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古詩《相思》教案
作者:王維 (唐代)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 多采 擷,此物最相思。
翻譯
鮮紅渾圓的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開的季節,不知又生出多少?
注釋
⑴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⑵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⑶“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勸君休采擷”。采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2.小班古詩教案《草》
大班古詩主題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者:佚名 發布時間:2014-3-18 11:25:02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朗讀古詩的興趣。
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材料準備 電腦課件;輕音樂。
活動流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古詩內容,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出示電腦課件,討論:“畫面里都有什么?” 2.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初步欣賞古詩。 二、反復聆聽作品,學習古詩 1、反復跟著電腦聽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2、教師指圖朗誦,幼兒輕聲跟念。 三、交流討論、表演、表現 1、集體大聲的朗讀古詩。
2、分小組進行比賽朗讀古詩,比一比那組朗讀的有感情。 3、討論:古詩里都講了什么?小草都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你要學習小草的什么精神? 活動延伸 教師播放音樂,幼兒到前面表演古詩。
3.小班古詩教案《草》
大班古詩主題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佚名 發布時間:2014-3-18 11:25:02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朗讀古詩的興趣。
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材料準備
電腦課件;輕音樂。
活動流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古詩內容,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出示電腦課件,討論:“畫面里都有什么?”
2.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初步欣賞古詩。
二、反復聆聽作品,學習古詩
1、反復跟著電腦聽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2、教師指圖朗誦,幼兒輕聲跟念。
三、交流討論、表演、表現
1、集體大聲的朗讀古詩。
2、分小組進行比賽朗讀古詩,比一比那組朗讀的有感情。
3、討論:古詩里都講了什么?小草都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你要學習小草的什么精神?
活動延伸
教師播放音樂,幼兒到前面表演古詩。
4.幼兒園古詩《雪》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準備】 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教學。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圖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么?"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么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出示多媒體) (1)你看見了什么?這幅畫上是什么季節?冬天會怎么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誰呢?他穿著什么?帶著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古詩)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三、結束部分。
1、總結: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什么? 2、把學會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5.小班唐詩《鳥鳴澗》教案詳細
鳥鳴澗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
春天的夜晚寂靜無聲,桂花慢慢凋落,四處無人,
春夜的寂靜讓山野顯得更加空曠。
或許是月光驚動棲息的鳥兒,
從山澗處時而傳來輕輕的鳴叫聲。
注釋
選自《王右丞集箋注》鳥鳴澗:鳥兒在山中鳴叫。河流名。
澗:兩山之間的小溪。
閑:安靜、悠閑,含有人聲寂靜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稱。有的春天開花,有的秋天開花。花瓣曬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蕩蕩。空虛。這時形容山中寂靜,無聲,
好像空無所有。
月出:月亮出來。
驚:驚動,驚擾。
時:時而,偶爾。
時鳴:偶爾啼叫。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寫作背景
王維寫《鳥鳴澗》的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該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別墅所寫的古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鳥鳴澗》是詩人寓居在今紹興縣東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是一首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表作之一。
賞析
《鳥鳴澗》側重于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夜深人靜,月亮還沒有出來,萬籟無聲。忽然,月光穿云而出,給大自然披上了盈盈輕紗。田野空曠,幽谷靜謐安詳。這是世界都睡著了嗎?詩人在靜思中發現,這春山空而不虛。《鳥鳴澗》中,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 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世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于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里,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這首詩寫春山之靜。“靜”被詩人強烈地感受到了。為什么呢?是由于“山靜”,所以人靜。人靜緣于心靜,所以覺察到桂花的墜落。動靜結合。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極優美的地方。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花落,月升,鳥鳴,這些“動”景,卻反襯出春山的幽靜。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6.幼兒園小班古詩教案《牧童 劉賀》
小班語言活動:古詩《清明》活動目標:1.讓他們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2.激發幼兒對古詩吟誦的興趣,讓他們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活動準備: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活動過程:(一).出示圖片,引導觀察,講述。
1.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么事啊?請幼兒討論。2.現在老師要請幼兒看一副圖片,你在圖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個小孩,一個老人&hellip小班語言活動:古詩《清明》活動目標:1.讓他們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2.激發幼兒對古詩吟誦的興趣,讓他們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活動準備: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活動過程:(一).出示圖片,引導觀察,講述。
1.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么事啊?請幼兒討論。2.現在老師要請幼兒看一副圖片,你在圖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個小孩,一個老人…)他們在干什么呢?(在問路,在說話…)天上怎么了?(二).幼兒觀看VCD教材,引起興趣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春天)對,春天到了,小鳥們都飛回來了,花兒也都開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節,你們說清明節人們都要干什么啊?(幼兒自由回答)2.教師總結:清明節是人們踏春掃墓的日子,古時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詩人啊,就在這天寫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好不好?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3.教師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三)教師朗誦并幫助幼兒理解1.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教師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么?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可以慢慢的跟讀。
4.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給下面的幼兒表演,可以邊念邊對照圖片。教師在一旁進行知道提醒,可以輪流請幾批幼兒。
5.請幼兒再一起朗誦1-2遍。(四)結束部分。
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家朗誦給爸爸媽媽聽。或者在幼兒之間進行交流。
教師參考資料: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小班語言活動: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