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搜集描寫石頭的詩句
《蓮石》
【唐】白居易
青石一兩片,白蓮三四枝.
寄將東洛去,心與物相隨.
石倚風前樹,蓮栽月下池.
遙知安置處,預想發榮時.
領郡來何遠,還鄉去已遲.
莫言千里別,歲晚有心期.
《望夫石》
【唐】王建
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
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寄山友長孫棲嶠》
【唐】賈島
此時氣蕭颯,琴院可應關.
鶴似君無事,風吹雨遍山.
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間.
有徑連高頂,心期相與還.
《望夫石》
【唐】劉禹錫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東峰亭各賦一物得幽徑石》
【唐】王緯
片石東溪上,陰崖剩阻修.
雨馀青石靄,歲晚綠苔幽.
從來不可轉,今日為人留.
《望夫石》
【宋】王安石
云鬟煙鬢與誰期,一去天邊更不歸.
還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長望舜裳衣.
2.關于石頭的詩句
1、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于謙 《石灰吟》
意為: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里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2、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 曹雪芹《題自畫石 》
意為:喜愛這一拳石頭,生得自然靈動、七竅玲瓏。
3、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
意為: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于劉備失策想吞吳。
4、佳人成古石,蘚駁覆花黃。——劉方平《望夫石》
意為:佳偶良人成了一座座古石,苔蘚除去了又長,花開了又敗。
5、青石一兩片,白蓮三四枝。——白居易《蓮石》
意為:在水中有一座兩座碧綠的石頭,白蓮也開了三四朵。
3.關于石頭的詩句
1、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于謙 《石灰吟》 意為: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里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2、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
—— 曹雪芹《題自畫石 》 意為:喜愛這一拳石頭,生得自然靈動、七竅玲瓏。 3、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 意為: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于劉備失策想吞吳。 4、佳人成古石,蘚駁覆花黃。
——劉方平《望夫石》 意為:佳偶良人成了一座座古石,苔蘚除去了又長,花開了又敗。 5、青石一兩片,白蓮三四枝。
——白居易《蓮石》 意為:在水中有一座兩座碧綠的石頭,白蓮也開了三四朵。 。
4.請問關于石頭或玉石,的詩詞或典故
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再到元曲、明清小說,玉的影響無所不在。
許多以玉喻人的詩歌都及其優美,譬如: 總角乘羊車入市,見者皆以為玉人。——《晉書?衛玠 傳》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曹植《美女篇》 瘦覺玉肌羅帶綬,紅杏梢頭,二月猶淺。 ——歐陽修《蝶戀花》 歌徹陽春酒半醺,玉尖搦管蘸香云。
——楊維楨《學書》(玉尖是指美人的手指) 體妖嬈,環婀娜,玉甲銀箏照座。——黃庭堅《更漏子》 玉芽開手爪,蘇顆點肌膚。
——白居易《阿雀》(玉芽是指嬰兒的小手) 日日獻玉衣,旦旦薦玉食。 ——《列子?周穆王》 玉階怨 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詠玉階詩 王樞 玉階已夸麗,復得臨紫薇,北戶接翠幄,南路抵金扉。
重疊通日影,參差藏月輝,青苔梁珠履,微淀拂羅衣。獨笑昆山曲,空見青鳧飛 翡翠齊火,絡以美玉。
流懸黎之夜光,綴隋珠以為燭。金 玉階,彤庭????。
珊瑚琳碧,瓀珉璘彬。 《西京賦》 管子論玉:"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
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 ,義也;廉而不劌 ,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摶徹遠,純而不淆,辭也。 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室,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
" 孔子論玉:"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 ,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拙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許慎在中概括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傳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怯,潔之方也。
" 從管子的九德,到孔子的十一德,再到許慎的五德,儒者賦予了玉堪稱完美的精神實質。 實際上,儒者借玉喻己,寄托自己的追求,并要求人們都做玉一樣的人,玉,就是君子,是君子仁人的完美化身,是立身社會的標準。
千百年來,儒者為自己的思想找到了一個再好不過的 形象圣君。基于儒教的無所不在的巨大影響力,玉,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靈魂的物化形態。
玉,同孔子一樣,為天下人所推崇。因而,安身立命,不可不“比德如玉”,時刻牢記“玉不去身”、“守身如玉”,牢記“書中自有顏如玉。”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王維寫的關于石頭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