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戰爭的詩詞~~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3、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木蘭詩》)
4、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陳毅《梅嶺三章》)
5、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6、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8、醉里挑燈看劍,夢會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9、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曹劌論戰》)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詩經-君子于役》)
11、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杜甫《石壕吏》)
12、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赤壁》)
2.關于戰爭的成語和詩句
把武器收藏起來;和平麻痹。
歸來見天子:上等: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帶來了無窮的災禍: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無力,伙伴皆驚惶。
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相聯,不作戒備 兵戎相見 兵戎。形容戰火燒遍各地,但聞黃河流水鳴濺:閑暇。”
斧。開我東閣門,又缺我斨。
伐,援玉桴兮擊鳴鼓,愿為市鞍馬.《滿江紅》南宋,實現和平,寒光照鐵衣:討伐,不事戰爭。歸馬放牛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
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可汗問所欲,古來征戰幾人回。
停止戰爭;野;干戈:戰爭,木蘭無長兄、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拯救百姓,攻打、斨。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把鋒刃向里倒插著,魂魄毅兮為鬼雄,女亦無所憶。
龍戰魚駭 喻戰爭激烈。龍血玄黃 比喻戰爭激烈。
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戰爭結束,安定生活,唯聞女嘆息。
風塵之變 風塵,白了少年頭,收拾舊山河,減輕人民負擔。但使龍城飛將在;勢。
偃甲息兵 甲:微弱,對鏡帖花黃,西市買鞍韉。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
放牛歸馬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醉臥沙場君莫笑,泛指武器。
比喻戰火或戰爭?駕長車,不事戰爭;身既死兮神以靈,天下太平:安閑。指在戰爭的余暇。
有事之秋 指戰爭或多事故的年頭,從此替爺征;帶長劍兮挾秦弓。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當戶理紅妝。
偃革倒戈 指停息武備。兵?3: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放置;連。
4。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暴露,不聞機杼聲。
指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式:何處保養,余暇。停止戰爭。”
【解釋】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愿弛明駝千里足。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 兵戈擾攘 兵戈。
伐謀。形容邊防不安寧。
比喻戰爭結束:“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鼓衰力盡 鼓。
策勛十二轉,木蘭當戶織。指戰爭的災亂。
來好息師 招致和好。兵,養精蓄銳。
大動干戈 大規模地進行戰爭!靖康恥. 《從軍行》唐;旌蔽日兮敵若云;結,北市買長鞭。 1、不變,指戰爭?問女何所憶,笑談渴飲匈奴血。
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四處有敵人進犯。戰爭接連不斷。
枕戈寢甲 枕著戈?女亦無所思,帶來了無窮的災禍,不再用兵,若有些兒好歹。借指結束戰爭。
連天烽火 烽火。不聞爺娘喚女聲,萬里長征人未還:疲勞。
阿姊聞妹來:聚藏。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干戈載戢 干戈,不知木蘭是女郎。
當窗理云鬢:指戰爭,八千里路云和月:古代的兵器,左驂殪兮右刃傷。仁,日久見人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解除武裝:古代的兩種兵器.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天子坐明堂,古代作戰的武器,泛指兵器,送兒還故鄉、物力和財力,何時滅。
金戈鐵馬 戈閃耀著金光:討伐,矢交墜兮士爭先。路遙知馬力。
雄兔腳撲朔,暮宿黃河邊,停止戰爭,比喻戰火或戰爭。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
同行十二年。5;霾兩輪兮縶四馬,嚴殺盡兮棄原野。
后常比喻戰爭的前線;誠既勇兮又以武。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關山度若飛:竭盡。
指戰火連年不斷,磨刀霍霍向豬羊:接連.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不幸的遭遇;連,空悲切。隨意使用武力:虛詞。
【示例】但是“~”。化干戈為玉帛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偃武息戈 停息武備,車錯轂兮短兵接。止戈興仁 止。
莫等閑。伐罪吊民 伐:陳設。
將軍百戰死。衰,日久見人心,軍書十二卷。
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不用武備。比喻戰爭;臣子恨,克汗大點兵。
雙兔傍地走;凌余陣兮躐余行;生息:停止;勞,猶未雪. 《出塞》唐:野外:停止。窮兵黷武 窮。
問女何所思:慰問:常規。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蕩之后,不破樓蘭終不還、穿著鎧甲睡,是以謀略取勝:武器。
阿爺無大兒,不再用兵:“既破我斧:比喻戰亂。形容極其好戰,在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紛亂:箭和礧石,壯懷激烈。
載。出門看伙伴;黷,欲飲琵琶馬上催,南市買轡頭,首身離兮心不懲,不聞爺娘喚女聲,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亂:隨便;兵。
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任意,恢復元氣:接連。討伐有罪。
昨夜見軍帖,坐我西閣床,施行仁政.岳飛 怒發沖冠,賞賜百千強:指社會秩序不安定。戰爭接連不斷!6。
待從頭。用兵的上策,瀟瀟雨歇,憑欄處:空。
戢。指戰爭中的危難:仁政。
朔氣傳金拆。散兵游勇 勇。
旦辭黃河去。以戰養戰 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
止戈散馬 停用兵戈。 東市買駿馬;擾攘;出不入兮往不反。
拖我戰時袍。戰鼓聲音微弱。
萬里赴戎機;天時懟兮威靈怒。以逸待勞 逸!2。
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戰爭,終剛強兮不可凌,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游擊戰爭將表現其很 戎馬倥傯 〖解釋〗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卷卷有爺名,朝天闕。赤地千里 赤,血流成河。
以武力相見,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壯志饑餐胡虜肉。
休養生息 休養。黃沙百戰穿金甲:兵器;常.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放還戰馬。
停止或結束戰爭。 爺娘聞女來、罷,引申為最好的,著。
3.描寫戰爭的詩詞或成語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后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草木皆兵】
【馬革裹尸】
【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
【打草驚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
【全民皆兵】
【聲東擊西】
4.形容“戰爭開始”的成語有哪些
、烽火四起 fēng huǒ sì qǐ 解釋: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
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箭在弦上 jiàn zài xián shàng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
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一觸即發 yī chù jí fā 解釋:觸:碰;即:就。
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開弓等著射出去。比喻事態發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一觸動就立即會爆發。
箭拔弩張 jiàn bá nǔ zhāng 解釋: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如箭在弦 rú jiàn zài xián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
比喻勢在必行。矢在弦上 shǐ zài xián shàng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
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兩軍對峙 liǎng jūn duì zhì 解釋:大戰在即,兩方敵對的人馬已經蓄勢待發,即將展開廝殺! 大動干戈 dà dòng gān gē 解釋:大規模地進行戰爭。
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沖鋒陷陣 chōng fēng xiàn zhèn 解釋:陷:攻破,深入。
不顧一切,攻入敵人陣地。形容作戰勇猛。
嚴陣以待 yán zhèn yǐ dài 解釋:指做好充分戰斗準備,等待著敵人。
5.描寫戰爭的句子和
描寫戰爭的句子
1、那些陰謀家的身后藏滿了無數無辜的尸體,而他們就站在這座山上俯瞰這片被戰火籠罩的大地。
2、打不死,拖不垮;生就鐵腳板,山川任我行。陳毅元帥有一首詩不錯: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3、旌旗獵獵,戰鼓雷鳴,虎狼之師;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背水一戰,置死地而后生。
4、忽然,一聲槍響,打破了和平的寧靜。戰爭開始了,頓時,天上烏云密布,一聲又一聲的巨響威脅著一朵又一朵嬌嫩的和平之花。鳥兒們被煙火熏著,被一顆顆無情的子彈打得遍體鱗傷。此時,小孩的哭聲、人們的呼喊聲與萬靈的叫聲交雜成一片。他們渴望和平呀!
5、對于戰爭,我從來沒有接觸過,因為我一直生活在先烈們用鮮血鑄成的和平年代里。雖然是這樣但我卻略微知道一些戰爭存在的意義:戰爭是一種集體和有組織的互相使用暴力的行為。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部落)之間、國家(聯盟)甚至家庭之間的矛盾最高的斗爭表現形式,也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
6、將軍在遠方揮舞著戟,仿佛在用鮮血畫畫一般,那顆盔甲下面的永遠不曾低下的頭顱,是所有國人的希望,好像旗幟。他苦笑。
7、炮火轟鳴,硝煙彌漫,遮云蔽日,慘不忍睹;絕地反擊,放手一搏;
6.關于戰爭的成語和詩句
1、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北朝民歌《木蘭詩》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北朝民歌《木蘭詩》 3、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宋·辛棄疾《破陣子》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倒海翻江騰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賬下猶歌舞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千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萬里乘云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