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小燈鸛雀樓古詩聯唱教案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并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
2、學習整首吟誦,感知古詩的韻律美。 一、準備: 畫有古詩內容的圖畫、《登鸛雀樓》課件、自制古詩掛圖四、活動過程: (一)通過圖畫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出示第一幅圖(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站在高高的鸛雀樓上,你抬頭看那天邊,一輪落日,伴這群山漸漸落下去。 (3)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二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那看那黃河奔騰、咆哮著向那大海一瀉千里。
(3)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三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景色真美啊,你還想看到那更遠的美景嗎? (3)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3、出示第四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你再登上一層吧,那樣會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的。 ( 3 )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二、觀看課件,學習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1、今天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我們一起來念一念。
(3遍,和古詩解釋)2、教師出示古詩掛圖,引導幼兒指字認讀。(變換節奏念)三、用肢體動作來吟誦古詩,并感知韻律美。
1、請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2、請幼兒來表演。
3、幼兒自由結伴進行游戲。 那現在請小朋友們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們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2.唐詩聯唱 歌詞
唐詩聯唱
歌手:段麗陽
發行時間:2013-12-14
所屬專輯:《彭野新兒歌精選》
詞:李白 李紳 孟浩然 王維
曲:彭野
歌詞:
《靜夜思》 詞: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憫農》 詞: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春曉》 詞: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相思》 詞: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3.唐詩聯唱 歌詞
唐詩聯唱歌手:段麗陽發行時間:2013-12-14所屬專輯:《彭野新兒歌精選》詞:李白 李紳 孟浩然 王維曲:彭野歌詞:《靜夜思》 詞: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憫農》 詞:李紳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春曉》 詞: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相思》 詞: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4.春曉憫農唐詩聯唱伴奏
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
畏途□□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
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
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
□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
嗟爾遠道之人
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
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
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
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側身西望常咨嗟
5.幼兒園大班語言古詩教案
古詩《春曉》 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能有感情的朗誦。
2、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春天景色的感受和對詩歌的理解。 活動準備: 配合古詩意境的音樂、圖片 活動過程: 一、觀看圖片,自由表達自己欣賞的感受。
指導語:看到這幅畫你有什么感覺?用完整、連貫的話說一說。 教師結合幼兒的回答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經驗,豐富相關詞語。
二、欣賞、理解古詩,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1)邊欣賞圖片,邊傾聽老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2)討論:聽了這首古詩你有什么感覺? 指導語:這首古詩中說了些什么?哪些地方你聽得懂了,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三、再次欣賞古詩,理解古詩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教師采用互助的形式讓幼兒理解字、詞及古詩的含義。
A、生生互動 幼兒之間互相解決,由理解的幼兒講解給未明白的幼兒聽。 B、師生互動 幼兒之間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教師解釋給幼兒理解。
四、嘗試隨著音樂欣賞圖片,朗誦古詩。 教師首先讓幼兒要感受到音樂和古詩之間的相似處,從而從內心體會春天的美景。
A、欣賞音樂 B、隨音樂朗誦古詩 五、欣賞歌曲《春曉》,激發學習興趣。
6.古詩聽彈琴教案怎么寫
詩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為“聽彈琴”.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琴是我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凄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后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畢竟成了“古調”,已經沒有幾個人能懷著高雅情致來欣賞,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贊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飗飗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借此寄托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