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食 古詩
原文: 寒食 [唐]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官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注釋: 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④斜:讀(xiá),與“花”“家”押韻。 ⑤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
⑥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⑦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作者簡介 大歷十才子之一韓翃 韓翃 【hóng】,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
是“大歷十才子”之一。韓翃久在軍幕,其詩多為送別酬贈之作,頗負盛名。
其詩風富麗華美,異于諸人。五律洗煉清麗,佳句迭見,《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題僧房》、《送故人歸魯》為其名作。
七律以技巧圓熟著稱,《送客水路歸陜》、《同題仙游觀》等為大歷七律佳構。古詩《奉送王相公縉赴幽州巡邊》、《送孫潑赴云中》,氣勢沉雄,為大歷邊塞詩之名作。
七絕則風華流麗,為中唐名家。《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詩集5卷,已佚。
明人輯有《韓君平集》。《全唐詩》存詩3卷。
《全唐詩外編》補詩2首。
2.寒食古詩
1.寒食 唐代: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譯文 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2.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3.夜深 / 寒食夜 唐代: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譯文 切膚的輕寒刺面的風,梅花如飄雪,杏花正紅。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靜靜地懸著,煙雨朦朧之中,隱約可見那座樓閣。 4.寒食寄京師諸弟 唐代: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譯文 雨中的寒食節更顯得寒冷,我獨自坐聽江上黃鶯的鳴叫。
端著酒杯賞花時又想起了杜陵家幾個弟弟,寒食時,杜陵這一帶已是野草青青了。
3.寒食的詩句
清明 (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清明(南宋)高翥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百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長安清明言懷(唐)顧非熊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
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唐)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唐)來鵠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風急嶺云飄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洛陽清明日雨霽(唐)李正封 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
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酒綠河橋春,漏閑宮殿午。
游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寒食王禹偁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風光亦可憐。
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秋千。郊原曉綠初經雨,巷陌春陰乍禁煙?和子由寒食蘇軾寒食今年二月晦,樹林深翠已生煙。
繞城駿馬誰能借,到處名園意盡便。但掛酒壺那計盞,偶題詩句不須編。
忽聞啼貝驚羈旅,江上何人治廢田。清明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心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壬戌清明作屈大均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寒食日獻郡守伍唐珪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
寒食寄京師諸弟韋應物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4.用寒食節的來歷和古詩寒食的意思寫一篇小練筆.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是 孟云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那么寒食節的來歷是什么呢?我們來一起探討下. 于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后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5.寒食這首古詩的意思是什么還有他的詩句,開頭是;二月江南花滿枝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孟云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多外出游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于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于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于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的快樂;而對于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系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著深切的不平.其藝術構思是別致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并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云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于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6.題目為寒食的詩句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官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候長安處處飄絮又飛花,寒食節日風吹皇家花園柳枝斜.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賞析]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并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于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里并未直接寫到游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裊裊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后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說:“唐之亡國,由于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于春秋也。”(《圍爐詩話》) 據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于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此詩,并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于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于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7.描寫寒食節的詩句
【唐】張繼 閭門即事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宋】王禹俏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宋】吳惟信 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宋】楊萬里 寒食上冢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宋】程顥郊行即事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明】高啟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明】王磐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唐】杜牧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明末清初】屈大均 壬戌清明作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唐】伍唐珪 寒食日獻郡守
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
【唐】武元衡 寒食下第
柳掛九衢絲,花飄萬家雪。如何憔悴人,對此芳菲節。
【唐】熊孺登 寒食野望
拜掃無過骨肉親,一年唯此兩三辰。冢頭莫種有花樹,春色不關泉下人。
【唐】來鵠 寒食山館書情
獨把一杯山館中,每經時節恨飄蓬。侵階草色連朝雨,滿地梨花昨夜風。
蜀魄啼來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朧。分明記得還家夢,徐孺宅前湖水東。
唐】貫休 寒食郊外
寒食將吾族,相隨過石溪。冢花沾酒落,林鳥學人啼。
白水穿蕪疾,新霞出霧低。不堪回首望,家在赤松西。
【唐】張籍 寒食看花
早入公門到夜歸,不因寒食少閑時。顛狂繞樹猿離鎖,踴躍緣岡馬斷羈。
酒污衣裳從客笑,醉饒言語覓花知。老來自喜常無事,仰面西園得詠詩。
8.跟寒食有關的詩句
寒食有關詩句(一)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官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 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和子由寒食【唐】蘇軾
寒食今年二月晦,樹林深翠已生煙。 繞城駿馬誰能借,到處名園意盡便。
但掛酒壺那計盞,偶題詩句不須編。 忽聞啼貝驚羈旅,江上何人治廢田。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上冢【南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寒食節的詩句(二)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寒食節的詩句(三)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壬戌清明作【明末清初】屈大均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寒食日獻郡守【唐】伍唐珪
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
寒食節的詩句(四)
寒食下第【唐】武元衡
柳掛九衢絲,花飄萬家雪。如何憔悴人,對此芳菲節。
寒食野望【唐】熊孺登
拜掃無過骨肉親,一年唯此兩三辰。冢頭莫種有花樹,春色不關泉下人。
寒食山館書情【唐】來鵠
獨把一杯山館中,每經時節恨飄蓬。侵階草色連朝雨,滿地梨花昨夜風。
蜀魄啼來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朧。分明記得還家夢,徐孺宅前湖水東。
寒食郊外【唐】貫休
寒食將吾族,相隨過石溪。冢花沾酒落,林鳥學人啼。
白水穿蕪疾,新霞出霧低。不堪回首望,家在赤松西。
寒食看花【唐】張籍
早入公門到夜歸,不因寒食少閑時。顛狂繞樹猿離鎖,踴躍緣岡馬斷羈。
酒污衣裳從客笑,醉饒言語覓花知。老來自喜常無事,仰面西園得詠詩。
寒食節詩句(五)
一、《和子由寒食》蘇軾
寒食今年二月晦,樹林深翠已生煙。繞城駿馬誰能借,到處名園意盡便。但掛酒壺那計盞,偶題詩句不須編。忽聞啼貝驚羈旅,江上何人治廢田。
二、《寒食》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三、《途中寒食》 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四、《寒食上冢》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五、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六、寒食日獻郡守 張友正
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