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著名詞人姜夔的簡介
【作者小傳】: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父知漢陽縣,夔幼隨宦,往來沔、鄂幾二十年。淳熙間,客湖南,蕭德操愛其詞,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號白石道人。會上書乞正太常雅樂,得免解,訖不第,以布衣終。他的詞屬婉約派,風格清峻,音調諧婉,多寫愛情,或自傷身世。有《白石詞》、《白石道人詩》傳世。
宋·張炎《詞源》卷下:“姜白石詞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
宋·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六:“白石道人,中興詩家名流,詞極精妙,不減清真樂府,其間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
清·汪森《詞綜》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轉相矜尚,曲調愈多,流派因之亦別。短長互見,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陽姜夔出,句琢字練,歸于醇雅。于是史達祖、高觀國羽翼之;張輯、吳文英師之于前;趙以夫、蔣捷、周密、陳允衡,王沂孫、張炎、張翥效之于后,譬之于樂,舞箾至于九變,而詞之能事畢矣。”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白石脫胎稼軒,變雄健為清剛,變馳驟為疏宕。蓋二公皆極熱中,故氣味吻合。辛寬姜窄,寬故容藏,窄故斗硬。”
清·劉熙載《藝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詞,稼軒豪杰之詞。才子、豪杰,各從其類愛之,強論得失,皆偏辭也。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在花則梅也。”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姜堯章詞,清虛騷雅,每于伊郁中饒蘊藉,清真之勁敵,南宋一大家也。夢窗、玉田諸人,未易接武。”
2.求姜夔 揚州慢的鑒賞文章,詳細一些的
姜夔 kuí 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
一生飄 泊江湖,依人作客,卻絕不曳裾侯門,逢迎取合。他與辛棄疾、楊萬里、范成 大等為文字交,詩詞皆卓然成家。
詞風清麗典雅,以冷香幽韻和瘦骨逸神獨擅 勝場,為清代浙派詞人所尊奉。他深諳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綴音譜, 是流傳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詞樂資料。
有《白石道人歌曲》。 這首詞的特點,寫景抒情,多在虛處,沉郁蘊藉,韻味無窮。
1、綜觀全詞,寫揚州的過去的盛況,都是虛筆。 ——“淮左名都”,不過耳聞;“竹西佳處”,也非目見;“春風十里”,既不指當時,也不是具體景物,但一組合,顯出揚州昔日的繁華。
為下文對比鋪墊。 2、寫揚州的今日,雖是實寫,但只用大筆勾勒。
——善于選擇最能表現戰后百事蕭條的典型事物來淡筆點染,留下開闊空間讓讀者去想象:說“廢池喬木”,說“薺麥青青”,說“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輕輕一點,一幅城市破敗,弦管不聞,人煙稀少的圖景便宛然在目。 3、這首詞里也沒有一個字正面抒情。
——“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驚嘆揚州的是“杜郎(面對破敗荒涼的揚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揚州夢”,寫不出“豆蔻詞”了)”,凄冷無聲是“月”(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開無主的是“紅藥”——用一問,以花的無知稱人的有情。 姜夔的詞抒情寫景,都不執著于具體細致的刻劃描繪,總是寫得空靈、疏淡,有時比起慷慨發怒,一泄無余,更能激起讀者去進行再創造,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把“予過維揚”的過程寫得很有層次,駐、看、聞、想,步步寫來,有條不紊。描寫中很注意聲色(如清角,薺麥等),動靜(如波心,空城等),很見作者功力。
思想內容: 敘寫金兵入侵對揚州城的嚴重破壞,抒發悲涼痛惜的思緒。但詩人懷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觸平民的疾苦。
這首詞抒發了詩人《黍離》之悲,作者即事寫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抒發了內心的郁憤,表達出一片愛國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盡管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情調卻過于低沉。
與辛棄疾、陸游等詩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風格不同而已。 寫作特點 1.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在這闋詞中是比較突出的。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蕪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月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
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樂景,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
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蕩然無存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
“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務。
2.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寫景物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它的寫景,不俗不濫,緊緊圍繞著一個統一的主題,即為抒發“黍離之悲”服務。
詞人到達揚州之時,是在金主完顏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駐”的揚州,位于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后,如今是滿目瘡痍了。
戰爭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
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后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
(《白雨齋詞話》卷二)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對這戰爭的痛恨與詛咒,當然要超過“廢池喬木”千百倍。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
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聯系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散布在這座空城里。
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同時化景物為情思,將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來突出。
3.宋代著名詞人姜夔的簡介
【作者小傳】: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
父知漢陽縣,夔幼隨宦,往來沔、鄂幾二十年。淳熙間,客湖南,蕭德操愛其詞,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號白石道人。
會上書乞正太常雅樂,得免解,訖不第,以布衣終。他的詞屬婉約派,風格清峻,音調諧婉,多寫愛情,或自傷身世。
有《白石詞》、《白石道人詩》傳世。宋·張炎《詞源》卷下:“姜白石詞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
宋·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六:“白石道人,中興詩家名流,詞極精妙,不減清真樂府,其間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清·汪森《詞綜》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轉相矜尚,曲調愈多,流派因之亦別。
短長互見,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陽姜夔出,句琢字練,歸于醇雅。
于是史達祖、高觀國羽翼之;張輯、吳文英師之于前;趙以夫、蔣捷、周密、陳允衡,王沂孫、張炎、張翥效之于后,譬之于樂,舞箾至于九變,而詞之能事畢矣。”清·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白石脫胎稼軒,變雄健為清剛,變馳驟為疏宕。
蓋二公皆極熱中,故氣味吻合。辛寬姜窄,寬故容藏,窄故斗硬。”
清·劉熙載《藝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詞,稼軒豪杰之詞。才子、豪杰,各從其類愛之,強論得失,皆偏辭也。
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在花則梅也。”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姜堯章詞,清虛騷雅,每于伊郁中饒蘊藉,清真之勁敵,南宋一大家也。夢窗、玉田諸人,未易接武。”
4.南宋詞人姜夔 姜夔是什么派的詞人
姜夔,在南宋詞派中也算是獨樹一幟,有所成就。他是今天的江西人,一生卻在安徽、江蘇、浙江一帶都有所活動。年少時期跟隨父親到達漢陽,父親死后,他移居至湖州,而作品大多是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游歷的時候寫的,一生瀟灑自在,卻不得朝堂一展抱負,最終死在杭州。
作為南宋著名詞人,姜夔他善于運用自己擅長的音律作詞,他的詞既可以自由散漫,也可以格律嚴密,主要在于他的詞的意境十分動人,他的作品都被冠以空靈含蓄的特點。而且鑒于他本人十分通曉音律,他寫的詞都可以自己作曲給人家傳唱,并且由于性格的多重特點,姜夔的詞也具備多彩的元素。其中既有感傷懷古的詞句,也有單純的游記,還有對于不得功名的不甘,也不缺感情世界的情誼。甚至有的人評價姜夔稱他是繼蘇軾后再一難尋的才藝廣泛的大家。
姜夔在詞作上面,最為世人傳唱的自然要數《揚州慢》、《白詩道人歌曲》、另有《白石道人詩集》,還有和今天的一首歌曲同名的《暗香》~
5.求姜夔的《揚州慢》
、簡介:揚州慢,詞牌名,是南宋詞人、音樂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調創作的詞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
另外還有趙以夫、鄭覺齋等詞人用過此調。 2、詞牌簡介:揚州慢,宋姜夔自度曲,見《白石道人歌曲》。
其詞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
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入中呂宮(夾鐘宮)。《詞律》卷一五、《詞譜》卷二六皆列姜夔所作《揚州慢·淮左名都》。
雙調,九十八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前片第四、五句及后片第三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詞譜》列別體二種。 3、揚州慢詞譜(宋姜夔) (雙調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韻,后段九句四平韻) (前片)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韻)。
仄平平中仄,中中仄平平(韻)。仄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平平(韻)。 (后片)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仄仄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韻)。
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韻)。 注:中:可平可仄 。
4、姜夔簡介: (1155~1221)南宋詞人、音樂家。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
在他所處的時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對峙,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復雜。戰爭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雖然為此也發出或流露過激昂的呼聲,而凄涼的心情卻表現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學和音樂創作里。
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
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
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庫全書提要:夔詩格高秀,為楊萬里等所推,詞亦精深華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節文采,并冠一時。
另:姜夔交游多為名人,四詩翁其三多賞其詩詞。應當是江湖詩風的奠基人之一,《江湖集》收其詩。
所作《詩說》多精至之論,嚴羽以前,無以為過。其詞清空,《宋詞通論》許為“南宋唯一的開山大師”。
有《白石詞》、《白石詩集》、《續書譜》(書法)、等 姜夔(約1155~約1221) 揚州慢 中國宋代音樂家和詞人。字堯章。
別號拈花惹草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
童年失去父母,在漢陽的姐姐家,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愛好音樂文學和書法。
成年后屢試不第,奔走四方,過著幕僚清客的生活。他有憂國憂民之心,對當時的政治表示不滿,支持辛棄疾抗擊金朝統治者的事業。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白石路過曾擅金兵兩次破壞的揚州,所見斷井頹垣,使他感融萬端,寫出著名的《揚州慢》曲譜和歌詞。合肥也被金兵蹂躪過,白石在那里寫出《凄涼犯》,反映了“邊城一片離索”的荒涼景象。
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也是真實的史料。白石一生處在矛盾的心情中不能自拔。
他對自己的幕僚生活感到厭倦,卻又處處依附統治集團,留戀那種狹隘空虛的生活,因此,憂郁凄涼便成了他的音樂和文學創作的特色。 揚州慢·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 南宋寧宗元三年(1197),白石向朝廷進《大樂議》,論列古今樂制,提出整理宮廷音樂的意見,沒有被采納。
他的著作《白石道人歌曲》中,保存下來的樂譜,有琴曲1首,《越九歌》10首,詞調17首,共28首。琴曲《古怨》是減字譜,可彈奏;《越九歌》是律呂字譜,已經標明不同的音高;詞調是工尺旁譜,流傳中多有訛誤之處,研究者對此有不同見解。
詞調17曲中,除《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傳統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以外,其他詞調都是白石自度曲。在自度曲中也可能有吸收民間音樂而加工改編的。
這17首歌曲是歷史上重要樂種“詞樂”的可靠實例,反映了當時作曲技巧的一個側面。1949年后,近人楊蔭瀏在調查研究五臺山《八大套》和西安鼓樂的基礎上,重新整理白石旁譜,將它全部翻譯出來,編成《宋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一書。
對此,其他學者也有不同的譯法。 典范詞作 揚州慢·淮左名都 【南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
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2] 揚州慢·十里春風 【南宋】趙以夫 瓊花唯揚州后土殿前一本。比聚八仙大率相類,而不同者有三:瓊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黃,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
瓊花葉柔而瑩澤,聚八仙葉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瓊花蕊與花平,不結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結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
友人折贈數枝,云移根自鄱陽之洪氏。賦而感之。
其調曰《揚州慢》。 十里春風,。
6.南宋詞人姜夔的名句有哪些 姜夔是什么派詞人
姜夔屬于婉約派,但詞界也認為其詞風已經脫離了婉約,可以自成“清雅派”、“格律派” 姜夔今存詞八十多首,多為記游、詠物和抒寫個人身世、離別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對于時事的感慨。
其詞情意真摯,格律嚴密,語言華美,風格清幽冷雋,有以瘦硬清剛之筆調矯婉約詞媚無力之意。 代表作《揚州慢·淮左名都》、《暗香·舊時月色》、《疏影·苔枝綴玉》 名句: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人間別久不成悲,兩處沉吟各自知。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
南宋文學家、音樂家。 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
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序、交游、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鶴般的個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馬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7.求姜夔 揚州慢的鑒賞文章,詳細一些的
姜夔 kuí 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
一生飄 泊江湖,依人作客,卻絕不曳裾侯門,逢迎取合。他與辛棄疾、楊萬里、范成 大等為文字交,詩詞皆卓然成家。
詞風清麗典雅,以冷香幽韻和瘦骨逸神獨擅 勝場,為清代浙派詞人所尊奉。他深諳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綴音譜, 是流傳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詞樂資料。
有《白石道人歌曲》。 這首詞的特點,寫景抒情,多在虛處,沉郁蘊藉,韻味無窮。
1、綜觀全詞,寫揚州的過去的盛況,都是虛筆。 ——“淮左名都”,不過耳聞;“竹西佳處”,也非目見;“春風十里”,既不指當時,也不是具體景物,但一組合,顯出揚州昔日的繁華。
為下文對比鋪墊。 2、寫揚州的今日,雖是實寫,但只用大筆勾勒。
——善于選擇最能表現戰后百事蕭條的典型事物來淡筆點染,留下開闊空間讓讀者去想象:說“廢池喬木”,說“薺麥青青”,說“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輕輕一點,一幅城市破敗,弦管不聞,人煙稀少的圖景便宛然在目。 3、這首詞里也沒有一個字正面抒情。
——“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驚嘆揚州的是“杜郎(面對破敗荒涼的揚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揚州夢”,寫不出“豆蔻詞”了)”,凄冷無聲是“月”(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開無主的是“紅藥”——用一問,以花的無知稱人的有情。 姜夔的詞抒情寫景,都不執著于具體細致的刻劃描繪,總是寫得空靈、疏淡,有時比起慷慨發怒,一泄無余,更能激起讀者去進行再創造,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把“予過維揚”的過程寫得很有層次,駐、看、聞、想,步步寫來,有條不紊。描寫中很注意聲色(如清角,薺麥等),動靜(如波心,空城等),很見作者功力。
思想內容: 敘寫金兵入侵對揚州城的嚴重破壞,抒發悲涼痛惜的思緒。但詩人懷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觸平民的疾苦。
這首詞抒發了詩人《黍離》之悲,作者即事寫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抒發了內心的郁憤,表達出一片愛國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盡管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情調卻過于低沉。
與辛棄疾、陸游等詩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風格不同而已。 寫作特點 1.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在這闋詞中是比較突出的。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蕪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月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
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樂景,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
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蕩然無存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
“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務。
2.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寫景物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它的寫景,不俗不濫,緊緊圍繞著一個統一的主題,即為抒發“黍離之悲”服務。
詞人到達揚州之時,是在金主完顏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駐”的揚州,位于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后,如今是滿目瘡痍了。
戰爭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
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后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
(《白雨齋詞話》卷二)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對這戰爭的痛恨與詛咒,當然要超過“廢池喬木”千百倍。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
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聯系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散布在這座空城里。
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同時化景物為情思,將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來突出。
8.姜夔在南宋詞家中的地位如何,主要詞學貢獻
姜夔,南宋詞人,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
生活在南宋后期,政府已經喪失了收復北方的信心,偏安于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這種缺乏奮發豪情,無法改變現實的沮喪氛圍中,文人們遣興娛情的工具便是那些風格婉約的詞句。 其實,姜夔的身份有多種:書法家、音樂家、詩人、詞人,唯獨沒有的是一官半職,直到他死了,還是一介布衣,也算是歷史上眾成名文人中遭遇最慘的了。
另一個婉約派大師柳永雖然自稱“白衣卿相”,但好歹有皇帝一句話讓他“奉詣填詞”,死時雖然沒有親戚來收殮,但還有妓女料理后事,為其灑幾泣清淚,死得也算香艷。然而,姜夔連這種待遇也沒有,困頓潦倒到朋輩凋零,死后竟不能殯殮,最后靠僅有的幾個友人張羅才把他葬于錢塘門外。
難怪他的詞中有一股清冷而不華靡的氣息,或者說幸虧困苦的生活沒有磨滅他的才華,只是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清空、孤硬的感覺。 姜夔一生孤苦,混到30多歲,才由于千巖老人蕭德藻的欣賞,將自己的妻侄女嫁與姜夔,使他告別了光棍生涯。
不過夫妻間仿佛非常淡漠,姜之詞中未有留下關于妻子的一言半語。倒是有兩個女子,在姜夔的詞中長存,一直流傳至今。
因為姜夔窮,所以無法像柳永一樣混在青樓,雖說才華滿溢,但沒了銀兩,滿肚子的墨水也只能化為苦水,那僅有兩段的艷遇也就彌足珍貴。其實說兩個女人好像不太確切,應該是三個女子,兩段感情。
第一段是年輕的姜夔第一次來合肥時發生的,他住在城南赤闌橋邊,便愛上了橋邊那位彈琵琶的歌女。而且,琵琶女還有一個彈古箏的妹妹。
姐妹倆陪姜夔游巢湖、登姥山,泛舟水上,彈唱姜詞,郎情妾意,令姜夔心曠神怡,即便小別,亦常在夢中與這對姐妹相會。想想這幅圖景吧,一葉扁舟,一雙美女,琵琶古箏相附相和,自己作的詞曲從那清麗婉轉的嗓子中唱出,此事是何等愜意和浪漫。
然而金兀術破合肥之后,這對姐妹花便不知所蹤,對著肥城廢墟,姜夔只能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或許,歌女只配有如此淺薄的情緣,而窮小子也只配有“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的思戀而已。 第二段艷遇發生在姜夔與范成大交好時,成大有一歌妓叫小紅,因為姜夔作了《暗香》、《疏影》兩曲,由歌女演繹出來清婉美妙,范成大十分欣賞,便將小紅贈予姜夔。
兩人坐船回家,路過垂虹橋時,姜夔吹起簫,小紅便輕輕唱和著,在簫聲與歌聲中,小船載著他們駛過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姜夔也為此作下了“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凌渡,回首煙波十四橋。”
而今夜,煙波橋下沒有歌聲蕭聲,連櫓聲也沒有。也不知當初那一只小船,是否載得動姜夔與小紅的一腔深情?他清貧的生活,是否能延續這浪漫的情愫?而小紅的身影,隨著時間的流逝,便在他的詩詞中漸漸消失了 琵琶女也好,歌妓也好,都不會在姜夔的生活中長久,他窮困的生活,平民的身分,注定了艱辛的一生。
上天創造了周邦彥,創造了柳永,所以一定要創造一個姜夔,讓他一生過著漂零江湖、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布衣終身,卻為人素潔清高,讓他的這種身世個性和詩韻修養滲入到作品中,散發出清冷、落寞的氣韻,自然高妙的品格。讓我們知道,還有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婉約派詞人,曾經生活過,熱愛過,也落魄過…… 姜夔詞的貢獻 姜夔對傳統婉約詞的表現藝術進行了改造,建立起了新的審美規范。
他的戀情詞,往往過濾省略掉纏綿溫馨的愛戀細節,只表現離別后的苦戀相思,并用一種獨特的冷色調來處理熾烈的柔情,從而使戀情雅化,賦予柔思艷情以高雅和超塵脫俗的韻味。姜夔接受蘇軾、辛棄疾的影響,也移詩法入詞,目的不是要擴大詞的表現功能,而是使詞的語言風格雅化和剛化。
秉承周邦彥字練句琢的創作態度,借鑒江西詩派清勁瘦硬的語言特色來改造傳統艷情詞、婉約詞華麗柔軟的語言基調,創造出一種清剛雅醇的審美風格。姜夔詞的特點1、詠物詞往往別有寄托。
他常常將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對國事的感慨與詠物融為一體,寫得空靈蘊藉,寄托遙深。2、陰冷的意象群和幽冷悲涼的詞境。
姜夔詞往往以冷香、冷云、冷月、冷楓、暗柳、暗香等衰落、枯敗、陰冷的意象群來創設幽冷悲涼的詞境,表現詞人浪跡江湖時的凄涼悲苦、孤獨寂寞的人生感受。3、別出心裁的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
姜夔善于用聯覺思維和藝術的通感將不同的生理感受連綴在一起,表現某種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用側向思維,寫情狀物,虛處傳神。意境清空,“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張炎《詞源》)。
4、長于自度曲。與柳永、周邦彥因聲制詞不同的是,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詞后譜曲。
姜夔詞還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詞作往往配有精心結撰的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