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風·陳風·月出的詩經簡介
《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編成于春秋時代,據說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本只稱《詩》,后被儒家奉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起點,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50篇),頌(40篇),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于音樂。“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陜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雅”是正的意思,分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對中國兩千年來的文學史發展有深廣的影響,而且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
2.詩經里面有秦風、衛風、陳風等等,都是什么意思
“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秦風、衛風、陳風等等是指這些國家的歌謠。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如十五國風。
十五國風分別是:
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風19篇、鄘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0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曹風4篇、豳風7篇。
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擴展資料: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有的詩中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斗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
“國風”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的思婦的詩,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這一類詩篇的代表作。
“國風”中還有數量不少的愛情詩。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給婦女造成極大的痛苦,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這類愛情詩的重要主題。《氓》、《谷風》等篇為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生活畫面。而《柏舟》還具有鮮明而強烈的反抗意識。
基調健康、樂觀的戀歌(如《靜女》、《木瓜》等),更給愛情詩增添了一種和諧、喜悅的情愫。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
“國風”中還有不少民歌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予以有力的諷刺和鞭笞,如《新臺》、《南山》、《株林》等都是這方面的名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 (中國最早詩歌總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國風
3.詩經的國風與王風有什么區別
十五國風、十王風
《詩經》中的“國風”本是樂歌,本來是那個時代的通俗文學,經過孔子整理,到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并加以解釋之后,就化俗為雅了。周朝有許多民間歌謠,這些歌謠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據說這些詩歌經過專人采集后,由掌管音律的樂官、太師修正、加工,再演奏給天子聽,以觀風俗,知得失,這就是《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
風即音樂曲調,國風即各地 區的樂調。國是地區、方域之意。十五國風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東周王畿洛陽,其余是諸侯國名,十五國風即 這些地區的地方土樂。國風中,豳風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數產生于西周外, 大部分是東周作品。
國風中的作品,更多針對戰爭徭役,婚姻戀愛等生活抒發詩人 的真實感受,在對這些生活側面的具體描述中,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情感,鮮明的個性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王風
王,是“王畿”的簡稱,即東周王朝的直接統治區,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陽、偃師、鞏縣、溫縣、沁陽、濟源、孟津一帶地方。“王風”就是這個區域的詩。
東周王朝失去了原來的宗主地位,對諸侯國非但無力控制,而且要受到強大諸侯國的欺凌,領土日見削減。然而在春秋之初,周王朝還不免要擺出一副天子尊嚴的架勢,對所謂“無禮”的諸侯國進行征伐,但可悲的是,總是以失敗告終。
正因為東周王朝前期征伐頻繁,又加上大貴族集中,生活奢侈,所以不得不加重對自己統治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在沉重的兵役、勞役、經濟負擔之下,造成不少曠夫怨女和流浪漢,人民普遍地感到生活一天天下降,大大不如東遷以前了。“王風”的十首詩歌中,大部分就是反映人民的這種痛苦呻吟和怨恨的。
“王風”與“周南”來源地部分相同,但它們的曲調是不同的。編入“王風”的是東周王畿的土樂,編入“周南”的則是受“南音”影響的外來樂。
“王風”共有十首 : 黍離\君子于役\君子陽陽 揚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車\丘中有麻。
4.《詩經·陳風·月出》作者是誰
《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
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
《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詩經》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采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
《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
其中,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有臆斷者,有有理有據者,不過不很重要。至于《詩經》編撰者,有以為周公者,現在看來無法成立。
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葉,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
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時,立于學官,后有《毛詩》。《毛詩》盛行后,齊、魯韓三家詩先后亡佚。
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
《雅》、《頌》中的詩歌,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后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成書過程《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鸮》為周公姬旦所作。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關于《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王官采詩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后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url]刪詩 這種說法見于《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
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體例分類關于《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
“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
“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風、雅、頌《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
15組國風并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
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對于《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
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
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
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
“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毛詩序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四家。
一是魯國人申公,一是齊國人轅固,一是燕國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都已不存。
另外一家就是毛詩。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
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
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
5.詩經中十五國風,周南風的特點
詩經分為風、雅、頌;風主要是各國民間的詩歌像秦風無衣這樣的,雅有小雅、大雅,是貴族宮廷詩歌、頌主要是祭祀用的詩歌 附: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kuài〕、曹、豳〔bīn)) 《詩經》風、雅、頌的分類,主要是從音樂入手。
風,即樂調。《左傳?成公九年》載晉侯見楚囚鐘儀,“使與之琴,操南音。
……樂操風土,不忘舊也”。所謂“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
國風,即是匯集各地的地方土樂。《周南》、《召南》列于國風之中,應是兩個地方的土樂,但其命題不同于其它國風。
于這一點,歷來有不同的理解。王質在其《詩總聞》中明言:“南,樂歌名也。”
當代學者陸侃如、馮沅君在《中國文學史簡編》中說:“南是南方的民歌。……這個‘南’字,不但指方向,也是樂器名(就是‘ ’字)”。
我們一般認為“南”字是方位詞,《周南》、《召南》作為《詩經》中的民歌,它反映的應是那個時代某些南方地域的土樂,與其它國風的性質一樣,但既然如此,為何其名為《周南》、《召南》而不是《*風》呢? 據史料記載分析,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是分陜而治的。姬旦長住東都洛邑,統治東方諸侯,姬奭長住西都鎬京,統治西方諸侯。
周南是當時周公統治的南方流域,召南是召公統治的南方流域。《周南》、《召南》屢次提到長江、漢水、汝水,可以證明“二南”(注:周南、召南)是包括著長江、漢水、汝水流域的詩歌。
既然是詩樂,那就是南音了。因而,《周南》、《召南》可以說是《周南風》、《召南風》的省稱。
“二南”作為南方民歌,其地域性還可以從十五國風整體的地域特征來作進一步的論證。十五國風大都是流行各地的土風歌謠。
不過,縱觀全局,卻不見有“楚風”,似乎不曾輯有楚地歌謠,古人因此以“楚風”“不得與十五國風并錄于《經》而為楚憾”。實際上,這“二南”民歌也就是楚地歌謠。
《周南?漢廣》毛傳即云:“文王之道,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流域。”這說明《漢廣》就是江漢流域的詩歌。
元人祝堯在《古賦辨體》中也說明:“江漢皆楚地,蓋自王化行乎南國,《漢廣》、《江有汜》諸詩已列于‘二南’、‘十五國風’之先。”清人何天寵則進一步強調:“楚何以無‘風’,后儒以為刪詩不錄‘楚風’,非通論也。”
據《水經注》引《韓詩序》云:“‘二南’其地在南郡和南陽之間。”這塊地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陽、湖北襄陽、宜昌、江陵、武漢一帶,這正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腹心地區。
所以“二南”詩篇,應多是產于這一地的楚歌謠。而《詩經》對于產生于楚地的《周南》《召南》在編定時為何不標明為“楚風”呢?其原因可能是楚國在西周初年尚且是江漢流域一個“土不過同”的小邦,至春秋中葉方壯大到據有整個江漢流域乃至半邊天下,因而,周朝樂官在編訂《詩經》之始,就只是將這些南方歌謠加以編訂而分稱為“周南”“召南”,并且在《詩經》最終成書時也一直沿用這一稱呼而未作修改。
以上從地域位置對《周南》《召南》的地域特色作了分析,下面再來看詩歌的內容。 《周南》《召南》中的許多歌謠,不僅記南方之地,寫南方之物,而且鮮明地反映了江漢流域的民俗風情,初步顯示了南方楚歌的特色。
“二南”共有詩歌25首,其中較多的是用于祀典或禮俗活動的儀式歌,這是因為春秋中葉以前南方楚地遠沒有中原那樣開化,民風樸野,其俗尚尊鬼神且好祠的緣故。《周南?桃夭》,就是一首古老的禮俗活動的儀式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蕢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古往今來,解說《詩經》者,大都認為這是一首描寫婚姻情景、祝賀女子出嫁的歌謠。
其實從原始歌謠的產生和社會歷史的發展來看,這首祝福歌謠最初應是一首祀典祭歌,可以說是“一首以桃為圖騰的群體的祭祀禮辭”。(注:張巖.簡論漢代以來《詩經》學中的失誤.文藝研究,1991年第1期)而桃,作為一種“圖騰”是完全可以考證的。
圖騰主義的起源和母性崇拜是分不開的。在母系氏族社會時代,婦女受到尊重與崇拜,其生殖、蓄衍關系到整個氏族的生存,而對“生殖”卻是充滿著神奇和神秘,這便是婦女受崇拜的原因。
婦女懷孕的原因是什么,無從解釋,于是婦女們自己也覺得這是由于某種機會,遇到某種動物或植物,或其它無生物,無意間有動于心便使自己懷孕了。因此生下的嬰兒,便以這種物體命名,而名與實是不分的,這物件便成為這一氏族的圖騰。
孫作云先生在《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中指出:“所謂圖騰,就是原始人所崇拜的某種動物、植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他們認為這些神物是他們的祖先、保護者。”也就是說,作為圖騰,一般具有生殖、崇拜、保護等要素。
《桃夭》三章歌辭的前兩句,都是對桃的熱烈禮贊。而桃在先秦時代是江淮流域常見的生長茂盛的植物,與楚地先民的生活十分密切,也被當地的人們所崇拜。
據《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