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歌朗誦詞
贊美 穆旦 走不盡的山巒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 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嘯著干燥的風, 在低壓的暗云下唱著單調的東流的水, 在憂郁的森林里有無數埋藏的年代。
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 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 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 當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遙遠的天際爬行; 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 我要以一切擁抱你,你, 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呵, 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個農夫,他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 他是一個女人的孩子,許多孩子的父親,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邊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 而他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后旋轉, 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 是同樣的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聲流過去了, 多少次跟來的是臨到他的憂患; 在大路上人們演說,叫囂,歡快, 然而他沒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 再一次相信名詞,溶進了大眾的愛, 堅定地,他看著自己溶進死亡里, 而這樣的路是無限的悠長的 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 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在群山的包圍里,在蔚藍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 在幽深的谷里隱著最含蓄的悲哀: 一個老婦期待著孩子,許多孩子期待著 饑餓,而又在饑餓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著黑暗的茅屋, 一樣的是不可知的恐懼,一樣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蝕著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從不回頭詛咒。 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 為了他我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因為他,我們是不能給以幸福的, 痛哭吧,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樣的是這悠久的年代的風, 一樣的是從這傾圮的屋檐下散開的無盡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樹頂上, 它吹過了荒蕪的沼澤,蘆葦和蟲鳴, 一樣的是這飛過的烏鴉的聲音。 當我走過,站在路上踟躕, 我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 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著,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2.古詩朗讀的技巧
詩詞是最常見的文學形式。
它以凝練的語言、強烈的感情、飛騰的想象、和諧的韻律、深邃的意境來高度集中地反映現實生活。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
詩歌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朗誦的技巧也不相同。 一、格律詩的朗誦技巧 一般意義上的格律詩,指中國古典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
“格”是格式,“律”是聲律,聲律包括平仄和押韻。格律詩對其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和對仗都有嚴格的要求。
根據詩的字數和句數的不同,又可分為三種,即律詩、排律和絕句。 律詩:有五言、七言之分。
五言律詩每首為八句,每句五個字,共四十個字。排律:也叫“長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長達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絕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詩的一半之意。 絕句也分五言、七言。
五言 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七言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共二十八個字。
1、格律詩講究平仄、押韻與對仗。 平仄,是根據古代漢語的聲調來確定的。
律詩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幾種格式。“平”,在古代漢語中指“平聲”,在現代漢語中則指“陰平”和“陽平”。
“仄”在古代漢語中指“上聲'、“去聲”和“人聲”。而在現代漢語中指“上聲”和“去聲”。
詩歌的平仄交錯,可使聲調多樣化,使人聽之和諧悅耳、音韻鏗鏘。 對仗,就是在一聯的出句和對句中(每兩句相配稱為“一聯”,一聯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對句”),把同類性質的詞依次并列起來,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絕句不講究對仗,用不用對仗都可以)。
對仗的種類有很多種。 押韻,指把同韻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對句”的句尾處)押韻 不止是律詩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也是一般詩歌所應具備的共同特點。
總之,格律詩講究平仄,注重對仗,注意押韻,有自己的聲律美和形式美。2、2、格律詩的朗誦要劃好語節。
凡格律詩都有一定的句數和每句的字數,它是用明顯的格律來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們在朗誦前,應參照詩句的具體語義及每行字數劃分為一定規格的語節來表現它。
語節,相似于音樂中的節拍,每一語節中字數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數少,其疏密度就大,這就形成了語流速度的不同。 中國古典詩歌的節奏比較規整,節拍感很強,它們都體現在語節上,而語節的存在正是格律詩的重要標志。
不同的格律詩有不同的語節劃分。 因此,劃好語節就成為朗誦格律詩的第一步。
下面我們重點來看看五言和七言絕句、律詩的劃分情況。 中國古典詩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頓數”,并有規律可循。
一般“五言詩”是每句兩頓,每頓兩個字或一個字,并且主要是第三個字或第五個字可以一個字成為一頓。而“七言詩”則比五言詩增加一頓為每句三頓,其主要是第五個字或第七個字可以一個字成為一頓。
實際上,格律詩的節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與“頓”相結合的,在頓與頓之間,就形成了一定的語節。 照此說來,我們無須再自劃語節了,按照以上劃分規律不是可以了嗎?誠然,照此規律朗誦是可以的,它可有較強的韻律感、品味感與吟誦感,有時,還可有力地點指詩眼。
但有時會破壞詩句中語義的完整性。因而,從這一角度出發,有些詩可以減少頓數,將五言詩改為一頓,將七言詩改為兩頓。
這樣,可以使詩的末尾語義完整,讓人聽得更清楚。 例:李白的《靜夜思》可劃分為兩種: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例:《早發白帝城》 (一)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二)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以上五言詩和七言詩究竟劃分為哪一種更合適,可根據詩文的具體情況而定。
如果用在古詩詞賞析中,可用第一種劃分稍好些,因它能較好地體現中國古典詩歌的格律特征。而在一般朗誦中,用第二種劃分較好些,因它能較完整、清晰地體現詩義,朗誦起來也不過于死板。
尤其在詩句的最后三個字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概念時,就更需要用此種劃分法來朗誦,否則會因形害義。 3、押住韻腳 在詩句末尾韻母相同的字稱為韻腳。
馬雅可夫斯基曾說:“沒有韻腳,詩就會散架子的。韻腳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記住它,使得形成一個意思的各行詩維持在一塊兒。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押韻更是極為重要的,沒有韻腳難稱格律詩。韻是詩歌語言音樂性的重要條件。
例如《春曉》。這是一首格律詩,朗誦這首詩時,應該注意每個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詩的節奏。
每行詩句都可處理為三處停頓: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
3.天仙子(詩詞)
天仙子作者:程垓 【宋代】慘慘霜林冬欲盡。
又是溪梅寒弄影。矮窗曲屋夜燒香,人已靜。
燈垂爐。點滴芭蕉和雨聽。
約個歸期猶未定。一夜夢魂終不穩。
知他勾得許多情,真個悶。無人問。
說與畫樓應不信。天仙子作者:趙令 【宋代】 宿雨洗空臺榭瑩。
下盡珠簾寒未定。花開花落幾番晴,春欲竟。
愁未醒。池面杏花紅透影。
一紙短書言不盡。明月清風還記省。
玉樓香斷又添香,閑展興。臨好景。
心似亂萍何處整。天仙子作者:劉過 【宋代】 彩筆懨懨慵賦詠。
斗草閑來尋小逕。西園春事只供愁,當好景。
成孤另。春又那知人欲病。
洗盡殘妝臨晚鏡。淡玉一團漿水瑩。
強持檀板近芳樽,云遏定。君須聽。
低唱月來花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