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枝詞詩詞
1、《竹枝詞二首·其一》——唐代: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釋義: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聽見情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
2、《竹枝詞二首·其二》——唐代:劉禹錫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釋義: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長吟唱本鄉歌。今朝北方客子思歸去,回鄉迎來紇那披綠羅。
3、《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唐代: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釋義: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紅艷艷的開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著旁邊的懸崖峭壁。一位姑娘看見了,認為丈夫的喜愛如同這桃花轉瞬即逝,而無限的憂愁就如這源源不斷的江水。
4、《上元竹枝詞》——清代: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釋義:香甜的桂花餡料里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里賣元宵。
5、《竹枝詞九首·其八》——唐代:劉禹錫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
個里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釋義:巫峽蒼蒼在煙雨迷蒙的時節,凄清的猿啼從最高的樹枝上傳來。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斷腸,但從來不是由于那猿啼聲音悲哀。
2.古詩竹枝詞的意思竹枝詞二首(其一)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
在初春的江邊,看著我心愛的郎君在江上打漁,聽見他的曼妙歌聲.看那天空,東邊是晴天,西邊卻是雨天.不知道晴啊還是無晴啊.晴情諧音,花季的少女沉浸在愛情的甜蜜與苦澀之中,猜測著心上人的心意.猜測著那個人到底喜不喜歡自己.巧用太陽雨的自然景觀,表達少女的心情. 賞析這是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成功地予以表達.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面.第二句寫耳中所聞,忽然聽到熟悉的歌聲,怎能不怦然心動.自然地引出第三四句,描寫心理活動.自己心愛的這個人啊,倒像是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有情又似無情,看似無情卻還有情.通過這兩句將少女迷茫又眷戀的忐忑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3.古詩 竹枝詞的意思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詩文解釋】 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水面平靜,忽然聽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聲音。
東邊出著太陽,西邊還下著雨,說是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 【詞語解釋】 晴:與情字諧音,雙關妙用。
【詩文賞析】 這首詩采用了民間情歌常用的雙關的手法,含蓄地表達出微妙的戀情,新穎生動,妙趣橫生。 關于竹枝詞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為“四易”,即易學、易懂、易寫、易流傳。
這是從學習和閱讀方面講的。如果從內容、形式及藝術表現手法來研究分析,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 語言流暢,通俗易懂。
竹枝詞是由民歌蛻化出來的,民間的口語、俚語皆可入詩,且極少用典,讀起來瑯瑯上口,雅俗共賞。清記錄王世禎《師友詩傳錄》中有一段話:“竹枝稍以文語緣諸俚俗,若太加文藻,則非本色矣”。
說得很對,這是竹枝詞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詞里用了大量口語、俚語和地方鄉音,讀起來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和生活氣息。
比如舊北京有一種專賣胡梳墜什的小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經常在旅店門外高聲叫賣,音調極高,帶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詞就把小販的叫賣詞入了詩。
叫賣出奇聲徹霄,街頭客店任逍遙。“胡梳墜什捎家走,十個銅元揀樣挑”。
后兩句把小販的叫賣詞,老北京話“捎家走”,“揀樣挑”,鮮靈靈地寫入詩中,令人感到親切、生動,小販形象躍然紙上。 居家不易是長安,儉約持躬稍自寬。
最怕人情紅白事,知單一到便為難。 詩中的長安,指北京。
知單,指請柬之類。清代北京,大辦婚喪事之風很盛,普遍市民們對此十分煩惱,見了“知單”便為難起來。
這首竹枝詞以“為難”的通俗語入詩,生動地刻劃出百姓市民們無可奈何的心態。 杭州有一首寫賣水果的小販稱: 小步街頭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楊梅。
寄人檐下高聲喚:“六個銅元一大堆”。 一句叫賣聲入詩,街頭小販的形象活靈活現。
南昌有一首寫菜販的竹枝詞: 夜半嘔啞撥櫓聲,菜傭郭外聽雞鳴。青菘、碧蒜、紅蘿卜,不到天明已入城。
詩明白如話,把賣菜小販起早搭黑地辛苦販運,寫得十分逼真。 芒鞋草笠去燒畬,半種蹲鴟半種瓜。
郎自服勞儂自餉,得閑且摘苦丁茶。 這是江西山區的竹枝詞。
蹲鴟,即芋頭。苦丁茶,是野生山茶。
詩以一位青年勞動婦女口吻,敘說這對青年夫婦過著清苦的然而是自在的山區勞動生活。 在我國詩歌史上,有些文人不贊成詩中有俗語出現。
嚴羽《滄浪詩話》中說:“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朱熹也說過:“要使方寸之中無一字世俗言語意思。”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竹枝詞正是以容俗為特色。
歷代許多優秀的竹枝詞恰恰是淡語中有味,淺語中有情,俗語中含雅。 (二)不拘格律,束縛較少。
民歌作者不太懂韻書上的規范,民間竹枝詞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聲韻。劉禹錫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詞,可以說沒有一首是符合規范的。
從第一首開始: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第三句第四字用平聲,第七字用仄聲,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聲,第七字用平聲都不合格律。 第二首云: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這首詩的一、二、三、四句起頭都用平聲不合格律。
依此推以下七首都不完全合律。 白居易的四首竹枝詞中也有一首不合律。
這種不拘格律的現象,從劉、白開始,后人接踵,世代承襲下來。近人在考證竹枝詞的格律時認為竹枝詞“以民歌拗體為常體”,以絕句為“別體”(任半塘《竹枝考》)。
拗體,即指不按律、絕體的平仄規范的詩體。明董文煥《聲調四譜圖說》云:“至竹枝詞,其格非古非律,半雜歌謠。
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間,不得全用古體。若天籟所至,則又不盡拘拘也”。
清人宋長白《柳亭詩話》也說:“竹枝,人多作拗體”。可見,竹枝詞的拗體特色,成為與七絕詩體的重要區別之一。
竹枝詞的這種特色,給了它廣泛流傳發展的便利條件。由于格律較自由,束縛較少,作者易于掌握,有廣大的寫作隊伍。
這里特別應提及的是,竹枝詞格律寬泛,并未破壞詩的韻律美。相反,從劉、白以來,歷代詩詞大家都喜歡它,出現過許多膾炙人口的絕妙好詩。
關于竹枝詞的韻腳,大量作品沿用平聲韻。但也有押仄聲韻或平韻仄韻間用的。
如蘇軾在忠州作的九首竹枝詞,有平有仄。如詠屈原:“水濱擊鼓何喧闐,相將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載,滿船哀唱似當年”。闐、原、年押平聲韻。
其詠項羽一首云“橫行天下競何事,棄馬烏江馬垂涕。項王已死無故人,首入漢庭身委地”。
事、涕、地皆為仄聲韻。從詩式上看,竹枝詞以七言四句為常體,但也有五言四句作為別體。
如清袁枚有《西湖小竹枝詞》五首,均為五言。其一云:“妾在湖上居,郎往城中宿,半夜念郎寒,始見城門惡”。
(三) 詩風明快,詼諧風趣。大凡竹枝詞,不論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論是漢民族或少數民族,幾乎都具有這種特色。
應該說,這種詩風也是從民歌中帶進來的。明人顏繼祖謂,竹枝詞“。
4.古詩竹枝詞詩意
竹 枝 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詞語解釋】
晴:與情字諧音,雙關妙用.
竹枝詞:是巴渝民歌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
唱:一說“踏”.唱歌聲,西南地區,民歌最為發達.男女的結合,往往通過歌唱;在戀愛時,更是用唱歌來表情達意.踏歌,是民間的一種歌調,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譯詩、詩意]
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水面一片平靜.忽然聽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聲音.東邊出著太陽,西邊還下著雨.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
5.古詩竹枝詞其一
竹枝詞二首
其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踏歌聲”一作: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卻有晴”一作:還有晴)
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附注:
《竹枝詞二首》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組詩作品。劉禹錫傳世作品中,有竹枝詞十一首,分兩組,這兩首詩是其中一組。第一首詩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樣以諧音寫含蓄情事,而是從身居蜀地耳聞巴人歌唱自然引發懷鄉幽思。全詩風格明快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