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詩句思想感情的總結
陶淵明的一般都來是田園生活,對怡然自樂生活的向往。早出晚歸的自由。
杜甫比較貼近民眾的生活,叱喝朝官的奢侈,憐憫貧自民的落魄。朱敏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李白主要表達的就是懷才不遇,遭奸人所害,開始了對酒吟詩的生涯。
還有一些是熱愛祖國精忠報國的思想,2113如岳飛、文天祥; 在外游子的思鄉之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家鄉濃烈的思念;還有一類是離別愁緒,相見時難別亦難5261,送別詩都這樣的。分析詩句主要的是要讀懂詩人的主要情感,然后通過內容加以描述,用各種修4102辭手法來分析詩歌所藏的感情。中學的一半要求不會很高,能分析出主要的感情就差不多1653能得分了,但修辭一定要分析正確。 希望能幫到你。
2.詩詞鑒賞的學期總結
一、考點聚焦
古詩詞賞析題近年來逐步增加。究其原因,一是高考試題的影響,二是新大綱與《課程標準》的要求。但考題的難度不大,從選材來看,考題主要出自初中課本中學過的古詩詞;從題目設計來看,常見的題型有兩類:一類是主觀題,如填空、簡述、詩句欣賞等;一類是客觀題,如選擇、判斷等,其中一般以選擇題為主;從考點來看,常考查的知識點有:(1)對詩句的理解、鑒賞;(2)感知詩歌中的藝術形象;(3)理解詩歌中的思想感情;(4)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等。考生只要能弄懂詩詞的內容,答題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
二、經典試題
例1:下面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A、這首詞是寫詩人對親人的懷念,因此,整首詞充滿了傷感壓抑的情調。
B、上片寫詞人“歡飲”時的想像,下片寫“無眠”時對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詞中把“天”與“月”人格化了,創造了一種神話般的境界。
D、“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的“轉”、“低”,以月光變化表示夜已深,“無眠”表示想念親人,難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問。
思維啟迪:本題主要考查了對詩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蘇軾之詞感情蘊蓄豐富,有瀟灑,有傷感,有苦悶,有慰藉,呈現多元的色彩。但全詞總體上是一種豪放曠達,而非傷感壓抑。因而,A項是錯誤的。
例2、對下列兩首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秋 詞 天凈沙●秋思
劉禹錫 馬致遠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樹昏鴉,
我言秋日勝春朝。 小橋流水人家,
晴空一鶴排云上, 古道西風瘦馬,
便引詩情到碧霄。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A、《秋詞》的作者劉禹錫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馬致遠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認為秋天的景致勝過明艷美麗、萬物更新的春景。
C、《秋詞》中“排云上”的鶴矯健凌厲、奮發有為,這一形象沖破了秋天的肅殺之氣;《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等形象,則寫盡了秋天的肅殺之氣。
D、這兩首詩同是詠秋之作,所寫之景雖不同,但均沒有擺脫“悲秋”的情調。讀完后,使人悲情頓生。
思維啟迪:本題主要考查了對《秋詞》、《天凈沙●秋思》兩篇作品的比較賞析能力,比較閱讀時,要注意體會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要緊扣住文眼詞和運用某些修辭手法的詞語,如“排云上”、“斷腸人”等。結合以上兩點,不難分析出《天凈沙●秋思》為“悲秋”之作,而《秋詞》則寫出了秋高氣爽的感覺。因而,D項是錯誤的。
3.詩歌鑒賞的學習心得
?啥意思呀?
汪國真《回首》
曾總想穿過
那段最無瑕的時光
去實現所有繽紛的夢想
當回首深深淺淺的腳印
不禁頓足扼腕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長
真想把還沒有走完的青春
重新再走一遍
便知該如何珍惜
每一抹黃昏 每一縷霞光
嘆只嘆光陰不肯倒流
從此,再也不敢懵懂與疏狂
1 詩中“最無暇的時光”指的是什么?
2 詩中“深深淺淺的腳印”指的是什么?作者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詩的第二節中哪一句也用了這種修辭手法?它指的是什么?
3 作者“不禁頓足扼腕”的原因是什么?
4 “真想把還沒有走完的青春重新再走一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長”的意思是什么?
6 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答案
1.青春的美好時光/童年
2.深深淺淺的腳印就是走過的足跡,就是過往.
用的比喻的修辭手法.
便知該如何珍惜每一抹黃昏,每一縷霞光.指的是美好的事物
3.過去的時光在懵懂與疏狂中飛快流逝
4.回憶過去,嘆息流年之快
5.恨時間過的太快
6.要珍惜時間,珍惜現有的美好的青春
4.整個初中的古詩文賞析
《長歌行》閱讀賞析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后,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郁郁蔥蔥, 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 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 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 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 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 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后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后,曬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野望 作者:【王績】 年代:【唐】 體裁:【五律】 類別:【未知】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注釋】: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樸自然見長。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閑適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詩人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
[注釋](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暉:落日的余光。(4)犢:小牛。
采薇:《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借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暉。
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相識,心情郁悶于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
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5.高中生詩歌鑒賞誰總結了比較好的方法答題,不要復制網上的,我要適
我是去年剛考完的哈。
對于古詩鑒賞我有一點個人的想法,我覺得現在高考出題越來越靈活,很多高考題的答案拿來你會發現沒什么章法,這也是在說明現在古詩詞趨于考察理解,而不是讓學生去背答題公式。我認為答古詩詞題重中之重就是翻譯,你只要把每句話的意思都搞懂了,分肯定不會低,這要靠你對文言的積累。
剩下的就是找好表達手法就沒什么問題了。你可以仔細看一下最近幾年的高考答案,你會發現套話很少,對詩內容的解析占很大一部分,所以我覺得不要總想去背一些套用公式去答題,詩的內容是什么你就寫什么,其他的思想感情手法之類的自然就帶出來了。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6.求初中生古詩文鑒賞
《山坡羊 潼關懷古》賞析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生動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悲壯沉郁、氣勢雄渾豪放的感情基調。一條飽經歷史興衰的路,它喚起了作者的懷古之情。
這不僅點明了題意,也飽含著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躊躕”。
二句意味更深長。作者西望長安,這漢唐帝國的都城,對其歷史上的繁華興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著無限的感慨。
這里隱隱約約透露出民族意識,即對漢民族強盛時期的追懷,思想感情極為復雜.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由長安路而聯想到秦漢興亡,這是很自然的事。
作者突出用了“傷心”二字,為這種不由自主的聯想平添無限蒼涼凄楚。明明是潼關懷古,卻把視野擴展到了潼關通往西都的路上,聯想到關中逃難的饑民,他們成群結隊,艱難地走在路上。
作者并沒有正面寫到難民群,而是抽筆去寫此地往昔的興衰,不言更勝有言。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都蕩然無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蕭條。
這里強調的仍然是歷史與現實的對照。 “興,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從對歷史的認識和思考中,概括提煉出既樸素而又鮮明深刻的思想:興也好,亡也罷,受苦遭難的終究是黎民百姓。
這是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華,問題樸實,卻十分尖銳;看似簡單,卻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勇氣和膽識,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無限深切的同情,對統治者無比強烈的憤慨。這是對全曲旨意一個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總結和概括。
水調歌頭賞析 蘇軾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
(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過零丁洋 文天祥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
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么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
接著追述戰斗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里,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
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栗的痛苦心靈。
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
全詩格調沉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赤壁》的賞析 杜牧 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
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
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
在那一次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在被人發現了。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鑒定了它的確是赤壁戰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
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這前兩句是寫其興感之由。
后兩句是議論。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后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么,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臺上,以。
7.淺談如何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感情或暗示著深刻的哲理,詩人的主觀情感由形象這一載體表現出來,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共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詩歌“形象”。
詩歌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觀形象和主觀形象(客觀形象就是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主觀形象是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我”的形象),也包含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形象分析,重要者是要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詩人通過幾組淺顯的意象,表現了奔波勞碌的旅人的形象,又如《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表現出詩人傷感的離別之情。所以在鑒賞詩歌形象時,僅憑詩歌表象來揣度詩人的情感是不全面的,意象的選擇往往表現詩人情感好惡、哀樂的寄托,如《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通過六組有意選擇的意象,詩人把旅途的倦怠、對飄泊生活的無奈和家鄉的思念之情表現出來,感情就顯得更醇厚和凝重了。
在指導學生分析詩歌形象時,首先是先讓學生有一定的形象儲備,比如“殘月”往往暗示思念、“柳絲”喻指離別等等,積累一定量的形象后,學生會形成初步的形象鑒賞,但學生這時往往又會形成“刻板印象”,凡碰到類似的都會做統一的解釋,意象單一化了,因此應該讓學生有所區別,特別是相似形象在不同詩歌中不同的含義。如此方能讓學生真正把握詩歌形象的真正意蘊。
二、詩歌的語言語言是詩歌表達的載體,分析詩歌的語言,要從詞句入手,理解詩歌語言的意蘊,體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進而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詩歌語言具有凝練、含蓄、抒情、跳躍等特點,而更重要的是詩歌語言的語境義,不同的語境可以使平凡的字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評曰: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為何一普通的鬧字在這里用得好?因為它寫出了春意盎然,百花爭艷的景象,類似的還如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又如2003年全國高考題中分析王維《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月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字,謂此二字為全詩“詩眼”。“咽”字本為動詞,冷本為形容詞,在此,咽、冷二字就用了擬人的修辭,泉水由于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而照在青松上的月光,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更幽冷,“咽、冷“二字非常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故此二字為全詩詩眼。
學生分析詩歌語言,最大問題在于籠統,套話過多,有的因為詩歌讀不懂,就直接寫“詩歌語言生動、精妙”等話,言不及意。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詩歌作詳細的分解,即把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確地表述出來。
然后在讓學生明確具體哪個字是全詩的“詩眼”,它在詩中起到的作用。這樣指導學生來分析,學生就不會有無從下筆之感。
要言之,根據詞語的語境義來分析,就會有明確的思路。所以,不管題目如何要求,分析語言最要者結合詩境、語境,就不會茫然無措。
三、評價詩歌的寫作技巧古典詩歌是用很少的、固定的字數去表現一定的人物、景物,借以表達某種情感,僅憑語言的高度凝練還不能夠完全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還需要借助一定的寫作技巧。1、修辭手法。
詩詞中用到的修辭手法很多,有比喻、擬人、借代、對偶、夸張、象征、寄寓等,象在《詩經》中運用嫻熟的“比興”手法,在后代如樂府詩中就大量用到,如《孔雀東南飛》中首二句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來起興,喻焦仲卿夫妻分離。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往往不難看出,但其難處是把修辭手法在詩歌中的作用弄明白,在教學中,有同學只是指出這首詩運用了何種修辭,但其作用卻不提片言,這實際反映了鑒賞能力不夠高。
所以,要讓學生明白詩歌中有哪些常見的修辭手法,并且要知道這些修辭手法在詩歌中起到的作用,這樣才能在實際的鑒賞中回答得全面具體。2、表達方式。
詩歌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四種: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其中考核的重點是描寫與抒情。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抒情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在教學中,較難把握的是“虛實結合”,也有的稱之為“虛實相生”。究竟何者為虛,何者為實頗難定奪。
其實,虛實相對,“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這是最根本的原則,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三類:⑴、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⑵、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
8.初中語文古詩賞析全部
一.導入:讀詩,如同在傾聽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這一顆顆情感的種子,詩人的筆下才會盛開出一朵朵絢麗的詩詞之花。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只有把握住了這首詩的情感坐標,才算真正貼近了詩的靈魂,才能走入這首詩所構筑的美學殿堂。
二.教學流程:1. 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情感:(古人也說,“詩言志”、“詩言情”。在我們初中階段所接觸過的古典詩詞中,哪些情感主題是詩歌中最為常見的呢?)①思鄉懷人:“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②長亭送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情深意長的勉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戀)③建功立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④寄情自然:“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⑤憂國傷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些也正是古往今來人類所共有的情感體驗,它們曾孕育出無數燴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詩歌中的情感(詩人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化為一個個凝練的詞句,那么我們面對一首詩的時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過這些語句去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情感脈絡呢?)①知作者,明主題(每個詩人由于人生經歷與情感體驗的不同,他們的詩歌往往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詩作,因此如果能了解這些詩人寫作的主要風格,那么在賞析時就能居高臨下地分析了。)
辛棄疾:愛國詞人,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報國無門的悲憤(“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陶淵明:向往田園歸隱之樂(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這里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比如婉約詞人李清照同樣也寫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壯詩篇。因此,在詩歌賞析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②看提示,定基調(提示從何而來?就是詩中的標題、背景提示、注釋等,這常常會給我們理解詩詞情感以重要提示。)練習:《春夜喜雨》(能從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嗎?)——“喜”字,已暗示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欣喜、贊嘆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注釋】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長江南岸,屬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④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的家園所在地。
詩歌第二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內心感受?(故園雖近卻難以歸鄉的無奈、惆悵之情)③品語句,悟感情(前面兩點還只是把握情感的輔助手段,體會詩中情感更重要的還是應從詩句本身出發,細加品味。)練習:鷓鴣天 晏幾道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
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最后兩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一個“豈”字一個“奈”字就表達了作者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與無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關鍵詞句來把握詩歌的情感主題。(古人作詩往往又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含蓄美,詩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隱于水”。
除了直抒胸臆外,詩人通常還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化景物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們做題時就要仔細去品味詩中之景所包含著的情感。)
練習:如夢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中可見?(愁:對美好春光消逝的感傷。
“雨疏風驟”“綠肥紅瘦”——細雨、落花都是古典詩語中傳達傷春之情的兩個常用意象。)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內涵。
比如說送別詩中,就常出現哪種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別之情)大家還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這樣的特點?(月、雁、梅……)——把握詩歌中常見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內涵,有利于解題。4.入情以會意(把握住了詩歌的情感坐標,也有助于我們賞析詩歌的用詞之妙、意境之遠。)
9.詩歌鑒賞歸納方法200字左右
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三類。
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通讀一遍后,到詩詞的后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么畫面,這些畫面有什么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風格),必看注釋(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詩眼常常在此),必看題干(題干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10.很全的古詩鑒賞分析
《詠柳》賀知章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
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
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
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
《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
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于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后,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
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中學生古詩詞鑒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