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
一篇文章,你可以參考下。
北宋詞風延續了五代典雅細膩的詞風,多以女性的口吻訴說個人的春思閑愁風花雪月, 直到天才詞人蘇軾登上詞壇之后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然而盡管蘇軾以自己的創作給濃膩的詞壇帶來一縷清風但他的周圍仍是一片綺羅香澤的和聲。
此時的詞壇完全籠罩在一片綺麗的色彩當中。靖康之難后,北宋滅亡,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國土淪喪家破人亡顛沛流離慘痛的現實使詞人們再也唱不出原先歡快的歌詞自宋朝開國以來延續一百六十余年的詞風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此時的詞壇回蕩著由哀苦之詞與忠憤之志交織而成的旋律。
巨大的災難首先使人們陷入深深的悲傷中昔日的繁華已成南柯一夢詞人們在懷念過去繁華的同時更加深了現實的悲哀亡國之痛和身世之感的抒發成了此時詞壇上的一大主題。此時的詞壇最具生命力的是另一類詞對金人入侵的憤恨以重整乾坤收拾舊山河為己任的豪情壯志使這類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
南渡前期這兩種同樣基于家國之恨的詞風一洗北宋末期的綺羅香澤之態從而奠定了南宋詞的基調這兩種詞風一直延續下去并為各自的繼承人以辛棄疾為首的豪放派詞人和以姜夔為首的婉約派詞人所發展成為南宋詞壇上的主旋律。
2.宋代詩詞的特點是什么
宋詞的形式有以下特點: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
一般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詞的特點在于它是長短句,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
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宋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
詩和詞都屬于韻文的范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
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擴展資料: 宋詞的風格: 1、婉約派風格: 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
內容比較窄狹。由于長期以來詞多趨于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
2、豪放派風格: 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以后,由于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蔚然成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詞。
3.在宋詞當中,北宋的詞與南宋的詞之間的區別何在
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 第五章,論述詞學史上的南北宋之辨。
歸納各家意見,「南宋」與「北宋」詞可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風格類型:一重自然的感發,一重人巧的精思;北宋渾涵,南宋深美,各有所長。所謂「綿密工麗有余,而高情遠致微減」,正可概括南宋典雅派詞的長處和缺點。
最后總結全文,以為本文在設計上,由詞筆勢態、詞情體貌到風格類型,兼顧了形式與內容、個別家派與時代風格等層面,正扣緊了「南宋」、「姜吳」、「典雅」等概念,不但厘清了各種相關論說的理論層次,也具體反映出南宋姜吳典雅派詞的風格特質及其時代意義。 一、南北宋詞的不同特色 《北宋詞史》寫到結束的時候,南宋詞人的創作已經隱約可見。
這里應該對南北宋詞不同特征做一個回顧與總結,以為進入《南宋詞史》閱讀的過渡。 首先,南北宋詞的不同來自于音樂的演變。
詞,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音樂文學,詞的諸多變化都與音樂的嬗變息息相關。古代社會,缺乏科學的音樂曲譜記錄方法,音樂的傳授或教學也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許多優美的曲調都是依賴歌妓和樂工之口耳相傳。
于是,新的曲譜樂調的不斷涌現,必然淹沒大量的舊曲調,許多當年盛極一時的流行音樂,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許多詞雖然還可以合樂歌唱,但是“舊譜零落,不能倚聲而歌也”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
南宋末年詞人張炎《國香·序》說:“沈梅嬌,杭妓也。忽于京都見之,把酒相勞苦。
猶能歌周清真《意難忘》、《臺城路》二曲,因囑余記其事。詞成,以羅帕書之。”
可見“舊譜零落”,時能唱周邦彥某幾首曲子者,便是鳳毛麟角。“詩歌總是先從歌中借來適當的節奏,并直接繼承其抒情的性格。
在適應了這種節奏以后,詩和歌便進入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最后變成不歌而誦的徒詩。”北宋詞人,多應酒宴之間歌兒舞女的要求,填詞當筵演唱。
北宋詞人作詞,是隨意性的應酬,是業余的娛樂消遣,是逢場作戲,是私生活的真實描寫,是無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詞作,越來越脫離音樂的羈絆,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逐漸成為文人案頭的雅致文學。
另一方面,南宋社會環境的巨大改變,迫使歌詞創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社會現實。南宋詞作,很多時候是文人墨客間相互酬唱或結詞社應酬的結果,有時還是抗戰的號角,是服務于現實的工具。
南宋詞人作詞,是高雅的藝術活動,是精心的組織安排,甚至是莊重的情感表達。所以,《介存齋論詞雜著》說:“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歌,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社。”
其次,與這種音樂背景的演變和創作環境的改變相關聯,北宋詞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寫內心情感,自然而發,生動感人。南宋詞人則費心構思,巧妙安排,精彩豐富,門徑儼然,句法章法可圈可點,警策動人。
周濟說:“北宋主樂章,故情景但取當前,無窮高極深之趣。南宋則文人弄筆,彼此爭名,故變化益多,取材益富。
然南宋有門逕,有門逕故似深而轉淺。北宋無門逕,無門逕故似易而實難。”
又說:“北宋詞多就景敘情,故珠圓玉潤,四照玲瓏。至稼軒、白石,一變而為即事敘景,使深者反淺,曲者反直。”
兩者各有春秋。北宋詞即見性情,易于引起閱讀者的普遍共鳴;南宋詞巧見安排,值得閱讀者的反復咀嚼。
這種作詞途徑的根本性轉變,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彥,在大晟詞人的創作中已經廣泛地看出這一方面的作為。《白雨齋詞話》卷三更是從這個角度討論詞的發展與盛衰:“北宋去溫、韋未遠,時見古意。
至南宋則變態極焉。變態既極,則能事已畢。
遂令后之為詞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況愈下,蓋有由也。亦猶詩至杜陵,后來無能為繼。
而天地之奧,發泄既盡,古意亦從此漸微矣。”這種“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發”。
再次,北宋詞率情而作,渾厚圓潤,表達個人的享樂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詞匠心巧運,意內言外,傳達詞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興寄托手法。周濟說:“北宋詞,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
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實,且能無寄托也。南宋則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渾涵之詣。”
②南宋詞就在這一方面,最受清代詞人的推崇。最能體現南宋詞人比興寄托之義的當推詠物之作,詞人結社之際也喜歡出題詠物。
因為古人詠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清沈祥龍《論詞隨筆》)《芬陀利室詞話》卷三說:“詞原于詩,即小小詠物,亦貴得風人比興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詞,不甚詠物,南渡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詠梅,暗指南北議和事。
及碧山、草窗、玉潛、仁近諸遺民,《樂府補遺》中,龍涎香、白蓮、莼、蟹、蟬諸詠,皆寓其家國無窮之感,非區區賦物而已。知乎此,則《齊天樂·詠蟬》,《摸魚兒·詠莼》,皆可不續貂。
即間有詠物,未有無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會與政治題材,通過比興寄托的手法表現在歌詞之中,南宋詞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詞。
清人就是立足于這一點改變對南宋詞的看法。 二、南北宋詞優劣論 關于。
4.急求
一篇文章,你可以參考下。
北宋詞風延續了五代典雅細膩的詞風,多以女性的口吻訴說個人的春思閑愁風花雪月,
直到天才詞人蘇軾登上詞壇之后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然而盡管蘇軾以自己的創作給濃膩的詞壇帶來一縷清風但他的周圍仍是一片綺羅香澤的和聲。此時的詞壇完全籠罩在一片綺麗的色彩當中。
靖康之難后,北宋滅亡,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國土淪喪家破人亡顛沛流離慘痛的現實使詞人們再也唱不出原先歡快的歌詞自宋朝開國以來延續一百六十余年的詞風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此時的詞壇回蕩著由哀苦之詞與忠憤之志交織而成的旋律。 巨大的災難首先使人們陷入深深的悲傷中昔日的繁華已成南柯一夢詞人們在懷念過去繁華的同時更加深了現實的悲哀亡國之痛和身世之感的抒發成了此時詞壇上的一大主題。
此時的詞壇最具生命力的是另一類詞對金人入侵的憤恨以重整乾坤收拾舊山河為己任的豪情壯志使這類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
南渡前期這兩種同樣基于家國之恨的詞風一洗北宋末期的綺羅香澤之態從而奠定了南宋詞的基調這兩種詞風一直延續下去并為各自的繼承人以辛棄疾為首的豪放派詞人和以姜夔為首的婉約派詞人所發展成為南宋詞壇上的主旋律。
5.話說南宋詞和北宋詞的不同特色
首先,南北宋詞的不同來自于音樂的演變。詞,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音樂文學,詞的諸多變化都與音樂的嬗變息息相關。古代社會,缺乏科學的音樂曲譜記錄方法,音樂的傳授或教學也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許多優美的曲調都是依賴歌妓和樂工之口耳相傳。于是,新的曲譜樂調的不斷涌現,必然淹沒大量的舊曲調,許多當年盛極一時的流行音樂,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許多詞雖然還可以合樂歌唱,但是“舊譜零落,不能倚聲而歌也”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南宋末年詞人張炎《國香·序》說:“沈梅嬌,杭妓也。忽于京都見之,把酒相勞苦。猶能歌周清真《意難忘》、《臺城路》二曲,因囑余記其事。詞成,以羅帕書之。”可見“舊譜零落”,時能唱周邦彥某幾首曲子者,便是鳳毛麟角。“詩歌總是先從歌中借來適當的節奏,并直接繼承其抒情的性格。在適應了這種節奏以后,詩和歌便進入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最后變成不歌而誦的徒詩。”北宋詞人,多應酒宴之間歌兒舞女的要求,填詞當筵演唱。北宋詞人作詞,是隨意性的應酬,是業余的娛樂消遣,是逢場作戲,是私生活的真實描寫,是無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詞作,越來越脫離音樂的羈絆,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逐漸成為文人案頭的雅致文學。另一方面,南宋社會環境的巨大改變,迫使歌詞創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社會現實。南宋詞作,很多時候是文人墨客間相互酬唱或結詞社應酬的結果,有時還是抗戰的號角,是服務于現實的工具。南宋詞人作詞,是高雅的藝術活動,是精心的組織安排,甚至是莊重的情感表達。所以,《介存齋論詞雜著》說:“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歌,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社。”
其次,與這種音樂背景的演變和創作環境的改變相關聯,北宋詞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寫內心情感,自然而發,生動感人。南宋詞人則費心構思,巧妙安排,精彩豐富,門徑儼然,句法章法可圈可點,警策動人。周濟說:“北宋主樂章,故情景但取當前,無窮高極深之趣。南宋則文人弄筆,彼此爭名,故變化益多,取材益富。然南宋有門逕,有門逕故似深而轉淺。北宋無門逕,無門逕故似易而實難。”又說:“北宋詞多就景敘情,故珠圓玉潤,四照玲瓏。至稼軒、白石,一變而為即事敘景,使深者反淺,曲者反直。”兩者各有春秋。北宋詞即見性情,易于引起閱讀者的普遍共鳴;南宋詞巧見安排,值得閱讀者的反復咀嚼。這種作詞途徑的根本性轉變,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彥,在大晟詞人的創作中已經廣泛地看出這一方面的作為。《白雨齋詞話》卷三更是從這個角度討論詞的發展與盛衰:“北宋去溫、韋未遠,時見古意。至南宋則變態極焉。變態既極,則能事已畢。遂令后之為詞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況愈下,蓋有由也。亦猶詩至杜陵,后來無能為繼。而天地之奧,發泄既盡,古意亦從此漸微矣。”這種“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發”。
再次,北宋詞率情而作,渾厚圓潤,表達個人的享樂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詞匠心巧運,意內言外,傳達詞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興寄托手法。周濟說:“北宋詞,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實,且能無寄托也。南宋則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渾涵之詣。”②南宋詞就在這一方面,最受清代詞人的推崇。最能體現南宋詞人比興寄托之義的當推詠物之作,詞人結社之際也喜歡出題詠物。因為古人詠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清沈祥龍《論詞隨筆》)《芬陀利室詞話》卷三說:“詞原于詩,即小小詠物,亦貴得風人比興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詞,不甚詠物,南渡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詠梅,暗指南北議和事。及碧山、草窗、玉潛、仁近諸遺民,《樂府補遺》中,龍涎香、白蓮、莼、蟹、蟬諸詠,皆寓其家國無窮之感,非區區賦物而已。知乎此,則《齊天樂·詠蟬》,《摸魚兒·詠莼》,皆可不續貂。即間有詠物,未有無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會與政治題材,通過比興寄托的手法表現在歌詞之中,南宋詞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詞。清人就是立足于這一點改變對南宋詞的看法。
6.南宋詞與北宋詞有哪些異同
詞或辭,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曲子詞、詩馀、長短句、樂府。
始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1]。
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目錄 [隱藏] 1 起源2 興起原因3 分類 3.1 按體制3.2 按風格4 發展 4.1 晚唐五代4.2 北宋初期4.3 北宋中期4.4 北宋后期4.5 南宋初期4.6 南宋中期4.7 南宋后期4.8 元代5 傳播6 著名詞人 6.1 晚唐、五代6.2 北宋時期6.3 南宋時期6.4 清時期7 注釋8 研究書目起源[編輯]詞的起源和發展,詞開始出現,是在中國的唐代。
更精確一點,是在中國初唐時期。伴隨著當時“胡樂”傳入,“燕樂”大盛,詞也逐漸脫離傳統的五言古詩、七言古詩,成為一門獨立的詩歌藝術。
源頭詞本身就包含多種源頭的特點,詞的源頭并不唯一。有說法是由于唐詩的發展已趨成熟,在當時也將一些歌辭,被之管弦,后來經轉移演化,因唐詩的歌唱,以及文人為增加創作的趣味性,將原本對偶工麗,句法型式規律的唐人詩歌,慢慢增損字句,再把整齊的句法攤破,詞便因此而正式產生了,溯流應在盛唐中唐之間。
顧起綸曰:“唐人作長短句乃古樂府之濫觴也,李太白首倡憶秦娥凄碗流麗,頗真其妙,世傳太白所作,上有桂殿秋、清平樂等,亦有以太白時,尚無詞體,是后人依托者,或以菩薩蠻為溫飛卿作,然湘山野錄謂魏泰輔得古風集于曾子宣家,正以菩薩蠻是太白作,則流傳亦已久矣。”(汪中注譯。
宋詞三百首。三民書局出版。
1981)詞的演化發展軌跡,就總體而言,大致如學者所說:“勾萌于隋,發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燦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搖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獲于乾嘉之際。”[2]興起原因[編輯]詞的興起源于文學發展的趨勢。
詩到唐已發展到高峰,難再創新局面,詞正是詩漸趨衰微時出現的新品種。詞的興起也受外樂傳入的影響,唐時多外來音樂,宴會時多以外樂番曲為主,因此,配合宴樂而作的“曲子詞”便興盛起來。
詞的興起亦源于五代時南方文化發達,五代時戰爭頻仍,南方戰禍較少,社會安定,因此文化得以發展。西蜀、南唐的國君都好文學,南唐更成為文藝發展的地方。
而宋初政治經濟較穩定,宋初局面較安定,都市繁榮,人民對文娛活動的興趣大增,加上君主提倡,流行民間的詞更興盛。分類[編輯]按體制[編輯]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按風格[編輯]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派、豪放派和格律派。
發展[編輯]晚唐五代[編輯]晚唐溫庭筠的詞,多寫閨情,描寫女子容貌情態、服飾和心理,以濃艷華美為主,滿是香、玉、金、釵、錦、繡等字眼。手法上表達細膩,造語清新,善于描繪具體鮮明的形象,細密婉約,情意悠遠。
與溫庭筠齊名的有韋莊,他與五代時期的重要詞人馮延巳、李璟的詞作,都較溫詞清麗自然。李煜前期的詞,反映豪華富麗、風流浪漫的宮廷生活,多溫馨綺麗之作,仍然呈現花間詞氣息;后期的詞寫家國之恨,拓展了詞的題材,感慨既深,詞益悲壯。
李煜詞的最大特色是自然真率,情感真摯醇厚;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明凈洗煉,通俗生動,接近口語,與花間詞縷金刻翠,堆砌華麗詞藻的作風迥然不同。北宋初期[編輯]北宋前期詞人基本上繼承了五代婉約清麗的詞風,多寫春愁秋恨、離別相思。
體制上,承繼晚唐五代遺風,仍以小令為主。代表詞人有晏殊(991-1055)、范仲淹、歐陽修、張先(990-1078)、晏幾道等。
晏殊、歐陽修等,都是達官貴人,作品都有一種雍容華貴的風度,但作品個性極不分明,往往彼此相混。晏幾道的作品則把五代南唐、花間的詞風發展至高峰。
在這一期的詞人中,范仲淹于溫婉中寓豪宕之氣,下啟蘇軾豪放詞風。張先創作了一些慢詞,對慢詞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北宋中期[編輯]北宋詞至柳永而一變,由小令時期進入慢詞時期。柳永開始大量作長調,喜用慢詞,以長調的形式和手法為主。
在詞的內容方面,柳永也有所開拓,內容多寫都市的繁榮生活,以及沉溺其中的男女心理。除戀情相思外,他還寫都市的繁華、山川的壯麗、羈旅愁思、懷古喟嘆。
作品長于鋪敘,曲盡形容,善于白描,意境秀麗,情景交融。其后蘇軾在婉約詞之外,另立豪放一派,想像豐富奇特,個性鮮明。
蘇軾擴大了詞的題材,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等題材,無一不可入詞;他又開拓詞的意境,提高了詞的格調,使詞脫離音樂的束縛,又以詩為詞,詞境壙大,個性分明。不過當時仿效蘇軾的人不多,即使蘇門學士黃庭堅、秦觀,詞風都近柳永而不近蘇軾。
北宋后期[編輯]到了周邦彥,則于慢詞的審音調律上有貢獻,善于創調,集北宋婉約詞之大成,富艷精工,好用典故;詞的技巧、格律進一步深化成熟,善。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北宋詞和南宋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