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更漏子"的解釋
更漏子
玉爐香(一作煙),紅蠟(一作燭)淚,偏照(一作對)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一作來)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一作心)正(一作最)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李冰若《栩莊漫記》曰:“飛卿此詞,自是集中之冠。”此詞在溫詞中確為很有分量的一個。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評述的那樣:“此首寫離情,濃淡相間,上片濃麗,下片疏淡。”(《唐宋詞簡釋》)上闋是溫詞慣常寫法:華堂錦室與美麗的思婦的組合。前三句寫室內,爐煙裊裊著,蠟燭滴著紅淚,照著秋意滿堂,本來就難成眠的人兒,被這明暗不定的燭光攪得更加愁腸百結。“偏”字,突顯出一種物情與人情的乖離。后三句掉轉筆頭寫女主人公,“薄”,“殘”,是主人公輾轉難眠情狀的具體寫照,下一句的“長”“寒”正是緊扣這兒而來,這三句,以視覺、知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不厭其煩地強化著主人公的難眠,針腳很是細密。
下闋一改上闋的繁言縟句,直下淋漓快筆,情語景語有機融為一體。“人煙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清初《廣群芳譜·木譜六·桐》)梧桐在華夏文學長河中帶著濃厚的衰颯秋意,它緊扣著上闋的“秋思”。“不道離情正苦”,直抒情語,點明上闋后三句之因,并將“秋思”具體指向于別后的苦戀。末三句,從聽覺寫“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聽了一夜的雨聲,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見離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葉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這比起“驚塞雁,起城烏”來,可以說是已經愁腸萬斷了。宋人聶勝瓊“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鷓鴣天·別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遺響。“葉葉”“聲聲”的疊用,把“長”“苦”從聲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疊字的方式將聲音拉長,從而實現雨聲由夜至曉的綿延。[南朝]梁·何遜《臨行與故游夜別》有這樣一句詩:“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正與此詞境狀相似,筆者私意,詞人或許自覺不自覺地化用了這個詩句。
清代譚獻對此詞的下闋評道:“似直下語,正從‘夜長’逗出,亦書家‘無垂不縮’之法。”(《清人選評詞集三種·譚評詞辨(卷一)》)評得不甚明了。俞平伯先生解釋為:“后半首寫得很直,而一夜無眠卻終未說破,依然含蓄;譚意或者如此罷。”(《唐宋詞選釋》)而陳廷焯卻不看好下闋的直語,“不知‘梧桐樹’數語,用筆較快,而意味無上二章之厚。”(《白雨齋詞話》卷一)但他在早些時候的《云韶集》卷一中又有這么一句;“遣詞凄艷,是飛卿本色。結三句開北宋先聲。”“開北宋先聲”確是很有先見的,惜其沒有展開進一步的論述,沒頭沒腦地擱置這么一句就天不管了。清人謝章鋌對此詞亦是很有一番見地;“溫尉詞當看其清真,不當看其繁縟。……‘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語彌淡,情彌苦,非奇麗為佳矣。”(《賭棋山莊詞話》卷八)
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黃升《酹江月·夜涼》:“此情誰會,梧桐葉上疏雨。”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斷出現于歷代文人筆下,具有了一種文化性質。在這個文化陣容里,溫庭筠這首《更漏子》將離情別緒添入其內涵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2.王夫之的詩歌,更漏子·本意求詩歌具體翻譯和解析,急用
斜月橫,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
聲緩緩,滴泠泠,雙眸未易扃。霜葉墜,幽蟲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
原文翻譯:輪月西斜,橫掛中天,星斗稀疏,爍爍閃閃。大地通明,四周悄然,秋夜漫漫,心憂難眠。
獨居斗室,凄清落寞,長夜難明,憂思無限。更漏聲聲,清冷緩慢,滴聲每下,心愈茫然。
遙望星空,心潮澎湃,輾轉反側,未曾合眼。 枯黃秋葉,霜雪摧殘,迎風而下,滿目蕭然。
幽暗角落,秋蟲啾啾,或長或短,持續不斷,聲聲入耳,凄切哀怨。觸景生情,悲秋傷感。
歲月蹉跎,借酒澆愁,酩酊之后,醉而不醒,消除塊壘,樂而忘憂。心有芥蒂,為國隱憂,薄酒一杯,易醉難求。
少年之時,胸懷大志,精忠為國,心懷黎民。 時局動蕩,國勢衰微,乏天無術,痛心悲憤。
憂心如夜,點點加深。漫漫秋夜,難以入眠,借酒消愁也消不掉心中塊壘。
愁些什么呢,天下大事,兒女情長,都在胸中。解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自然靈動,婉曲多姿,曲折跌宕,骨力剛健。
葉恭綽《廣篋中詞》評王夫之詞說:“船山詞言皆有物,與并時批風抹露者迥殊,知此言可以言詞旨。”這闋小令寫長夜秋聲,聽在耳中,擊入心頭,“天下事”三字使“點點深”力重千鈞。
結三句平直中回郁勃氣,反卷上片則清麗纏綿之境頓覺峭然蕭然,清勁見骨。
3.求一首很出名的詞《更漏子》
更漏子 春葉闌,春恨切, 花外子規啼月。
人不見,夢難憑, 紅紗一點燈。 偏怨別,是芳節, 庭下丁香千結。
宵霧散,曉霞輝, 梁間雙燕飛。 -------------------------------------------------------------------------------- 【注釋】 ①闌:殘,盡,晚。
②丁香結:此處謂固結不開,猶人之愁固結不解。 【評解】 子規聲聲,夜月沉沉,已經是夜闌人靜的時候了。
而人既不見,夢又難憑。獨對孤 燈,徹夜無眠。
轉眼“宵霧散,曉霞暉”,梁間雙燕,令人益增愁思。這首春宵懷人的 小詞,情景兼融,婉麗多姿,為“花間”名篇之一。
【集評】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上闋言春夜之懷人。質言之,人既不見,虛索 之夢又無憑,則當前相伴,惟此一點紗燈,照我迷離夢境耳。
下闋言春日之懷人,霞明 霧散,見燕雙而人獨也。 栩莊《栩莊漫記》:如此首之婉而多怨,應為其壓卷之作。
更漏子 趙長卿 燭消紅,窗送白,冷落一衾寒色。 鴉喚起,馬行,月來衣上明。
酒香唇,妝印臂,憶共人人①睡。 魂蝶亂,夢鸞孤,知他睡也無? 趙長卿詞作鑒賞 此詞相當通俗淺白。
上片描寫自己旅店中晨起上路的情景,下片則敘旅途夜宿時回憶和懷念伊人的情思,通篇充滿了一種凄清纏綿的感情。 詩人寫離人早行,最為絕妙的莫過于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兩句,它只把幾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疊合起來,就給人們勾勒了一幅“早行”的圖畫。
歐陽修曾稱贊它寫道路辛苦見于言外(《六一詩話》),手法確實不凡。比較起來,趙長卿的功力自然不及。
不過,趙詞卻也另有自己的妙處,那就是描寫細致真切,善于使用動詞(溫詩中則全是名詞的組合,無一個動詞)。試看“燭消紅,窗送白,冷落一衾寒色”三句,其中就很富動態:紅燭已經燃盡,窗外透進了晨曦的乳白色,折射到床上的被衾,氣氛顯得凄清、冷落,由此一夜間之孤衾冷臥可知。
“冷落一衾寒色”,更如“寒山一帶傷心碧”那樣,直接以詞人的主觀情緒“涂抹”在客觀物象之上。營造冷清氛圍更進一步的反映了作者的心境。
這是上片的第一層:寫“早行”二字中的“早”字,或者也可說是寫“早行”之前的“待發”階段。接下來再寫“早行”之中的“行”字(當然它仍緊緊扣住一個“早”字):“鴉喚起,馬疾行,月來衣上明。”
首句寫“起”,次句寫“行”,第三句回扣“早”字。窗外的烏鴉已經聒噪亂啼,早行人自然不能不起。
鴉自嗚耳,而詞人認作是對他的“喚起”。詩詞中寫鳥聲每多以主觀意會,此亦一例。
“喚起”后,詞人只得披衣上馬,由馬馱著,開始了他一天的跋涉。“馱”同“駝”,通馱。
詞人由馬馱之而行,寫其了無意緒,不得不行之情狀。《西廂記》寫張生長亭分別后的“馬遲人意懶”,可為“馬行”句注腳。
自己的心緒怎樣呢?詞中沒有明說,但“月來衣上明”一句婉轉表出。 前人詞中,溫庭筠曾以“燈在月朧明”來襯寫“綠楊陌上多離別”的痛楚(《菩薩蠻》),牛希濟也以“殘月臉邊明”來襯寫他“別淚臨清曉”的愁苦(《生查子》)。
趙長卿此詞也使用了和他們同樣的寫法,它把離人上馬獨行的形象置于月光猶照人衣的背景中來描繪,既見出時光之早,又見出心情之孤獨難堪,其中已隱然有事在。此為上片。
上片著重敘事,但作者心情已顯露無遺。 旅情詞中所謂“事”,通常是男女情事,或為夫妻或為情侶之別后相思。
但是上片寫到結束,我們似乎還只見到了心情苦悶的男主角,而另一位女性人物卻尚未出現。因此下片就通過詞人的回憶來勾畫出她的形象。
“酒香唇妝印臂,憶共人人睡”,這是本片的第一層:追憶離別前的兩件事。第一是臨寢前的對坐飲酒,她的櫻唇上散放出酒的香味;第二是枕榻上嚙臂誓盟,她的妝痕到現在似乎還殘留在自己的臂膀上(此句變化用元稹《鶯鶯傳》的某些意境)。
這兩件事,一以見出她的艷美,二以見出她的多情。所以當詞人在旅途中自然會把她的音容笑貌、歡會情事長記心頭。
第二層三句,則銜接上文的“睡”字而來;分別前共睡時如此溫存,而孤身在外,無人相伴“魂蝶亂,夢鸞孤,知他睡也無”,字三句實為倒裝,意為:自別后不知她睡得安穩否?即使她沒有失眠,那么夜間做夢也肯定不會做得美滿。“魂蝶亂”與“夢鸞孤”實是互文,合而言之的意思是:夢魂猶如蝶飛那樣紛亂無緒,又如失伴的鸞鳥(鳳凰)那樣孤單凄涼。
詞人在此飽含深情的筆觸,既表現了他那番“憐香惜玉”的情懷,又何嘗不可以看作是他此刻“自憐孤獨”的嘆息,同時又補寫出自己這一夜豈不也是這樣。 在宋代描寫男女戀情和別緒的大量詞篇中,趙長卿的這首《更漏子》算不上是名作。
詞中某些場面,甚至還稍涉艷褻。不過,由于它的筆法比較通俗直露,語言接近口語,加上作者感情的真摯深厚,所以讀后仍能讓人感到一種傷感纏綿的氣氛,不失為一篇可讀之作抒寫別情離愁的。
趙長卿的詞集名為《惜香樂府》,此亦足以覘其香艷詞風之一斑。 溫庭筠 柳絲長,春雨細, 花外漏聲迢遞。
驚塞雁,起城烏, 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 惆悵謝家池閣。
紅燭背,繡簾垂, 夢長君不知。 【簡析】 春夜思遠,無邊惆悵,全由花外漏聲引出,切入。
4.更漏子晏幾道詩歌閱讀
《更漏子·柳絲長》是北宋詞人晏幾道的作品。
全詞以閑雅的筆調和深婉的情致,抒寫了春日閨思的情懷,創造出一種純美的詞境。【原文】更漏子柳絲長,桃葉小。
深院斷無人到。紅日淡,綠煙晴。
流鶯三兩聲。雪香濃,檀暈少。
枕上臥枝花好。春思重,曉妝遲。
尋思殘夢時。【賞析】 全詞以閑雅的筆調和深婉的情致,抒寫了春日閨思的情懷,創造出一種純美的詞境。
上片以輕倩妍秀的筆觸,描寫室外美好的春景。起首三句描繪柳絲長長、桃葉細嫩、深院空寂的景色,烘托春日寂靜的氣氛。
“無人到”上加一“斷”字,便有怨意,為結處寫情作了鋪墊。歇拍三句寫院中的景物:淡淡的紅日照進院子里,濃綠的樹叢籠罩著漠漠輕煙,傳來了流鶯三兩聲鳴囀。
一“淡”字,寫出春天初陽的特色。空中水氣彌漫,故太陽淡而無光。
綠煙,指草木間的煙靄。末句以鶯聲反襯深院的寂靜。
過片三句,轉寫室內的情景:閨中人雪白的肌膚透出了濃香,臉上淺紅色的嬌暈也消褪了,那繡枕頭上、低壓著枝梢的花兒十分美好。雪,喻女子瑩白的肌膚;檀暈,淺紅色的妝暈。
上兩句暗示閨人一夜獨眠,輾轉不寐,故妝殘暈少。“枕上”句,隱喻閨人之美,故見枕上花枝而益增棖觸。
三句語淺情深,含蓄蘊藉,深婉曲折,頗為耐人尋味。結拍三句,春思,猶言春情、春愁,指閨人春日的情思。
“曉妝”句,意與溫庭筠《菩薩蠻》“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相近,而情韻似更勝,真能寫得出“尋思”的神理。春日里,閨中人閑愁深重,起床后也遲遲不愿去梳妝獨自尋思清曉的殘夢。
這三句含而不露,無限幽怨盡不言之中。詞中人夢境的內容,作者沒有道破,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間和無窮的回味。
【作者介紹】 晏幾道(約1030—約1106)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第七子。
曾任太常寺太祝。熙寧七年以鄭俠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事,受株連下獄。
元豐五年為潁昌府許田鎮監官,“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師賜第”(《碧雞漫志》卷二)。晚年家境貧寒。
文學與其父晏殊齊名,世稱“二晏”。詞風哀感纏綿、清壯婉麗。
有《小山詞》一卷。
5.溫庭筠的《更漏子》誰知道
溫庭筠《更漏子》賞析
更漏子
玉爐香(一作煙),紅蠟(一作燭)淚,偏照(一作對)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一作來)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一作心)正(一作最)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玉爐中點燃的縹緲之香,紅燭已經熔成點點的眼淚,這么一絲光亮偏偏照在畫堂中掠起她不盡的愁思。眉翠間的色彩已稀疏淡薄,鬢邊的頭發也逐漸衰殘,別后之夜是如此漫長,雖有錦被繡枕,但卻孤寂冷寒。
庭前的梧桐樹,三更半夜的風雨,不顧離愁別緒正在掠人受苦。掉落的每一葉梧桐葉,摔下的每一滴的雨聲,一直朝著寂寞的臺階敲打到天明。
6.唐詩三百首朗誦mp3 唐詩三百首朗讀mp3
唐詩三百首朗誦mp3 唐詩三百首朗讀mp3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代的詩。
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涌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
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詩意象圖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
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的詩人,像滿天的星斗一般。
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
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
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
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
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編輯本段唐詩分期 游子吟初唐時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 盛唐時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無論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古風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另有王維、孟浩然代表的田園派和高適、岑參代表的邊塞詩派。 中唐時期 在中唐時期,詩人各有成就。
但成績最卓著的要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并親自參加領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劉禹錫,李賀之詩也頗有成就。 晚唐時期 晚唐詩人較著名的有: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韋莊等。
唐詩三百首朗誦mp3 唐詩三百首朗讀mp3 。
7.誦讀名家詩詞
(霜天曉角)一樓煙雨 作者馮志亮
一樓煙雨,
愁引憑欄倚。
傾斷桂枝凝望,
葉青澀、花蕭細。
春茶香已逸,
琴簫無處覓。
多少深庭幽怨,
盡付淚、隨風去!
(點絳唇)嘆紅顏虛度 作者:馮志亮
莫道孤獨,
秋山雨落花歸土。
月傾蕭處,
更寂幽枝苦。
不見煙傾,
卻有風襲樹。
茫然路,
寂寥無助,
回首紅顏度。
(更漏子)伊人晚梅 馮志亮
落花歸,
秋雨墜,
霧掩離別心碎。
蟬抑語,
雁南飛,
青山不復巍。
箋染土,
燭傾淚,
月照伊人憔悴。
寒霜降,
北風吹,
雪塵襲晚梅。
(虞美人)又到清秋 作者:馮志亮
凌花剪暮藤枝老,
春去秋來擾。
昔顏如雨已清蕭,
又嘆風吹孤葉落林梢。
西園依舊塵傾盞,
濁霧琴簫染。
亦曾凝望月幽彎,
可曉伊人垂淚盼君還?
虞美人是唐教坊曲。《碧雞漫志》卷四:“《脞說》稱起于項籍‘虞兮’之歌。予謂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當時,非也。”又稱:“舊曲三,其一屬‘中呂調’,其一屬‘中呂宮’,近世又轉入‘黃鐘宮’。”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五十六字者為定格,五十八字者為變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韻)。
被寒霜催落的片片花瓣把夕陽的余光剪斷,樹枝和青藤都已干枯,又是一個秋天到了。我昔日的容顏就像秋雨一樣越發蕭條憔悴,又開始和從前一樣嘆息這陣陣涼風把樹上僅有的幾片孤獨的葉子也給吹落了。
庭院還是當時你在的樣子絲毫沒有改變,只是塵埃已經落滿了酒杯,當年的琴和簫都已顯得陳舊。此時此刻你也和我一樣在深夜凝視著凄涼不圓的月亮么?你可知道我每到此時都在這里落下思念的淚水期盼你的歸來么?
8.更漏子是什么
更漏子,此調有兩體,四十六字者始于溫庭筠,唐宋詞最多。《尊前集》注:大石調。又屬商調。一百四字者,止杜安世詞,無別首可錄。 比較著名的有《更漏子·玉爐香》、《更漏子·柳絲長》等。
《更漏子》,詞牌名。又名《付金釵》《獨倚樓》《翻翠袖》《無漏子》。見《花間集》錄唐溫庭筠詞。《尊前集》注“大石調”,《黃鐘商》 又注“商調”(夷則商)。《金奩集》入“林鐘商調”。《詞律》卷四,《詞譜》卷六列此詞。 詞體主要有三:一體即溫庭筠“玉爐香”詞,雙調四十六字,前片六句兩仄韻,兩平韻;后片六句三仄韻,兩平韻。仄韻平韻依次遞轉,不同部錯韻。一體即韋莊“鐘鼓寒”,詞,字數,句度均與溫詞略同,唯換頭句不用韻。一體列宋杜安世“遙遠途程”詞,雙調,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句,五平韻。其詞獨列一體,與四十六字體迥異。三體中,以四十六字體為正體。該體的作法是:起為三字對句,而平仄互異。第三句為六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四、五句換平韻,亦為三字對句。第六句五字,第一字宜仄。第三字宜平。后半起句即用韻,第二句不用對偶。第三句以下,均與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