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八上人教版課外前五首古詩賞析
文 章來 源蓮山 課件 w ww.5Y k J.cO m 長歌行》賞析 作品簡介: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
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后,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
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
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
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后悔也來不及了。
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
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后,曬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
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
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野望》賞析 譯文: 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 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暉。
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 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相識,心情郁悶于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賞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
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熟讀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
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
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
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
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作者介紹: 王績:590(一說585)-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簡傲嗜酒,屢被勘劾。
時天下已亂。遂托病還鄉。
其后浪跡中原、吳、越間。唐初,曾待詔門下省、任大樂丞。
后棄官歸田,躬耕東阜。其詩多寫田園山水,淳樸自然,無齊梁藻飾雕琢之習,對唐詩的健康發展有一定影響。
有《王無功集》五卷。《全唐詩》存詩一卷。
《早寒江上有懷》賞析 [譯文。
2.人教版八上語文課后古詩賞析
1、采菊東籬下,_______________。
2、大漠孤煙直,_______________。
3、明月松間照,_______________。
4、吳楚東南坼,_______________。
5、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不廢江河萬古流。
7、_______________,青春做伴好還鄉。
8、_______________,長使英雄淚滿襟。
9、_______________,不盡長江滾滾來。
10、_______________,直掛云帆濟滄海。
11、云橫秦嶺家何在?_______________。
12、沉舟側畔千帆過,_______________。
13、千呼萬喚始出來,_______________。
14、嘈嘈切切錯雜彈,_______________。
15、身無彩鳳雙飛翼,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除卻巫山不是云。
17、_______________,東風無力百花殘。
18、_______________,蠟炬成灰淚始干。
19、_______________,又豈在朝朝暮暮。
20、_______________,占盡風情向小園。
21、醉臥沙場君莫笑,_______________?
22、三十功名塵與土,_______________。
23、壯志饑餐胡虜肉,_______________。
24、小樓一夜聽春雨,_______________。
25、山重水復疑無路,_______________。
26、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奪志也。
28、金玉其外,_________。
29、風蕭蕭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死亦為鬼雄。
31、莫道桑榆晚,_______________。
32、_______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__。
33、他山之石,_______。
34、_________,行萬里路。
35、業精于勤,_________;________,毀于隨。
36、非淡薄無以明志,_______________。
37、_________,儉以養廉。
38、_________,行者常至。
39、路漫漫其修遠兮,_______________。
40、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
41、_________,勿施于人。
42、_________,其怪自敗。
43、_____招損,____受益。
44、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黃昏。
45、_______有所短,_______有所長。
46、城門失火,________。
47、________,不如歸而結網。
48、人無遠慮,________。
49、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
50、_______________,驀然回首,那人卻在___________。
51、衣帶漸寬終不悔,_______________。
52、_______________,卻話巴山夜雨時?
5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
54、問渠那得清如許,_______________。
55、_______________,絕知此事要躬行。
56、日出江花紅勝火,_______________。
57、_______________,霜葉紅于二月花。
58、_________從魚躍,________任鳥飛。
59、_________,則不如無書。
60、前事不忘,___________。
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后十首古詩賞析
翻譯么? 《長歌行》鑒賞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題解: 此詩選自漢樂府。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構,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地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后人通稱之為“漢樂府”。之后,樂府也便成了一種體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本詩是其中一首。 注詞釋義: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晞:曬干。 陽春:生長茂盛。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焜黃:枯黃。顏色衰老的樣子。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詩今譯: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在陽光下曬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只擔心瑟瑟的秋天來到,樹葉兒枯黃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萬條大河奔騰著東流入大海,什么時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時不努力,到老來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賞析: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本詩借物言理,以園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
因為它們都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的厲害。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少年時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之時后悔也來不及了。
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努力向上,牢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警訓,催人奮進.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徒(xi三聲)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暉。
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相識,心情郁悶于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注釋: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2. 薄暮,日將落之時。
3. 徙倚:指徘徊、彷徨。4. 薇,羊齒類草本植物,其嫩葉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6.落暉:落日的余光。
7.犢:小牛。采薇:《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借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作者介紹:王績:590(一說585)- 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未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
簡傲嗜酒,屢被勘劾。時天下已亂。
遂托病還鄉。其后浪跡中原、吳、越間。
唐初,曾待詔門下省、任大樂丞。后棄官歸田,躬耕東阜。
其詩多寫田園山水,淳樸自然,無齊梁藻績雕琢之習,對唐詩的健康發展有一定影響。有《王無功集》五卷。
《全唐詩》存詩一卷。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 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 平海夕漫漫。【譯文】 草木枯黃凋零,鴻雁南飛,北風呼嘯,江上充滿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讓思鄉的眼淚已經流盡,孤帆遠在天邊,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問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只見海水漫漫。【鑒賞】 這詩題又作《早寒江上有懷》,是作者離開長安以后,東游吳越,滯留江上,因早寒思歸而作的。
首聯,起調高致,意境遼闊,寫出了思歸的無限寂寞和悵惘。接著的第二聯以清新明麗的語言,深情地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這是何等的親切。
千里迢迢,遠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悵。所以第三聯用“鄉淚客中盡”承第二聯的思歸,而“孤帆天際看”則承首聯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對,韻致凄切。
思鄉之淚,已在客中流盡,傷心慘惻;片影孤帆,飄泊天際,孤獨凄涼。最后兩句,因欲歸不得,悵望云天,迷津有問,世路崎嶇,“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緒。
"詩人用“平海夕漫”這樣的景語,表達了自己的苦悶和彷徨。蘊藉不露,悠然不盡。
全詩形象結合抒情,融洽渾成,饒有韻致。這江上思歸,是和仕途失意緊密連在一起的。
而思歸,就常常是抒發仕途失意的一種表現 崔顥《黃鶴樓》原文與譯文 原文 譯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注釋: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
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位于長江、漢水夾角地帶,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鸚鵡洲:位于漢陽東南二里長江中,后漸被江水沖沒。
4.急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外十首古詩的簡析
長歌行漢樂府譯文植物群生的園子里充滿了生機,花葉上映著的露珠只要日光照射,很快被曬干。
溫煦的春曦如施萬物以德惠恩澤,萬物也欣欣向榮放出光彩。常常擔心秋天到了,花葉枯黃,衰敗凋零。
百川東流到大海,什么時候回頭西歸呢?青少年時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傷嘆息了。賞析本詩的前六句,揭示出春榮秋枯這個自然規律。
這六句詩,主要寫自然界植物花草的榮枯變化,以托物起興的方法,為過度到珍惜時光作鋪墊。七、八句用深動巧妙的比喻,來揭示時光就象流水一樣不會倒轉,人老了就不會再年輕這一客觀規律,從而突出人應珍惜寶貴時光這一中心意思。
比喻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使詩句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最后兩句則進一步指出,一個人要有所作為,有所發明創造,就應該從青年起努力學習,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否則便會虛度歲月,一事無成而空自悲嘆!這兩句詩是古代詩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人生格言,對于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仍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全詩看起來平淡,都是些當時年間的口頭用語,但仔細體味,就會覺得意味深長,乃是在平淺的語句中寄寓著不平凡的內容,詞淺意深,淡而多味。讀過之后,很受啟發。
野望王績譯文傍晚來到了東皋向遠處望,徘徊而心里無所依托。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顯得蕭瑟。
放牧的人在驅趕牛群回圈,牧人騎著裂馬帶著獵物歸來。彼此看著卻不相識,只好和古代的隱士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賞析詩的第一句交代野望的時間和地點,點出一個“望”字。中間四句寫景。
是一幅美好寧靜的秋日晚歸圖。“樹樹”、“山山”兩句,是歷來傳頌的寫景明句。
可是,看了第七句忽然一轉:“相故無相識”,原來那隨愿而歸的牧人和獵人并沒有他認識的人,他的“欲何依的心情并沒有解決;于是他就只好長聲歌唱,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人,想和類似那樣的賢人交朋友。不過,現實中還沒有相識的。
這兩句照應第二句,進一步寫他彷徨無依、孤獨憂郁的心情。詩的語言樸素,寫景自然,真實的寫出了著上秋色、夕陽的田園風光。
在景物描寫上,采用了遠近結合與動靜相結合的方法。“樹樹”兩句是遠景,“牧人”兩句是近景;“樹樹”兩句是靜景,“牧人”兩句是動景。
遠景、近景、動靜、靜景,在詩人筆下十分和諧。早寒江上有懷孟浩然譯文草木枯黃凋零,鴻雁南飛,北風呼嘯,江上充滿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客居生活讓思鄉的眼淚已經流盡,孤帆遠在天邊,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問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只見海水漫漫。賞析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著眼于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
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灣曲處,遠隔著楚地云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一個“近”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
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于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
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么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里去問路呢?最后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里不是純粹寫實,有著很深的含意。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游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游。
這首詩可能作與漫游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并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譯文八月的洞庭湖水漲滿,包容天空于水渾然一體。
水面的霧氣籠罩了云夢澤,波濤洶涌,震撼了岳陽城。想要渡湖水而沒有船只,閑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釣,只有徒然的羨慕之情。賞析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詩。
詩的本意是求宰相張九齡引薦做官,其景闊大雄壯,其情也積極向上,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詩的前四句運用夸張寫法,描寫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八月秋水漲潮后洞庭湖碧波連天,天空仿佛裝在湖中一般。
遠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氣蒸騰,籠罩著云夢沼澤,湖邊的草木郁郁蔥蔥,枝繁葉茂。湖水洶涌澎湃,使得天搖地動,好象臨湖的岳陽城也被搖撼的動了起來。
這幾句寫得形象鮮明突出,筆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洞庭湖,體現了詩人自己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歷來為后人所欣賞。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闊引出“欲濟無舟楫”的感嘆,委婉含蓄的表達詩人求薦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悶心情。
最后兩句詩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的典故,進一步的表現自己的心跡,希望能為國為民一展抱負。這首詩前四句起興自然,寫景豪壯;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
5.八年級上冊 語文 古詩文賞析
《桃花源記》賞析 【注評】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帶。捕魚為業:以打魚為職業。
為:動詞,作為。○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緣:順著,沿著。
溪:(一條)小河。行:行進,這里指劃船前進。
忘路之遠近:忘記了路程的遠近。之:助詞,的。
○交代桃花源發現起因。“忘路之遠近”。
預示進入奇境,又為下文“處處志之”、“遂迷,不復得路伏筆。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
夾岸溪的兩岸。數百步:這里指在幾百步遠近的范圍之內。
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說指初開的花。
繽紛:疊韻聯綿字,用來比喻多,紛繁雜亂的樣子,這里是紛紛揚揚的樣子。○寫境界之異。
“忽逢”表明無意中發現。 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 甚異之:對這種景象感到很驚異。
甚:副詞,很。異: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
之:代詞,指以上所敘景象。復:副詞,又,再。
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
窮:動詞,徹底弄清。其林:那桃林。
其:代詞,指桃花林。○漁人因驚異而尋根問底,引出下文更異之境。
寫武陵人無意中進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盡水源: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得:獲得,得到,見到,這里可譯為“發現”。
一山:一座山。仿佛:雙聲聯綿字,似乎。
若:副詞,常用在動詞或動詞結構之前,表示所敘事實大體如此。可譯為“好像…一(似的)”。
○窮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勝。 便舍(shě)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6)然開朗。
便:副詞,就。舍:旗棄,扔下。
初:副詞,表示時間,開始時。才通人:僅容一個人通過。
才:副詞,剛剛(能夠)。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
○跨入一個新的天地。 土地平曠(kuàng),屋舍(sh色)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qiānm6)交通,雞犬相聞。 平曠:平坦寬闊。
曠:空闊,寬廣。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類。阡陌:田間小路。
交通:交錯連通。雞犬相聞:(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寫桃花源里田園風貌,一派富足寧靜景象。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xī)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樂。
其中:那里面的人。往來;來來往往。
種作:耕種勞作。衣著:指身上的穿戴。
悉:副詞,完全,盡。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樣。
黃發垂髫:老人和小孩。黃發:指老人,舊說老人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特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
垂髫:小孩垂下的頭發,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詞,表示不同對象都發出同一動作,可譯為“都”、“全都”。
怡然,安閑愉快的樣子。○寫桃花源中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氣氛。
寫漁人進入桃花源,見到一片充滿安寧和樂的生活環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圖景與現實社會的黑暗形成強烈對比。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乃:副詞,就所從來:從何而來,從何處來到這里。名詞性結構。
具答之(漁人)全都回答了他們。主語漁人承前省。
之:代詞,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請。作食:做飯。
○漁人與桃花源中人相見。 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
聞:聽說。此人:指武陵人。
成:都。問訊:打聽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shuài)妻子邑(yi)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i)與夕人間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
云:說。先世:前代祖先。
避秦時亂:意思是在秦代時候為躲避戰亂。率:帶領。
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
子:孩子。邑人:同村的人,鄉親。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復出焉:不再離開這里。
復副詞,再。焉:代詞,這里。
遂:副詞,便,就,于是。間隔:間離,隔絕,不通消息。
○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時亂”影射現實。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問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問漁人現在外界是什么韓代。今:現在。
何世:什么朝代。世:朝代。
乃:副詞,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漢:不知道有過漢朝。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魏晉:魏朝和晉朝。
○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
此人:指漁人。為:介詞,向。
具言所聞:把所知道的全都講出來。皆:都。
嘆惋:嘆惜。○嘆惋外界屢遭世亂。
襯托世外天地的安樂。 馀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他的人。復;又。
延:邀請,引導。皆出酒食:都擺出酒肉飯菜招待。
○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數日,辭去, 停數日:停留了幾天。
辭去:(漁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辭離別。句中主語承前省。
此中人語(yǜ)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
語:動詞,告訴。云:動詞,說。
不足:不值得,不必。為:介詞,跟,向。
外人:外面的人。○叮嚀不要向外界傳揚,為下文重尋不見、與世永隔伏筆。
通過問訊、款待和囑告,寫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和真摯,并借其“避秦時亂”的來歷,影射當時晉宋易代之亂。既出,得。
6.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課外古詩詞閱讀內容
課內:
《望岳》杜甫(八上課內)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杜甫(八上課內)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壕吏》杜甫(八上課內)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八上課內)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使之塞上》王維(八上課內)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渡荊門送別》李白(八上課內)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八上課內)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課外:
《長歌行》(八上課外)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野望》王績(八上課外)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早寒江上有懷》孟浩然(八上課外)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山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上課外)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黃鶴樓》崔顥(八上課外)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李白(八上課外)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秋 詞》劉禹錫(八上課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魯山山行》梅堯臣(八上課外)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浣溪沙》蘇軾(八上課外)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歸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八上課外)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7.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全部1
1長歌行: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 青 園 中 葵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 露 待 日 晞 .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陽 春 布 德 澤 ,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萬 物 生 光 輝 .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 恐 秋 節 至 ,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 黃 華 葉 衰 .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 川 東 到 海 ,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 時 復 西 歸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 壯 不 努 力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 大 徒 傷 悲 . 題 解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構,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地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后人通稱之為“漢樂府”.之后,樂府也便成了一種體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一首. 2野望 王績 :①東皋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④. 注釋:①皋(gāo):山邊.這里泛指田野和高地.② 徒倚:徘徊.依:歸依 ③犢(dú):小牛.④懷采薇:用伯夷、叔齊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達避世隱身之意. 譯文 傍晚十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小牛返還家園, 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 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賞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 3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 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 平海夕漫漫. 譯文 [編輯本段]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賞析 [編輯本段]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著眼于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灣曲處,遠隔著楚地云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一個“近”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于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么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里去問路呢? 最后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里不是純粹寫實,有著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游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游.這首詩可能作與漫游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并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詩歌譯文】 [編輯本段]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與岸起平,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太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簡注】 [編輯本段] 張丞相:即張九齡,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十二一年)擔任丞相職務. 云夢:古代的兩個大沼澤,在湖北省長江南北兩側,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大部分變成陸地.合稱“云。
8.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詩詞
長歌行(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野 望 王 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 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 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黃鶴樓】(崔顥·唐)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秋詞】(劉禹錫·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魯山山行】(梅堯臣·北宋)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浣溪沙】(蘇軾·北宋)蘭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9.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課后古詩重點句+賞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由秋色描寫出孤獨抑郁的心情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寫出羞愧之長歌行》賞析 作品簡介: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后,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稱為樂府詩。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今譯:園中的葵菜呵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心,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
10.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全部
1長歌行: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 青 園 中 葵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 露 待 日 晞 。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陽 春 布 德 澤 ,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萬 物 生 光 輝 。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 恐 秋 節 至 ,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 黃 華 葉 衰 。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 川 東 到 海 ,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 時 復 西 歸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 壯 不 努 力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 大 徒 傷 悲 。 題 解 此詩選自漢樂府。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構,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地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后人通稱之為“漢樂府”。之后,樂府也便成了一種體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本詩是其中一首。 2野望 王績 :①東皋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④。 注釋:①皋(gāo):山邊。
這里泛指田野和高地。② 徒倚:徘徊。
依:歸依 ③犢(dú):小牛。④懷采薇:用伯夷、叔齊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達避世隱身之意。
譯文 傍晚十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小牛返還家園, 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 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賞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
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
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
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 3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 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 平海夕漫漫。
譯文 [編輯本段]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賞析 [編輯本段]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著眼于自身的感受。
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灣曲處,遠隔著楚地云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
“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一個“近”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于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
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么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里去問路呢? 最后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里不是純粹寫實,有著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游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游。這首詩可能作與漫游時期。
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并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詩歌譯文】 [編輯本段]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與岸起平,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太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簡注】 [編輯本段] 張丞相:即張九齡,公元。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人教版八上古詩詞課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