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贊頌孟子的詩歌
孟子林廟歷代題詠集 收題詠371篇,分別錄自孟子林墓、孟府,孟母林墓祠廟,孟母三遷處、斷機堂,子思書院等處的歷史石刻;明代成化本《孔顏孟三氏志》、嘉靖本《三遷志》、萬歷本《孟志》、天啟本《三遷志》,清代雍正本《三遷志》、光緒本《重纂三遷志》,以及歷代《鄒縣志》等有關書籍。
本書收錄題詠的時限,起自漢代,截至清末。在這一時限內,上述石刻與史籍所載之關于孟子或與孟子有密切關系的孟母、子思的題詠,凡能見到者均全部收入。
本書在收集有關資料時,堅持采用原始出處的原則。凡既有石刻又有刊印者,一律采用石刻,或石刻已毀而刊印又有多種版本者,一律采用最早版本。
本書內容包括:拜謁亞圣鄒國公墓留題、敬謁先師鄒國公祠、騶弱孟子廟碑鉻、太師右丞相過鄒孟子之碑頌、首謁亞圣公題詩等內容。 孟子林廟歷代題詠集/中國孔子基金會文庫下載 大眾點評 書評 鄒,孟子故里。
春秋時稱邾、邾婁,戰國時為鄒國,秦漢時置騶縣。后又稱鄒縣,現在其境內設鄒城市。
這里有孟子的林墓、祠廟,還有孟母三遷處、斷機處,子思作《中庸》處,子思書院、子思祠等與孟子有關的古代遺跡、遺址及紀念性建筑。如崗如阜的陵墓,檜柏掩映的殿廡,歷盡滄桑的遺址,是歷代人們憑吊、拜謁、祭祀孟子的圣地,也是學士文人對儒學尋根求源的圣地。
人們前來憑吊、拜謁、祭祀孟子,總會為一種情感所驅動;而憑吊、拜謁、祭祀之后,又會使這種情感得到慰藉并進一步升華,以至感慨萬千。這種情感的表述,題詠當然是最雅的形式。
“鄒城南去有名祠,滿地豐碑滿壁詩。”“題勒半窮鳧嶧石,可能寫得七篇終?”這是拜謁者對孟廟題詠之多而發出的贊美與感嘆。
然而,孟廟并不是在孟子歿后就有,而是在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由孔子45代孫孔道輔創建。當時,孟子雖再度受到孫復、胡瑗、石介三先生的推崇,但官方尚未認可。
直到元豐六年 (1083年),才被追封為鄒國公。隨之,孟廟也由遠離鄒城三十余里的四基山孟子墓側遷至鄒城東郭。
因地勢低洼易遭水患,宣和三年(1121年)又由邑士徐祓等捐資,由縣城東郭移至南門外道左,即今址。因此,在北宋之前是沒有孟廟題詠的。
但是,早在西漢,就有了對孟母的贊頌。這些贊頌,名日贊頌孟母,實由孟子而引發,在贊頌孟母中,也蘊含了對孟子的贊許。
西漢劉向《列女傳》中《孟子頌》曰:“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西晉左芬《孟母贊》曰:“斷機激子,廣以墳奧。
聰達知禮,敷述圣道。”這是詠孟詩歌的萌芽。
北宋題詠孟子的詩歌,也并非存于孟廟,而是存于尊崇孟子的部分學者、政治家的詩詞文集之中。如,與范仲淹齊名的韓琦作《孟子贊》,進一步肯定了唐代韓愈對孟子的贊譽:“醇而醇者,孟氏而止。”
“較其大功,蓋禹之比。”“孔子之后,一人而已。”
王安石則吟出七絕:“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成為孟子千余年之后的知音。 北宋雖然創建了孟廟,然而人們對它的接受還有一個過程。
還未等人們詩興作起,女真人便趕走了徽、欽二帝,鄒縣也就成了金朝的領地。因無人間津,孟廟荒蕪了。
“先師立教尊姬孔,其土一祠猶草萊。”這是;通判趙鼎謁廟后留下的哀嘆。
拜謁者悄悄來到孟廟,或將題詠刻于碑陰,或將題詠藏于橐囊,以待來日。金代的題孟詩歌雖然很少,但留存于孟廟的題孟詩歌卻從這個朝代始見。
元朝蒙古族統治者將孔孟都追封了最高的爵位,一個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一個是鄒國亞圣公。連孟子父母也分別追封為“邾國公”、“邾國宣獻夫人”。
這時孟廟得到重修、擴建,謁廟者與日俱增。然不知何故,題名者有之,題詠者罕見。
所留下的幾篇詩句僅系于碑文之末。如孔顏孟三氏子孫教授張頸,在《騶孟子廟碑銘》中替孟子疾呼:“天欲平治兮舍我其誰?安得所遇兮性之身之,無有乎爾兮孰知我悲?” 明太祖一統天下之后,雖崇儒重道,但當讀到《孟子》中“土介”、“寇仇”之語時,卻大為反感,不僅命劉三吾作《孟子節文》,刪去《孟子》85章,而且將孟子牌位逐出孔廟。
在孟子遭受冷落的情況下,鄒縣的地方官吏仍競相重修孟廟。首任知縣桂孟謁廟后寫道:“書藏老屋蒼苔雨,廟枕荒郊古木風。
藻薦一杯澆斷礎,擬將微力效前功。”。
因孟廟鄰近古道,鄒縣境內又設邾城、界河兩處驛站,途經的朝廷要員絡繹不絕地到孟廟拜謁,他們用最美妙的詩句,盡情地頌揚孟子。如,書吏尤存作《祀孟子之歌》:“泰山巖巖,配禹超荀,功業熾兮。
命世亞圣,醇乎其醇,崇仁義兮。紹堯繼舜,道傳其身,賴不墜兮……”專供主祀者祭孟時吟頌。
河東薛碹書律詩:“鄒國叢祠古道邊,滿林松柏帶蒼煙。遠同闕里千年祀,近接宣尼百歲傳……”刻石鑲于祠壁。
其后王華商、邵賢等競相次其韻志感。監察御史陳洙、李欞則在同謁孟廟后,分別用同韻五言古風“發明孟夫子命名之意”。
多人同詠一題者比比皆是,一人題詠多題者屢見不鮮。如,東官后學盧瑛田謁廟后口占自警詩三章,改亭山人徐炳分別以孟廟、孟林、孟母祠等為題以五言古風及七絕賦詩六首,陽明學的繼承者許。
2.孟子故里在何處
孟子死后葬于其故里,但多少年來人們并不確知在何處。
北宋景佑四年(1037)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任兗州知府時,始于城東北四基山訪得孟子墓。宋宣和四年(1122)立《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載:“孟子葬鄒之四基山,傍冢為廟,廢久弗治。
政和四年部使者以聞,賜錢三百萬新之,列一品戟于門。又賜田百畝,以給守者。”
內現存柏、檜、槐、楓等樹木一萬多株。林前有御橋,正中為五間斗拱彩繪的享殿。
殿內六幢碑中的《新建孟子廟記載》為北宋名儒孫復撰書,是現存研究鄒縣古跡最早的資料。享殿之后高大的孟子墓前的巨碑上刻“亞圣孟子墓”五個大字。
墓旁翠柏掩映,靜寂幽雅,人們至此油然想起當年孟子游說雄辯其倡義、“養氣”和“大丈夫”的氣慨,不禁肅然起敬。
3.求游孔子,孟子故里的游記
孔廟是著名的名勝“三孔”(孔廟、孔林、孔府)之一,位于山東省曲阜市西南部,是后人用來供奉孔子的地方。今年“五一節”,我有幸跟隨旅游團游覽了孔廟。
孔廟占地200多畝,座落在曲阜城內,其建筑規模宏大,古老的琉璃瓦房子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進入孔廟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弘道門,它建于明代337年。往前走,一個紅色門吸引著我,這就是大中門,是贊揚孔子的思想不偏不歪,不上不下,正中的意思。從大中門左拐,有一個高約4米多,寬約1米多的石碑,它建于明代,這個傳話碑有兩個特點:一是上面的內容全是用正楷書寫的;二是碑的內容好,碑的中間有道用東西補過的痕跡。讓人難忘的是,傳話碑下面有一個用石頭做的赑屃(bìxì),就是馱著碑的大石龜,導游解釋說,這叫“四不像”。石碑的左前方有一個“杏壇”,是皇帝每次去孔廟休息的地方。里面有兩個石碑,一個是清朝乾隆皇帝第一次來孔廟寫的兩個字“杏壇”;另一個則是乾隆皇帝第二次來寫的一首詩,被后人刻在了上面。
孔廟的主體建筑為大成殿。這座大殿是我國現存巨大的古建筑之一。這個殿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的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兩條巨龍,飛騰于云彩之中,兩龍之間有一寶珠,故名稱之為“二龍戲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氣勢磅礴。
幾個小時的游覽結束了,我感嘆孔子的偉大,也感嘆曲阜孔廟這座祖先給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4.孟子故里在哪
孟子(約公元前372 —— 前289) 名軻,自子輿。
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全書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5.描寫故居的詩句
《過故居》
作者: 王安石 宋
泝伐開新屋,扶輿繞故園。
事遺心獨寄,路翳目空存。
野果寒林寂,蠻花午簟溫。
難忘舊時處,欲宿愧桑門。
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題故居》——翁承贊
一為鵝子二連花,三望青湖四石斜。
惟有嶺湖居第五,山前卻是宰臣家。
發茶陵別諸親舊
【作者:張治】
行行離故里,灑淚別交親。
明發過湘水,應為更遠人。
雨侵山樹曉,花落莫江春。
何事懷簪組,風塵白發新。
《還舊居》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
今日始復來,惻愴多所悲。
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
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
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