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速求一首高昂有氣勢的宋詞想找幾首較為豪邁有氣勢的宋詞,最好是較
滿江紅⑴ 【宋】岳飛 怒發沖冠,⑵ 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⑶ 仰天長嘯, 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⑷ 八千里路云和月。
⑸ 莫等閑、⑹ 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 靖康恥,⑺ 猶未雪;⑻ 臣子恨、何時滅?⑼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⑽ 壯士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⑾ 朝天闕。
⑿ 【作者】 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 為南宋抗金名將。
二十歲應 募從軍,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因力主北伐、反對和議,被秦檜以“莫須有” 的罪名誣陷而死,年僅三十九歲。
孝宗時追謚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有《岳 武穆集》,為后人所編。
【注釋】 ⑴此調又名《念良游》、《傷春曲》。格調沉郁激昂,宜于抒發懷抱,故為蘇、辛派詞人所愛用。
雙調,九十三字,仄韻(南宋后始見于平韻體)。 ⑵怒發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 ⑶抬望眼:抬頭縱目遠望。 ⑷塵與土:謂功名猶如塵土,指報國壯志未能實現而言。
⑸八千里路:作者從軍以來,轉戰南北,征程約有八千里。“八千”與前句中的“三十”都是舉其成數而言。
云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⑹等閑:輕易,隨便。
⑺靖康:寧欽宗趙桓年號。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北去,北宋滅亡。
“靖康恥”指此而言。 ⑻雪:洗雪。
⑼滅:平息,了結。 ⑽長車:戰車。
賀蘭山:在今寧夏西,當時為西夏統治區。此處借為金人所在地。
缺:指險隘的關口。 ⑾從頭:重新。
收拾:整頓。 ⑿天闕:宮門。
朝天闕:指回京獻捷。 【品評】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傳世名作。
紹興十年(1140),岳飛揮師 北伐,大破金兵于偃城。 進抵距汴京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后, 他對部下說: “直抵黃龍(今吉林農安,金故都),與諸公痛飲耳。”
這是以恢復為己任的 岳飛的素志。此詞即抒發他掃蕩敵寇、還我河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反映 了深受分裂、隔絕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
全詞聲情激越,氣勢磅礴。開 篇五句破空而來,通過刻劃作者始而怒發沖冠、繼而仰天長嘯的情態,揭示了 他憑欄遠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洶涌激蕩的心潮。
接著,“三十功名”二句,上 句表現了他蔑視功名,唯以報國為念的高風亮節,下句則展現了披星戴人、轉 戰南北的漫長征程,隱然有任重道遠、不可稍懈的自勵之意。 “莫等頭”二句 既是激勵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時光,倍加奮勉,以早日實現匡復大業。
耿耿之心,拳拳之意,盡見于字里行間。它和《漢樂府·長歌行》中的“少壯 水努力,老大徒傷悲”一樣,是被后人奉為箴銘的警策之句。
下片進一步表現 作者報仇雪恥、重整乾坤的壯志豪情。“靖康恥”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韻鏗 鏘。
“何時滅”,用反詰句吐露其一腔民族義憤,語感強烈,力透字背。“駕 長車”句表達自已踏破重重險關、直搗敵人巢穴的決心。
“壯志”二句是“以 牙還牙,以血還血”式的憤激之語,見出作者對不共戴天的敵寇的切齒痛恨。 結篇“待從頭”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復、江山一統之后,再回京獻 捷。
全詞以雷貫火燃之筆一氣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因而一向廣為 傳誦,不斷激發起人們的愛國心與報國情。近人余嘉錫先生《四庫全書提要辯 證·岳武穆遺文》考證出此詞為明人所作而托名于岳飛。
夏承燾先生進一步證 成其說。 但持異議者也不乏其人。
因此,此詞的作者及背景等問題都須進一步 探討,這里不便詳及。
2.求描寫荒涼的唐詩宋詞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簡析】在路上遇見回京的使者,請他捎句話給家人不要掛念,這是人之常情,但通過詩人表達出來就深了一層,結句尤讓人覺得似含有無數悲辛。
* 隴西行 作者: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簡析】這首詩是對戰爭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訴,人人讀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臺歌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 【簡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反叛,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陳子昂隨軍參謀,到了東北邊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陳子昂進諫,不僅沒被采納,反而被貶斥,因此登幽州臺抒發失意的感慨。全詩以廣闊的胸襟,慷慨悲涼的情調,感時傷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飾,其立意、氣勢和思想、感情,千百年來一直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
*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
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困七日。 【簡析】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
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聞笛 作者: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受降城: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但此詩的受降城所在地說法不一。回樂:縣名,故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
回樂峰:回樂縣附近的山峰。 【簡析】這首七絕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霜月、蘆笛、鄉思,構成一幅思鄉圖,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樂府《橫吹曲》舊題。
龍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詩選》作盧城。龍城也就是盧龍城。
龍城飛將:指西漢時名將李廣。《漢書??李廣傳》載: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戰,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右北平唐時改為平州,治所在盧龍,即今河北省盧龍縣。
陰山:西起河套,東抵小興安嶺,橫跨今內蒙古自治區,漢代為北方天然屏障。 【簡析】詩人抓住月照關塞的典型環境,極其概括地從秦漢時代的邊境戰爭寫到唐代,又借對歷史上的名將的懷念,表現自己對朝廷不能平定邊患的不滿。
全詩音韻鏗鏘,氣勢雄渾壯闊。* 涼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簡析】該詩表現了征戰的殘酷,又表現了征人視死如歸的樂觀曠達精神,使人覺得悲愴而又豪壯,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 涼州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
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詩題又作《出塞》。
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云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凄苦。
【簡析】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這話是不錯的。
開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縱樂,不務邊防,不關心遠戍征人的疾苦。詩人在進入涼州,聽到哀怨的笛聲后,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對遠戍士卒的同情。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從軍行 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塞下曲 盧綸 其二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鑒賞:《塞下曲》六首是盧綸 邊塞詩的代表作,這里選了其中的兩首。
它們表現了戍邊將士豪邁壯麗的軍事生活,刻畫出一位武藝高強、英勇殺敵的將軍形象。出塞二首(其二) 王昌齡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從軍行 王昌齡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