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高考涉及的唐詩宋詞
卷56_1 【圣泉宴】王勃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
影飄垂葉外,香度落花前。興洽林塘晚,重巖起夕煙。古
卷56_2 【尋道觀】王勃
芝廛光分野,蓬闕盛規模。碧壇清桂閾,丹洞肅松樞。
玉笈三山記,金箱五岳圖。蒼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知
卷56_3 【散關晨度】王勃
關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
重門臨巨壑,連棟起崇隈。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主
卷56_4 【別薛華】王勃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齋
卷56_5 【重別薛華】王勃
明月沉珠浦,風飄濯錦川。樓臺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旅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古
卷56_6 【游梵宇三覺寺】王勃
杏閣披青磴,雕臺控紫岑。葉齊山路狹,花積野壇深。
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賞滌煩襟。知
卷56_7 【麻平晚行】王勃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主
卷56_8 【送盧主簿】王勃
窮途非所恨,虛室自相依。城闕居年滿,琴尊俗事稀。
開襟方未已,分袂忽多違。東巖富松竹,歲暮幸同歸。齋
卷56_9 【餞韋兵曹】王勃
征驂臨野次,別袂慘江垂。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
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亭皋分遠望,延想間云涯。古
卷56_10 【白下驛餞唐少府】王勃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知
卷56_11 【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主
卷56_12 【仲春郊外】王勃
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物色連三月,風光絕四鄰。
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齋
卷56_13 【郊興】王勃
空園歌獨酌,春日賦閑居。澤蘭侵小徑,河柳覆長渠。
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綠尊虛。古
卷56_14 【郊園即事】王勃
煙霞春旦賞,松竹故年心。斷山疑畫障,縣溜瀉鳴琴。
草遍南亭合,花開北院深。閑居饒酒賦,隨興欲抽簪。知
卷56_15 【觀佛跡寺】王勃
蓮座神容儼,松崖圣趾馀。年長金跡淺,地久石文疏。
頹華臨曲磴,傾影赴前除。共嗟陵谷遠,俄視化城虛。主
卷56_16 【山居晚眺贈王道士】王勃
金壇疏俗宇,玉洞侶仙群。花枝棲晚露,峰葉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回沙擁籀文。琴尊方待興,竹樹已迎曛。齋
卷56_17 【八仙徑】王勃
柰園欣八正,松巖訪九仙。援蘿窺霧術,攀林俯云煙。
代北鸞驂至,遼西鶴騎旋。終希脫塵網,連翼下芝田。古
卷56_18 【春日還郊】王勃
閑情兼嘿語,攜杖赴巖泉。草綠縈新帶,榆青綴古錢。
魚床侵岸水,鳥路入山煙。還題平子賦,花樹滿春田。知
2.高考中的唐詩或宋詞及其賞析
蘇軾: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賞析】 蘇軾因“烏臺詩案”之禍,謫居黃州,友人張夢得(偓佺)于舍南長江邊筑“快哉亭”,亭落成而賦此。
題一作《快哉亭作》。上片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憶及早年在揚州平山堂見到的山光水色。
由此及彼,思路騰挪飛動,既言對先師的懷念,又示快哉亭前風景與平山堂前風光相似之觀感,還隱隱透露今日詞人遭厄與當年醉翁受挫,時雖異而情理卻同之微旨。“山色有無中”,原出王維《漢江臨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歐陽修《朝中措》詞借用“平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一詩句而三大詩人用之,可見此句中界動人的美學魅力和蘊含的哲理意味征服人心的力量。
下片寫亭所見長江景觀,承上“亭下水連空”渲染。先寫長江澄澈如鏡,忽然風作浪起,一白頭老翁駕扁舟迎戰風浪,境界壯偉。
接下就江大風頓起之眼前景而聯想宋玉《風賦》之“雌風”、“雄風”之說,為宋玉強作此解是不懂得莊周所謂“天籟”之宏旨。結拍“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承上否定宋玉雌雄風之說,而肯定楚襄王“快哉此風”之嘆,與“快哉亭”意旨巧妙綰合,表達了詞人浩蕩偉岸的人格及豪邁曠達的心胸。
一篇之要旨在下闋。其以“風”為線索,突出浪中“白頭翁”形象,讓讀者聯想天地間的“快哉亭”就像大浪中的白頭翁的一葉扁舟,詞人在人生的江海中遨游,任憑風浪千里,只要胸中有一點浩然正氣,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永遠“快哉”!“一點”對“千里”,極小與極大的比,開拓了詞人胸襟與氣度,正是其人能超然于物外、齊物達觀的具體定量表述。
黃蓼園云:“前闋從‘快’字之意入,次闋起三語承上闋寫景,‘忽然’二句一跌,以頓出末二句來,結處一振,‘快’字之意方足。范仲淹: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賞析】 本篇寫詞人守邊生活的親切體驗和悲壯情懷。
上片從聽覺、視覺兩方面寫足了邊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與王維《使至塞上》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意境相類而情調迥異。
下片抒發兵將共同襟懷,邊功未就,故里難歸。將軍的白發、士兵的眼淚體現出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繪軍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極富典型意義。此篇詞境開闊,格調悲壯,給宋初充滿吟風弄月、男歡女愛的詞壇吹來一股清勁的雄風,對以后的詞風革新產生了積極影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姜夔:念奴嬌 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憲治在焉。古城野水,喬木參天。
余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閑,不類人境。秋水且涸,荷葉出地尋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云自動;間于疏處,窺見游人畫船,亦一樂也。
朅來吳興,數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絕,故以此句寫之。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消酒,更灑菰蒲雨。
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
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
【賞析】 作者于淳熙十五、十六年來往于杭州、湖州,本篇為他泛舟杭州西湖賞荷花而作。起筆蕩舟觀荷,小船攪鬧了艷紅的荷花叢,記得來時曾與水面鴛鴦結成伴侶,意境美不勝收。
放眼望三十六處荷塘連綿一氣,許多游人不曾到過的荷花淀,有更多艷美的荷花。那種“三十六陂”卻“人未到”的清幽絕俗,那種“風為裳,水為佩”的瀟灑古樸,這才是真正“令人挹之無盡”的“幽韻冷香”。
荷塘深處,翠碧的荷葉間吹過涼風,花容粉艷仿佛帶著殘余的酒意,更有水草叢中灑下一陣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輕搖倩影,幽冷的清香飛上詞人贊美荷花的詞句。
下片寫擔心荷花遲暮、西風摧折的無限眷念。日暮之際,荷葉如青翠的傘蓋亭亭玉立,情人艷姿已隱然不見,“我怎忍心乘舟蕩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時節,為愁情籠罩。
“爭忍”寫荷之情,“只恐”寫愛花人之憂慮。“高柳”、“老魚”,多情挽留,更使詞人依戀難舍。
全詞寫出荷花美妙之形和高潔之神,體現出詞人惜香愛美的詞情,將讀者引入一個純潔的童心世界。
3.高中宋詞,唐詩各二十首(不要元曲)哈
宋詞20首 1.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2.千秋歲 張先 數聲鶗鳺,又報芳菲歇。惜春更選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
永 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夜過也,東窗未白孤燈滅。
3.菩薩蠻 張先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 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醉垂鞭,張先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春。
細 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
4.一叢花 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
嘶 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
沉 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5.天仙子 張先 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 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 明月落紅應滿徑。 6.青門引 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
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7.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池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8.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9.清樂平 晏殊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10.清樂平 晏殊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11.木蘭花 晏殊 燕鴻過后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12.木蘭花 晏殊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玉鉤欄下香階畔,醉后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13.木蘭花 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14.踏莎行 晏殊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15.踏莎行 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16.蝶戀花 晏殊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17.鳳簫吟 韓縝 鎖離愁連綿無際,來時陌上初熏,繡幃人念遠,暗垂珠露,泣送征輪。長 行長在眼,更重重、遠水孤云。
但望極樓高,盡日目斷王孫。 消魂池塘別后,曾行處、綠妒輕裙。
恁時攜素手,亂花飛絮里,緩步香茵。 朱顏自改,向年年、芳意長新。
遍綠野、嬉游醉眼,莫負青春。 18.木蘭花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彀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云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19.采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20.訴衷情 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唐詩20首 1.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 《山居秋暝》 2.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 《從軍行(其四)》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 《登高》 3.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劉禹錫 《石頭城》 4.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5.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
4.請各位幫忙提一首關于高考的詩詩詞均可,內容是高考,謝謝~~ 愛問
高考注意事項記憶詩! 作者:賈碩 各位考生要牢記,一看二審三注意: 拿到試卷別慌忙,首先看有多少題。
檢查試卷齊全否,前后頁碼看仔細; 答題記號搞明確,單選多選莫麻痹! 鈴聲未響不許做,不妨用手作標記。 題多時少巧安排,先易后難細審題。
找出解題突破口,選對選錯莫岔題! 關鍵字詞要抓穩,文字書寫要麻利; 專用名詞切莫錯,代號符號要規矩。 若是碰上欄路虎,一時半刻想不起, 不如暫時放一邊,先做把握最大的。
單選填空和推斷,一般沒有大問題; 遇到多選組合判,千萬小心別輕敵! 力爭做到穩準狠,一次成功最省力。 現在時興新情境,變換花樣考能力。
此類多是紙老虎,故弄玄虛嚇唬你。 首先安慰你自己:沒有什么了不起! 讀懂題目玄機現,順藤摸瓜不費力。
多數計算可巧解:畫出流程找關系, 物料電荷皆守恒,尋找捷徑來解題。 最后一道綜合題,題巧分重拉距離。
先把題目讀兩遍,再做兩次深呼吸; 化整為零分步做,設計未知列比例; 公式定理要活用,引入數據要合理。 。
5.高考考過的唐詩宋詞列舉下,最好有是誰寫的
賞問答集錦
高考唐詩鑒賞問答集錦.囊括所有高考考點。(附答案及解題思路)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釋】
①西陸:秋天。南冠:楚國的帽子,后因以指囚犯。客思:他鄉思故鄉之情。侵:擾。②玄鬢,用女人的鬢發比蟬。白頭,指自己。③高潔,古人認為蟬“飲露而不食”,詩人以之自喻,希望有人為之鳴冤昭雪。
【鑒賞問答】
①這是一首詠物詩,達到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詩人采用什么手法來寫蟬呢?請作簡要的分析:
【答】采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解題指要】詠物詩的創作要達到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一般都要采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這詩創作的一種規律。凡是遇到這種類型的題目,都可以按照這樣回答。
②陸云說,蟬有“五德”:文、清、廉、儉、信。這首詩最能表明作者心跡的二德是什么?
【答】“清”──含冤入獄;“廉”──心志高潔。
【解題指要】“清”和“廉”都可以從尾聯中的“高潔”二字里悟出,這是點睛之筆。在回答這一問題時,還應結合詩人寫作時的特定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