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以具體作品為例分析唐宋詞的“女性化”“南方化”具體表現
唐宋詞的女性化來自于其女性化的傳播環境和方式。
然而從現存文本和文獻來看,文人詞成熟過程中女性化審美特征的形成并不是男性文人的被動適應,而是他們的主動選擇。面對可以選擇的文學遺產,五代文人跳過了對盛唐之音的學習,直承被譏為“亡國之音”的宮體詩,其原因就在于宮體詩的女性化特色:“清辭巧制,止乎衽席之間;雕琢蔓藻,思極閨闈之內。”
北宋李薦《品令》的夫子自道也很能說明問題:“唱歌須是玉人,檀口皓齒冰膚。意傳心事,語嬌聲顫,字如貫珠。
老翁雖是解歌,無奈雪鬢霜須。大家且道、是伊模樣,怎如念奴?”對于以男性為主的聽眾來說,曲子詞的演唱者是否解歌并不重要,這似乎與詞需合樂可歌的要求背道而馳。
實際上,宋人(男性)強調的“可歌”一直是特指“女聲”。我們可以隨意地舉一些例子:“今人獨重女音,不復問能否。
而士大夫所作歌詞,亦尚婉媚。”(王灼《碧雞漫志》)“詞當葉律,使雪兒春鶯輩可歌,不可以氣為色。”
(劉克莊《題劉瀾樂府》)“長短句當使雪兒、囀春鶯輩可歌,方是本色。”(劉克莊《翁應星樂府序》)“非朱唇皓齒,無以發其要妙之聲。”
(王炎《雙溪詩余自序》)“但唱令曲小詞,須是聲音軟美。”(吳自牧《夢粱錄》)而詞人們也并不掩飾他們在女性化環境中的心醉神迷,“文章宗師”歐陽修這樣描述自己聽歌時的心理體驗: 歌檀斂袂。
繚繞雕梁塵暗起。柔潤 清圓。
百緋明珠一線穿。 櫻唇玉齒。
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
滿坐迷魂 酒半醺。(《減字木蘭花》) 詞在宋代的文學地位遠不如詩,宋人對詞的重視也遠不及詩。
南宋胡寅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名日曲,以其曲盡人情耳。方之曲藝,猶不逮焉。
其去曲禮,則益遠矣。然文章豪放之士,鮮不寄于此者,隨亦自掃其跡日謔浪游戲而已也。”
然而,在男性文人“筆墨游戲”的自我掩飾中,我們得以窺見他們深藏于內心的真實欲求。席勒說過:“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的時候,他才游戲;也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通過作詞、唱詞、聽詞的“游戲”,男性詞人的“阿尼瑪”沖破“男女有別”的性別大防,得到了宣泄和釋放。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男性們為什么要在被他們視為“小道”、“薄伎”的曲子詞中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熱情;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才能理解為什么當歌妓唱詞不再是文人詞的主要傳播方式和創作環境以后,女性化的抒情和敘事方式卻依然是男性詞的主流。
因此,唐宋詞“男子而作閨音”的意義就不僅在于它表現出男性文人對女性生活狀態和情感的審美好奇或人道關懷——這種關懷是居高臨下的,更在于這是詞人本身“阿尼瑪”情緒的宣泄,這種發自自我內心和人格構建需要的宣泄使“男子而作閨音”成為一種真實的心理體驗:其中既有作為觀察者對對象(女性)的內模仿,又有出于個人生命體驗的最為真實的表現。這就是男性詞人的閨怨詞真切動人完全可以亂真的原因所在。
而且我們必須承認,其中有的作品甚至比一般女性詞更為生動。以下面兩組詞為例: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 重數。
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 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 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 去。(歐陽修《蝶戀花》)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
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 路,早晚溪邊去。
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 歸。(魏玩《菩薩蠻》) 歐陽修的閨怨詞情感細密纏綿,把身處深閨的女性無法把握愛情和青春的無奈痛苦描寫得淋漓盡致。
相比之下,身為女性的魏玩之詞卻顯得單薄得多,詞人向往鴛鴦成雙的愛情,卻欲說還休,終于草草收場。這一方面是由于貴族女性所受的禮教約束較多,不便于表現自己的真實情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男性詞人潛意識中的性別替代,使之超越了對象化描寫和工具化使用的層次,進入情感層的同情乃至價值層的認同。
二、寄托比興:“阿尼瑪"的偽裝 正如我們在上文所討論的那樣,男性文人的“阿尼瑪”情結在現實中是受壓抑的,男性在現實生活中對女性的仿效以及對女性價值觀的認同都會招致整個男性社會的唾棄。柳永的悲劇證明了這一點。
張舜民《畫墁錄》載: 柳三變既以詞忤仁廟。吏部不放改 官。
三變不能堪,詣政府。晏公日:“賢俊 作曲子么?”三變日:“只如相公,亦作曲 子。”
公日:“殊雖作曲子,不曾道‘彩線慵 拈伴伊坐’。”柳遂退。
“彩線慵拈伴伊坐”出自柳永的《定風波》。這首詞從女性視角表現對傳統男性價值的否定,以郎情妾意對抗建功立業,柳永因此受到了以晏殊為代表的主流社會的排斥。
實際上,晏殊本人的詞作也常常受到社會輿論的質疑,如王安石曾譏笑他“為宰相而作小詞”;而一向不在乎世俗評價的晏幾道也必須為父親巧加解釋:“先君平日小詞雖多,未嘗作婦人語也。”這說明,“婦人語”以及其內在的性別轉換意義在男性社會是具有某種非法性的。
既然“阿尼瑪”作為一種本能欲求不能直接地得到實現,那么就必須通過“一種相當歪曲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歪曲的形式”即偽裝,而文學領域的“香草美人”傳統恰。
2.寫一篇 唐詩宋詞中的 研究報告
在中國,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沒有不喜歡唐詩宋詞的。
不管你是科學家,文人,抑或農工商貿之流,甚至日理萬機的政客,奔波謀生之余,觥籌交錯之時,云淡風輕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觸景生情,心搖魄動,均可以吟出一兩句對景的唐詩宋詞來。在下雖然愚鈍,每遇塵世繁劇、心煩氣躁之事,夜來輾轉反側,只要翻開枕邊古人詩詞一冊,讀它幾首,亦可氣嫻心定,陶然入夢矣!
俺要《在心靈里建立起一座唐詩公園》,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麼東西令唐詩宋詞有這麼大的勾魂攝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詩宋詞反映的人性對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對真、善、美的向往;是人們厭倦了俗世爾虞我詐,對回歸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畫論《林泉高致》中說:“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呵呵,這個“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真是一語中的,人們誰不喜歡自由,誰喜歡那個禁錮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塵囂韁鎖”?
郭熙在這里雖是論畫,但中國傳統文化詩、書、畫本屬一體,用之于整個文學藝術,也是非常恰當的。因此書寫性靈,謳歌人類對自由、自然、平等、仁愛的渴望,就是文學藝術,也是唐詩宋詞之屬永不退色的主題。
不信?你翻開唐詩宋詞看看,尤其是詞,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寫性靈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寫人性的向往,抒發對自由的渴望的才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煜的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打動過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之說,真真是所言不虛啊。
就說說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義詩人,也有說他是浪漫主義的。什麼浪漫主義?不讓他想入非非,關他在監獄了,還浪漫得起來麼?所謂浪漫主義,不過是“自由主義”的一個飾詞而已。他的那些追求個性解放,謳歌清風明月的浪漫主義詩歌,大家耳熟能詳了,咱且不一一舉例,咱就舉這首著名的: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呵呵,俺要說這首詩是歌頌自由的,你相信麼?是呀,這里沒有提到一個“自由”的字眼,怎麼是歌頌“自由”呢?你知道不?這是李白懷著愛國之心,要與安祿山斗一斗的,誰知錯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種重獲自由的心情,還用提嗎?因此“白帝彩云”、“猿聲不住”、“千里一日”、“輕舟已過”云云,無非表達詩人重獲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寫景敘事的,實則“自由隱在意象”里。人們在欣賞它的明麗、輕快的意境的同時,不自覺地感受到自由的可愛。這就是我們喜歡這首詩的根本原因,連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說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點不信了!其實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歡自由、自然,喜歡美,除了在政壇上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個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蓋不住了。
小時候俺讀唐詩宋詞,就遇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詩人詞家,同時又是政治家、理學家,他在自己詩詞里表現出來的東西,和他的演說呀,論文呀,就是面對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樣的截然不同。
比如歐陽修吧,看他的論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著那個“理”紋絲不動。這個呢,俺就不用舉例,唐宋八大家文選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開看一看。可是呢,當你翻開他的六一詞,我的個乖乖,那簡直就是另外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實實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戲歌伎啊,無一不是行家
3.關于宋詞的小論文
落花之下的獨立人 ——從宋詞中的落花意象淺析宋代文人的命運觀 【關鍵詞】 落花 命運偶然性 文人的個人際遇 家國憂患意識 【內容摘要】宋詞中的意象浩如煙海,本文將選取“落花”這一意象,從士大夫階層、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詞人,三個層面,結合具體作品,和詞人寫作時的背景和心態,試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詞中的特殊意蘊和內涵,及其中所表達的宋代文人的命運觀和家國意識。
花在一個春天完成從盛開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著四季循環,暗示著時光流逝。落花凋零,飄搖隨流水,太多的人看到這樣的一幕,都會覺得一種不可自制的悲傷。
這是因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敗、物之盛衰”的縮寫。葉嘉瑩先生在《迦陵論詩從稿》中也曾這樣寫道:“枝頭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較之被狂風吹落的滿地繁紅更加使人覺得難堪。
后者雖使人對其夭亡深懷惋惜,而前者則使人清清楚楚地認識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滅的殘酷的事實。后者屬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則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終結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覺到自己的命運就如同飄忽不定的落花一樣偶然,毫無定則。從而,產生了一種,命運無常的悲戚心理。
落花便由一種單純的自然事物,轉變成為了一種富有豐富的藝術內涵的意象。其實,最早提出這種落花意象中所蘊含的人類命運偶然觀的是南朝的范縝。
在《南史范縝傳》中,這樣寫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縝盛稱無佛。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貴貧賤?縝答曰: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墮,自有拂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開藩籬落于糞溷之中。”
這段話是他與竟陵王蕭子良就關于因果報應說所作的辯論。范縝說,“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風吹落到廳堂里,飄落到席子上,坐墊上,正如你一樣出身高門,享受富貴;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糞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
這即是說,人的富貴、貧賤,只不過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罷了。他認為人類社會的富貴貧賤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現象。
它包含了一種不可知論的前提,即人們無法掌握自己命運,只能聽其自然安排,個人是無能為力的。綜觀宋詞史,在宋代詩人的詞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約六百多首。
寫花開的少,寫花落的多。因為宋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具有纖巧細致的特點,更容易表現優美、悠閑或憂愁的情緒。
故而,落花這種美麗、短暫、動態的意象,以憂傷之美,給詞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為深刻。飄零的落花中,彌漫著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
繽紛的落花是宋詞中傷春主題的核心意象。在詞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個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
同時,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處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內蘊也不盡相同。但是,我認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詞人,通常是借落花來感時傷物的,表達那種生命易逝、命運難料的情懷。
在描寫落花的時候,大多處于一個抑郁不得志的狀態。對“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個由外在意象對內心世界進行表述的過程。
從歷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個重文抑武,優渥文人的時代。為了適應宋代社會結構的變化,科舉成為了入仕的主要途徑,統治階級對知識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從而形成了讀書辦學和研究學術的社會風氣。
學校教育的蓬勃發展,提高了民眾的文化素質。明朝徐有貞在《重建文正書院記》中說:“宋有天下三百載,視漢唐疆域之廣不及,而人才盛過之。”
宋代統治者,鑒于前朝之教訓,對文化沒有實行專制,使學術思想得以活躍。宋代知識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論,與儒學相結合,形成了與“漢學”相對立的“理學”,以及對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尋。
但是,他們可以論政,卻仍然是統治者手中的籌碼。其次,在經濟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長治久安,商業繁榮。
這也使宋代文學的發展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宋朝的發展是一個從北方向南方的遷移過程。
北宋前期境內比較安定,但是,在逐漸遷移的過程中,國勢漸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國力已大不如前。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詞人詞作的不同。
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詞人心態和價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價值取向和處世心態一旦確立和穩固,宋代詞人才會在這種價值觀念的支配下,隨心而動,去實現冶游、飲酒、隱逸、謫居、參禪等多彩的人生體驗。
我大體上將宋代的知識分子分為三類,將從三個類別分述之。第一類是士大夫階層。
他們多沉浮于宦海,有報國之心,卻難以為統治階級所真正接納,從而產生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這一類型,在宋代詞人中占了較大的比重。
以晏殊、歐陽修為例。提起落花詞,不得不提晏殊。
晏殊以一寒門士子而至于位極人臣,但是,檢索晏殊長達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歷史卻無足以彪炳史冊的突出建樹。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氣稍重,不是那種不避風險,敢于斗爭的人。
經多年宦海風波的歷練,他養成了處事圓通的習慣。這種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導致了他雖身居高位,但卻無法很好的施展抱負的狀況。
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為他表達對個人際遇的無奈和悲哀。在耳熟能。
4.求一篇鑒賞唐詩宋詞的研究性論文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
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并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
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原因如下: ① 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 ② 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③ 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講宋詞的成就。詞源于唐代的曲子詞,句子有長有短,和樂曲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數量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比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更適應市井娛樂生活的需要,而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句子長短不齊的詞也更便于抒發人們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漸興盛起來,取代詩而成為文學的主流。課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個階段,分別介紹了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與陸游的詞作風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詞壇婉約派的重要代表。他長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現城市的繁華和男女的悲歡離合之情,尤長于抒寫羈旅的孤寂與鄉愁。
他的詞作,多采用俚俗口語,通俗生動,“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因而流傳很廣。他的詞作,還大量融入鋪敘的成分,不僅擴大詞的境界,也為元曲的發展開啟了門徑。
蘇軾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詞作題材十分廣泛,大大拓展了詞的內容,并以豪邁奔放的感情,為詞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兩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約派女詞人,她提出“詞別是一家”的主張,善于用白描手法、淺白詞句,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
南宋的辛棄疾和詩人陸游,主張積極抗金,作品都以豪放為主,深刻地表達了恢復中原的強烈愿望,蘇軾和辛棄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詞作家,教材還在“歷史縱橫”小欄目和圖注中分別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必須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為主,但也寫出一些非常動人的婉約詞,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余、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
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詞牌,也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詞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節奏。
這些旋律、節奏的總和就是詞調。詞與調之間,或按詞制調,或依調填詞,曲調即稱為詞牌,其通常根據詞的內容而定。
宋后,詞經過不斷的發展產生變化,主要是根據曲調來填詞,詞牌與詞的內容并不相關。當詞完全脫離曲之后,詞牌便僅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一種定式。
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派和豪放派 一、宋詞對唐詩的繼承關系 “唐詩宋詞”一語,宋詞與唐詩并稱,不唯標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之義,而且也說明,宋詞是庶幾可與唐詩媲美的一大詩體。宋季承唐,然而如魯迅先生所言,好詩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詩歌創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確乎很難。但是,唐人所留下的豐富的文學遺產,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費,而是將它們更多更靈活運用在“詞”這一詩歌體式上,使詞在宋代獲得了空前絕后的發展。
我們在論宋詞與唐詩的關系時,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詞與唐詩的區別。差別的確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書的宋詞部分,筆者也主要著眼于宋詞最主要的藝術特征(當然也是與唐詩的不同之處)來展開論述。
但在此緒論中,就像我們在論述唐詩的藝術特性前必須先說明唐詩對前代的繼承關系一樣,我們也必須先說明宋詞對唐詩的繼承關系。 可以肯定地說,宋詞能取得如此顯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詩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純熟的技巧之上,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從后來挖掘出來的敦煌曲子詞來看,詞在進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
5.我要寫一篇關于宋詞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幫幫忙啊謝謝啊
詞的種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
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詩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詞大致可分三類:(1)小令;(2)中調;(3)長調。
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1]。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化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了一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
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韻較疏。
(一)詞牌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2](這些格式稱為詞譜,詳見下節)。
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
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種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關于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1)本來是樂曲的名稱。
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像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
據說唐宣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于這一類的。
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2)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詞牌。
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4]。又叫《秦樓月》。
《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后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 《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后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
《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于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后三個字是"酹江月"。
(3)本來就是詞是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G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球樂》詠的是??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
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詞題。
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代號罷了。
(二)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單調的詞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詩,只不過的長短句罷了。例如: 漁歌子[5]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雙調的詞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調或長調。
雙調就是把一首詞分為前后兩闋[6]。兩闋的字數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這樣,字數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譜配著兩首歌詞。不相等的,一般是開頭的兩三句字數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換頭"[7]。
雙調是詞中最常見的形式。例如[8]: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觀 霧失樓臺,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 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鷓鴣天 [宋]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埔祘左為革}, 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 嘆今吾。
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 換得東家種樹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張元干 夢繞神州路。 悵秋風連營畫角, 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貳? 天意從來高難問, 況人情易老悲難訴。 更南浦, 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斷云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 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 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 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 聽金縷。 ("雁不到書成誰與?"依詞律應作一句讀。
) 像《踏莎行》、《漁家傲》,前后兩闋字數完全相等。其它各詞,前后闋字數基本上相同。
三疊就是三闋,四疊就是四闋。三疊、四疊的詞很少見,這里就不舉例了。
第二節 詞譜 每一詞牌的格式,叫做詞譜。依照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以及其它格式來寫詞,叫做"填詞"。
"填",就是依譜填寫的意思。 古人所謂詞譜,乃是擺出一件樣品,讓大家照樣去填。
下面是萬樹《詞律》所列《菩薩蠻》的詞譜原。
6.結合宋詞分析宋代文人的民族情懷
詞的特點:
1. 詞是音樂文學,起源隋唐時,雅樂(古代)清樂(魏晉南北朝)燕樂(隋唐),詞配合燕樂而生
2.詞是城市文學,世俗性,這是詞作為新興文學的本質所在(宋詞的“俗”,是世俗的俗,宋代文學的俗,是以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為代表的被傳統士大夫階層所排斥的民間文化的新興)
3 詞是南方文學,作詞的人(唐圭璋《兩宋詞人占籍考》),詞中所言之物絕大多數都是南方有的
江南景象,有地域性 詞牌《憶江南》,又叫《夢江南》、《夢江梅》、《望江南》
4. 詞是女性文學,女詞人很少,男詞人因為“男子作閨音”【出自清代徐嗟鳳的《詞正》】,借此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7.我想研究宋詞,有什么辦法
首先,建議看一下中國古代文學史一類的書籍,從而對于宋詞著一種問題的來源與發展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然后,可以選擇一兩個自己感興趣的作家,對其作品進行通讀、精讀。
之后,可以到期刊網上查一些其他文學研究者在宋詞方面深入的研究,看一些論文,這樣可以有利于自己開拓眼界,同時了解現在宋詞的研究概況以及了解一些他人的觀點。
還可以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詞牌,試著自己創作一下小令詞。
另外,背誦一些名篇頁是很重要的。
我個人也很喜歡辭去。覺得宋詞其實是一種很“活”的文體。無論句式上,還是表達方式上,都很靈活,很有韻味~~
所以,只要你有興趣研究的話,相信會從中獲得很多營養和樂趣的~~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