樣身先士卒,在謀劃方略上和霍去病一樣,雖不學孫子、吳起的兵法,也能措置得宜,曲盡其妙。
8. 推轂出猛將,連旗登戰場。——李白《出自薊北門行》
釋義:大將出征討伐胡人時,君王親自為他推車,并鄭重地對他囑咐一番,授之以指揮作戰的全權。
9. 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盧照鄰《戰城南》
釋義:兩軍在雁門關的北面發起了戰爭,我軍與敵軍在城南布下了陣勢。
10. 列卒赤山下,開營紫塞傍。——李白《出自薊北門行》
釋義:在赤山安兵布陣,在長城邊的紫塞設營扎寨。
4.有什么形容建筑很高的詩句
1、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西北有高樓》兩漢:佚名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釋義: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樓矗立眼前,堂皇高聳恰似與浮云齊高。高樓鏤著花紋的木條,交錯成綺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翹的閣檐,階梯有層疊三重。樓上飄下了弦歌之聲,這聲音是多么的讓人悲傷啊!誰能彈此曲,是那悲夫為齊君戰死,悲慟而"抗聲長哭"竟使杞之都城為之傾頹的女子.。
商聲清切而悲傷,隨風飄發多凄涼!這悲弦奏到"中曲",便漸漸舒徐遲蕩回旋.那琴韻和"嘆"息聲中,撫琴墮淚的佳人慷慨哀痛的聲息不已。不嘆惜錚錚琴聲傾訴聲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對那知音人兒的深情呼喚。愿我們化作心心相印的鴻鵠,從此結伴高飛,去遨游那無限廣闊的藍天白云里!
2、城尖徑昃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
《白帝城最高樓》唐代:杜甫
城尖徑昃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峽坼云霾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游。
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
釋義:
尖峭的山城,崎嶇的小路,以及插在城頭的旌旗都暗自發愁。就在這樣的地方,孤孤單單、若隱若現地聳立著一座飛騰的高樓。云霾隔斷連綿的山峽,群山如同龍虎在靜臥;陽光映照著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黿鼉在浮游。
扶桑西端的樹枝遙對山峽的斷石,弱水東來的影子緊接長江的流水。拄著藜杖感嘆世事的人究竟是誰?血淚飄灑空中,就在我滿頭白發回顧的時候。
3、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秋詞二首.其二》唐代:劉禹錫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釋義:
秋天了,山明水凈,夜晚已有開始降下白霜;滿樹的葉枝現在已經有紅有黃。試著登上高樓,冷冷清秋的涼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沒有春天的景色那樣朝氣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4、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
《考試畢登銓樓》宋代:梅堯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
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釋義:
天上有一點淡淡的白云,春日的陽光輕輕地照在不遠處高聳的樓宇上。才幾天不上樓來,想不到滿城的柳樹枝頭,就吐出了無數淡黃色的嫩芽。
5、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安定城樓》唐代:李商隱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賈生年少虛垂淚,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釋義:
高大城墻上有百尺高的城樓,在綠楊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年少有為的賈誼徒然地流淚,春日登樓的王粲再度去遠游。常向往老年自在地歸隱江湖,要想在扭轉乾坤后逍遙扁舟。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對鹓雛的愛好也猜忌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