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前行的詩句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代: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譯文:巴山楚水凄涼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謫居。只能吹笛賦詩,空自惆悵不已。回來物是人非,我像爛柯之人,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逢春。今日聽你高歌一曲,暫借杯酒振作精神。
2、《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清代:秋瑾
萬里乘云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譯文:千萬里的遠途我好象騰云駕霧一樣我去了又回來,我獨自一人伴隨著滾滾春雷穿越東海往返 真不忍心看到祖國地圖變成別國的領土。就即便讓錦繡江山變成萬劫不復的飛灰也在所不惜。
那渾濁的劣酒啊,哪里能排解我憂心國事所拋灑的熱淚,國家的救亡圖存要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就算是拼得十萬將士拋頭顱灑熱血,也要讓這顛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救回正軌。
3、《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4、《行路難·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譯文: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費萬錢。胸中郁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像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世上行路呵多么艱難,多么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5、《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2.形容形勢嚴峻的詩句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鱗開③。
角聲滿天秋色里④,塞土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紅旗臨易水⑥,霜重鼓寒聲不起⑦。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⑧。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
據說,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自目曰《高軒過》。
二人大驚,自是有名。賀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
及暮歸,足成之,率為常。以父名晉肅,不肯舉進士。
詩尚奇詭,絕去畦徑,當時無能效者。樂府數十篇,云韶諸工皆合之弦管。
仕為協律郎。卒年二十七。
詩四卷,外集一卷。今編詩五卷。
[注釋] ①雁門太守行:樂府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之一。 ②這句以黑云壓城好象將要摧毀的形象,表現形勢緊急。
③這句說,太陽照射在將士魚鱗般的鎧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軍中的號角。
角聲滿天,是描寫戰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戰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樣紅。
這句說,塞上戰士們的鮮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結成紫色。 ⑥半卷紅旗:紅旗不能充分展開,描寫急行軍的樣子。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縣。 ⑦這句說天冷霜重,鼓皮受潮,響聲不大。
⑧君:皇帝。黃金臺: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
戰國時,燕昭王筑臺,置千金于臺上,以招攬天下“賢能”。玉龍:這里指寶劍。
這兩句說,為了報答皇帝的重視,決心手提寶劍,為他戰死。 [譯文] 軍情急,狼煙四起烽火騰空,敵情重,烏云壓城危城撼動。
夕陽下,敵兵的鎧甲閃鱗光,殘陽中,攻城的刀槍在晃動。 角聲振,撕裂長空滿天飛揚,怒吼聲,伴隨秋風陣陣悲壯。
邊塞上,一場血戰可歌可泣,戰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濃。 紅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飛襲,鼓面凍裂,鼓聲不響,寒霜重重。
愿報那黃金臺上恩情隆,手握寶劍為統一祖國往前沖! 賞析 這首短詩,后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斗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
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于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
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后四句卻比較顯豁。
說清后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后四句。
“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征,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
“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么,“臨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斗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云”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云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云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
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
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
《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
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
“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
“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于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
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于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
在《雁門太守行》里,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后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
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