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繁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宋詞繁榮的原因。 宋詞發展的幾個階段: 宋初是令詞繼續發展和長調勃興的時期,晏、歐等詞家主要承繼南唐詞風,柳宗則大力創作長調,擴大了詞的容量。 北宋后期為詞的雅化時期。柳永將詞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滿。蘇軾進行了題材內容上的開拓,“以詩為詞”;周邦彥則主要在藝術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詞壇的兩個流派。 南宋詞風轉變,愛國志士感于亡國之痛,以詞抒發愛國思想與身世之感,趨于蘇軾一路。至辛棄疾,遂極大開拓了詞的境界,影響巨大,形成辛派詞人群體,豪放派得以確立。 姜夔重音律,格調騷雅,宋金形勢漸趨穩定之后,南宋后期詞人大多以姜夔為宗,刻意追求音律諧和、韻味悠長和形式精美,導致宋詞韻高和寡,無以為繼。 唐代皇帝的愛好與唐詩的興盛 一般都認為盛唐是東方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它以氣吞日月的磅礴聲勢、海納百川的博**懷、刻意求新的獨創精神,締造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又一個光彩奪目的高峰,而唐詩無疑是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詩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精華,蜚聲四海,映照古今,其內容之廣泛,體裁之多樣,藝術之精湛,都是歷代無法與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詩的起源,應該說是魏晉以來文風不斷轉變發展的結果,但唐詩的繁榮又確實得益于唐代統治者的“導向”作用。唐朝的皇帝,特別是前期的皇帝幾乎都擅長詩賦,多有作品傳世。作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備雄才大略,同時也是一位寫詩高手。雖然他的詩宮廷味較濃,但他的示范作用影響了他周圍的文人學士,并進而影響了一個時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則天與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詩人,他們倡導宴飲賦詩,群臣應制,有時一次多至百篇,那些不擅長作應制詩的大臣,便很難參與朝會。到盛唐時期即玄宗、肅宗時期,也是唐詩最繁榮的時期,詩壇人才輩出,群星璀璨,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高適、王昌齡的邊塞詩,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更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終將唐詩推向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高峰。 唐詩的繁榮,除皇帝愛好的原因外,也得益于詩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導向作用。唐以進士科取士,應試者必須長于作詩,而這也就成為士人們獲取功名的正路,唐詩也因以詩賦取士而繁盛起來。高宗時,進士科加試“雜文”(詩賦),是以詩文茂美者入選之始。及至盛唐,詩賦取士更見推重,玄宗朝的進士及第或位極卿相者如張說、張嘉貞、張九齡等,都是精于詩賦的。唐朝的文官幾乎無一不是詩人,詩作數量之多實在驚人。清康熙時曹寅輯的《全唐詩》,所收詩達48900多首、作者達2300多人。應該說,這一數字雖然驚人,但仍然不是全部。 朝廷看重詩人,世人仰慕詩人,詩人在盛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在這種社會導向下,許多文人學子都把追求詩“境”作為自己的理想,誦習詩賦也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門磚。李白剛到長安時,因沒有什么名氣,便帶著自己的詩作去晉謁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賀知章。賀看了他的《蜀道難》,揚眉贊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他把李白推薦給玄宗,李白得以“供奉翰林”,從此名揚天下。那些慕名者也接踵而至,以得李白品題為進士中舉之捷徑。有個叫魏萬的人,從河南跟蹤李白,奔波三千里,終于得到李白的《還山詩》一首,魏萬靠此詩居然金榜題名。我們從這里不難看出,社會的導向作用對唐詩的發展與繁榮有著何等的影響。 宋代的文人政治與宋詞的極致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里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會風尚為宋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并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2.唐代詩歌興盛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一、經濟繁榮為詩歌興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條件.經濟繁榮,交通便利,社會安定為唐詩的興盛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這正是李白、杜甫等詩人能夠恣情漫游祖國名山大川,王昌齡、王之煥等得以等閑進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質條件。 二、全國空前統一為唐詩繁榮提供了現實基礎。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自漢代始,多民族的統一體已經形成。后來,由于統治階級的腐朽,再現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紛擾混亂,唐使多民族的統一體得到了恢復與發展。
為加封邊疆的治理,唐統治者極為重視邊功并大加封賞。這就刺激了時人赴邊從戎的積極性,特別是一些文人,紛紛奔赴邊塞,投佐幕府,隨主將馳聘疆場。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男兒一丈夫”。
建功立業,獲取功名成為一種時尚。邊塞的征戎生活、異域的奇麗風光,增長了他們的見識,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一大批寄情于邊塞的詩人應運而生。
據統計,《全唐詩》收錄以邊塞為題材的詩歌有兩千余首。邊塞詩的興盛為唐詩的繁榮增添了異彩。
三、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推動著文人對詩歌的學習研 究。唐初社會經濟恢復迅速,庶族地主勢力不斷上升,為廣泛吸收庶族地主參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晉六朝保護士族特權的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考試。
唐科舉取士分常舉和制舉兩類。制舉由皇帝主持,科目臨時設置,不常舉行。
常舉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進士兩科。
進士重在詩賦,雖難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廣泛,頗易晉升,尤為士人所重。“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科舉考試的應制詩多為點綴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詩取士的科舉制度刺激了時人發憤學詩,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詩歌創作,這有利于詩歌藝術形式的不斷完善和創作經驗的廣泛傳播。嚴詡《滄浪詩話·詩評》說:“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四、統治者的個人愛好、提倡有助于全社會重視詩歌風氣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視詩歌,也大都能詩。
太宗先后開設文學館,弘文館,招延學士,編纂文書,與之唱和吟詠。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詞以入樂。
玄宗本人就是詩人,自述每運筆賦詩,輒“樂以忘憂”。文宗特制詩學士七十二人。
武皇宴集群臣,宋之問賦詩最佳,曾獲御賜錦袍。帝王的愛好、倡導提高了詩人的聲譽,有助于形成全社會重視詩歌的風氣。
五、文禁松馳,是產生大量抨擊權貴、真實反映底層生活詩歌的前提。文學藝術的高峰,總是出現在思想比較解放的時代。
唐朝統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賢納諫。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諫的魏征;武則天重用賢臣狄仁杰;唐玄宗對于那些直刺自己的詩歌也不犯禁。
“遭逢圣明主,敢進興亡言”唐代詩人在一個較為自由的思想空間里直抒己見。李白:“奸臣欲竊位,樹黨自成群。”
杜甫:“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這些大膽揭露權貴的不朽詩篇,只有在文禁松馳的社會環境里,才能一經問世就得以廣泛流傳。
文禁松馳的政治氣氛,使民族藝術的創造力得到解放,使詩人無所顧及地追求藝術的創造力得到解放,使詩人無所顧及地追求藝術的創造與完美。 六、“安史之亂”豐富了詩人的創作素材.社會的巨變刺激著詩人的靈感,也為詩人創作提供了豐富 的素材。
杜甫、元結、顧況等詩人對黑暗現實做了痛苦的觀察與冷靜的思考,從而創作了大量揭露階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優秀詩作。 七、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種藝術的發展也對唐詩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唐帝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水陸交通發達,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給傳統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內容,新鮮的活力。做為詩歌姐妹藝術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也受到了其它民族文化的沖擊和影響。
從杜甫的《畫鷹》、高適的《畫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描寫音樂、舞蹈、繪畫方面的詩歌,可以看出唐代詩人很善于吸收其它藝術的養料滋補自己,也可以看出唐代詩人們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時代精神。 八、文學發展的自身規律,則是唐詩繁榮興盛的內在因素。
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發展,一方面有對以往文學藝術的繼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變革和發展,唐詩也是這樣。從先秦到漢魏六朝,詩歌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遠的歷史發展的過程。
五、七言古詩已經成熟,律詩、絕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試驗階段,無論是創作方法、文體特征、藝術技巧,還是聲律的運用、語言風格的創造,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唐詩的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財富。唐朝的詩人們博采眾長,不僅繼承和發展了從先秦到六朝文學上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而且發展了各種形式和技巧的藝術傳統。
難能可貴的是唐代詩人對待文學藝術遺產,并不是簡單地拿來,而是采取了批判繼承、推陳出新的科學態度。初唐詩壇是齊梁浮艷詩風的延續,“綺麗婉媚為本”的上官體占據著統治地位。
初唐四杰用實踐把詩歌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塞漠。擴大了詩歌題材的領域。
陳子昂痛。
3.古詩詞在唐宋繁榮的原因
一、唐詩繁榮的原因 1、經濟上:唐代發達的經濟,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2、政治上:而唐代實行的寬松政治政策,也對詩歌的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統治者所實行的儒釋道并存、廣開言路尤其是唐朝的科舉考詩賦,是唐詩繁榮的又一社會原因。
3、文化氛圍上:唐時期,上至宮廷生活,下至百姓生活,無一不可入詩,內容比前代豐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并存,古體近體兩種詩體共生。 4、皇帝個人:唐朝極重詩才,統治者大多是詩賦高手,例如唐玄宗時詩道高手,皇室成員皆以學習詩歌為榮,他們起到了不小推動作用。
5、魏晉南北朝的詩的演變發展,在唐朝成熟.。 6、文學發展的自身規律,則是唐詩繁榮興盛的內在因素 。
二、宋詞繁榮的原因 1、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 2、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3、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 三、總結 古詩詞在唐宋繁榮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發展,為文學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
4.唐詩繁榮的原因
1、社會因素 唐代立國之初至安史之亂前, 國勢強大, 經濟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詩互和,。
而國家的統一, 社會穩定和諧, 文人可以放心的飽覽祖國的大好山河, 激發詩情。 2、政治因素 唐代盛行作詩,皇帝也喜好詩文,官員百姓也引以為一種風雅流傳開來,有時候還能因為詩文絕佳而憑此入仕。
3、經濟因素 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開始比較繁榮,人們不必從事繁重勞動便可以獲得基本生活資料,有多余的時間進行文學藝術創作。 4、文化因素 建安、正始和兩晉的詩歌創作, 以至南北朝聲律說的提出和應用, 都為唐代詩歌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
唐代的音樂、雕塑、舞蹈、繪畫等, 在中國傳統基礎上, 又吸收了外來文化, 對詩歌的內容和風格有積極的影響和啟發作用。 擴展資料: 大唐朝奉行的國策是‘中國既安,四夷自服’,講究對待外族一視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華文化之中,呈現一片天朝大國的風尚。
唐代的自信,使詩人具備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小”般如許的胸襟,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齊放,萬家爭鳴,在此基礎上唐詩吸收各族文化,更顯出一種氣象。 唐代發達的經濟,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在歷史上,唐朝時期的中國是個可稱之為天朝大國的時代 大唐王朝則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頂峰,如此繁榮的經濟給藝術這一類的東西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唐朝上至宮廷秘聞,下至生活百景無一不可入詩,內容比前代豐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并存,古體近體兩種詩體共生,豐富的文化背景,給唐詩帶來了絢麗多彩的發揮天地,而在文化背景當中的另一點,就是唐代詩人不僅限于王侯將相。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唐詩。
5.宋詞興盛的原因
給你大致總結一下,可能有不全之處,畢竟很晚了,懶得查手頭資料,若是要更詳細的,可補充說明
首先,詞這種體制,實在唐初就有的,不過只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不被重視,胡人音樂的傳入,新曲的流行,為宋詞的發展打下的良好的基礎
唐朝中期之后,戰亂橫行,很多文人不得出路,流連青樓楚館,當時的詞,就是在這里盛行,說白了所謂的宋詞,在唐朝宋朝就是現在流行音樂,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大量填詞的文人溫庭筠,詞體纏綿悱惻,發揚了婉約之風,將詞更加的文學化
宋朝初年,詞作為音樂更加的流行,并以青樓這個媒介在文人之間在文人之間更加的流行,這時候出現了柳永,發展了慢詞,更擴大了個中的體制與格調,至于蘇軾的豪放一派,則是后來話了
一時想到,有點散亂,如果你是為了答題,需要比較精煉的總結,可以補充說明
6.宋詞興盛的原因
宋詞的昌盛氣象 詞體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歷史過程:起源于隋唐之際,發展于晚唐五代,昌盛于兩宋,衰微于元明,中興于清代。
唐五代是宋詞的準備時期,元明是宋詞鼎盛之后的衰微時期,固然不能與宋詞比盛;即使是清詞號稱“中興”,畢竟是鼎“盛”之后的復“興”,已落于第二位,難以與宋詞之“盛”并駕齊驅。宋詞繁榮之【【原因】】 一、國家之統一,經濟之發展是宋詞繁榮的社會原因,即外部原因。
北宋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的形勢,由于全國統一,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當時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礦業、造船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采茶、釀酒業的日益興盛,又促使商業經濟愈趨繁榮,雕板和活字印刷術的使用,對文化傳播更是起著直接的影響。
宋初頒布了標準的度量衡器,改革了幣制,整頓了稅制,還改進了以首都汴京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使之成為“八方爭湊,萬國咸通”(《東京夢華錄》)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宋王朝為了鞏固封建統治,還提倡綱常名教、等級名分,命竇儀裁定《三禮圖》,和峴訂正“雅樂”,企圖禮樂維持帝王尊嚴。
同時還企圖利用娛樂來消弭反抗,對于流行民間的“俗樂”亦在留意搜求,并不予以排斥。當時民間娛樂,可稱是多種多樣,勾欄瓦肆,演出多種技藝;茶坊酒樓,競唱各種新聲。
汴京本是五代時的舊都,曲子詞在五代時就已流行,如花間派詞人和凝就被人稱為“曲子相公”。宋初,這種新起的曲子詞在民間,在文人學士手中蔓延起來。
宋初在削平各割據小國后,獲得了大批技藝高超的樂工歌妓,“四方執藝之精者皆在籍中”(《文獻通考· 樂考》)。他們集中到京師,呈獻來自各地民間的精湛技藝,并與汴京的藝人交往切磋,這對各種樂曲的創作、提高和傳播起著很大的作用。
新創作的樂曲和原有的舊曲又都需要新詞,除了民間無名氏的制作外,還有文人參加這一工作。《避暑錄話》就記載了柳永“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于是聲傳一時。”
宋詞就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斷發展著。北宋交替,靖康之恥一直銘刻在漢民族的心中,渴望恢復成為人們的主旋律。
但以高宗趙構和秦檜為首的投降派,偏安一隅。因而文人們紛紛慷慨悲壯一發于詞。
宋金對峙漸趨穩定,大宋尚有半壁河山,江南一帶沃土千里,物產豐富,水陸交通發達,臨安成為著名都市,經濟亦發展起來,出現了回光返照的局面,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都沉醉于升平之中,“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宋初的以詞來“娛賓遣興”在此時又得以發展。
此外,市民階層的興起,影響到社會的審美心理之變化。人們把興趣由欣賞詩文而轉到這個俗文學中來。
柳永就是把詞引向市民中去的杰出作家。因此,市民階層之出現,亦是宋詞繁榮的原因之一。
1、從宋人的特殊心態看宋詞之繁榮 詞在晚唐五代就成為歌舞宴前“助嬌嬈之態”、“娛賓遣興”的玩樂手段。花間詞人的詞無不縷金錯采、描紅吐翠。
在人們的心目中“詞為艷科”,妖艷甚至被認為是詞之為詞的本性所在,“不著些艷語,又不似詞家體例”(沈義父《樂府指迷》)。因此“詩莊詞媚”成為當時人們的普遍的思維定式。
這種思維定式也影響著宋代詞壇。宋統治者為了整肅綱常,大興倫理,“務本向道”(《能改漫錄》),因此,他們“不喜鄭聲 ”(《宋史· 樂志》),把詞視為玩物小道,“側艷小技”,排擠在正統文學的殿堂之外。
但奇怪的是,他們在觀念上極端鄙棄,在創作上卻不遺余力。宋太宗本人不僅愛聽,而且還自制“新聲”。
諷刺柳永“彩線慵拈伴伊坐”的晏殊有《珠玉詞》一百三十六首,其中不乏“一曲細絲清脆,倚朱唇,斟綠酒,掩紅巾”(《鳳御杯》)、“慢引蕭娘舞袖回”(《采桑子》)的淺斟低唱。力倡“究古明道”的歐陽文忠公,存詞二百四十一首,更有“走來窗下笑相扶……笑問雙鴛鴦字怎生書”(《南歌子》)的纏綿小詞。
此外如范仲淹、寇準、王安石等都能寫詞。總之上自宮庭、閥閱、顯宦,下至名士、學者、市儈、歌妓、武夫、走卒以及隱逸方外之人,都能制作幾首歌詞。
《宣和遺事》中有一段有趣的記載: 宣和間,上元張燈,許士女縱觀,各賜酒一杯。一女子竊所飲金 杯,衛士見之,押至御前。
女誦《鷓鴣天》詞:“月滿蓬壺燦爛燈, 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 恩,傳宣賜酒飲杯巡。
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金杯作照憑。”徽宗大 喜,以金杯賜之,衛士送歸。
這一段軼聞,說明詞在當時是何等的普及。盡管觀念上把它視為“小道”、“艷科”、“詩余”,但人們又是那么喜愛它。
“他們在閑居時唱著,在登臨山水時吟著,他們在絮語密話時微謳著,在偎香倚玉時細誦著,他們在歡宴迎賓時歌著,在臨歧告別時也唱著。他們可以用詞來發‘思古之幽情’,他們可以用詞來抒寫難于在別的文體中寫出的戀情,他們可以用詞來慶壽迎賓,他們可以用詞來自娛娛人”(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甚至更令人奇怪者:分明是在奉命和敵人畫分地界的時侯,而念念不忘的是個人。
7.唐詩興盛與宋詞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唐代皇帝的愛好與唐詩的興盛 一般都認為盛唐是東方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它以氣吞日月的磅礴聲勢、海納百川的博**懷、刻意求新的獨創精神,締造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又一個光彩奪目的高峰,而唐詩無疑是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詩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精華,蜚聲四海,映照古今,其內容之廣泛,體裁之多樣,藝術之精湛,都是歷代無法與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詩的起源,應該說是魏晉以來文風不斷轉變發展的結果,但唐詩的繁榮又確實得益于唐代統治者的“導向”作用.唐朝的皇帝,特別是前期的皇帝幾乎都擅長詩賦,多有作品傳世.作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備雄才大略,同時也是一位寫詩高手.雖然他的詩宮廷味較濃,但他的示范作用影響了他周圍的文人學士,并進而影響了一個時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則天與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詩人,他們倡導宴飲賦詩,群臣應制,有時一次多至百篇,那些不擅長作應制詩的大臣,便很難參與朝會.到盛唐時期即玄宗、肅宗時期,也是唐詩最繁榮的時期,詩壇人才輩出,群星璀璨,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高適、王昌齡的邊塞詩,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更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終將唐詩推向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高峰.唐詩的繁榮,除皇帝愛好的原因外,也得益于詩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導向作用.唐以進士科取士,應試者必須長于作詩,而這也就成為士人們獲取功名的正路,唐詩也因以詩賦取士而繁盛起來.高宗時,進士科加試“雜文”(詩賦),是以詩文茂美者入選之始.及至盛唐,詩賦取士更見推重,玄宗朝的進士及第或位極卿相者如張說、張嘉貞、張九齡等,都是精于詩賦的.唐朝的文官幾乎無一不是詩人,詩作數量之多實在驚人.清康熙時曹寅輯的《全唐詩》,所收詩達48900多首、作者達2300多人.應該說,這一數字雖然驚人,但仍然不是全部.朝廷看重詩人,世人仰慕詩人,詩人在盛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在這種社會導向下,許多文人學子都把追求詩“境”作為自己的理想,誦習詩賦也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門磚.李白剛到長安時,因沒有什么名氣,便帶著自己的詩作去晉謁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賀知章.賀看了他的《蜀道難》,揚眉贊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他把李白推薦給玄宗,李白得以“供奉翰林”,從此名揚天下.那些慕名者也接踵而至,以得李白品題為進士中舉之捷徑.有個叫魏萬的人,從河南跟蹤李白,奔波三千里,終于得到李白的《還山詩》一首,魏萬靠此詩居然金榜題名.我們從這里不難看出,社會的導向作用對唐詩的發展與繁榮有著何等的影響.宋代的文人政治與宋詞的極致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里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會風尚為宋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并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