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言雜字》《神童詩》《唐詩合解》《名賢集》的下載地址
《神童詩》不長,就先發一個如下:神童詩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學乃身之室,儒為席上珍; 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 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
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 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 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 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
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 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 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 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 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
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 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 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
柳色浸衣綠,桃花映酒紅; 長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風。 淑景余三月,鶯花已半稀; 浴沂誰氏子,三嘆詠而歸。
數點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鵑花發處,血淚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錦繡紋; 年年當此節,底事雨紛紛。
風閣黃昏夜,開軒內晚涼; 月華在戶白,何處遞荷香? 一雨初收霽,金民特送涼; 書窗應自爽,燈火夜偏長。 庭下陳瓜果,云端聞彩車; 爭如郝隆子,只曬腹中書。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荷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北帝方行令,天晴愛日和; 農工新筑土,天慶納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線長; 登臺觀氣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籌盡,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鬢兩年催。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桿斜。
人在艷陽中,桃花映面紅;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風。 院落沉沉曉,花開白雪香; 一枝輕帶雨,淚濕貴妃妝。
枝綴霜葩白,無言笑曉鳳; 清芳誰是侶,色間小桃紅。 傾國姿容別,多開富貴家; 臨軒一賞后,輕薄萬千花。
墻角一枝梅,凌寨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惟有暗香來。 柯干如金石,心堅耐歲寒; 平生誰結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無君子,交情耐歲寒; 春風頻動處,日日報平安。 春水滿泗澤,夏云多奇峰; 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詩酒琴棋客,風花雪月天; 有名閑富貴,無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書道隱相儒; 庭裁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 秋鐵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名賢集其他兩個沒有.。
2.求楓橋夜泊全詩以及其解意
選自1982年9月16日《解放日報》。
劉金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前兩年就聽到有人對這首詩中的“烏啼”“江楓”“愁眠”作了考證,初聽覺得很新鮮,同時也對自己過去望文生義的理解感到慚愧。然而聽得多了,不覺產生了一點疑問:這些考證是可靠的嗎?是必要的嗎?它究竟是提高了這首詩的藝術價值,還是貶低了它? 我以為,這首詩之所以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不在于如考據家所認為的在兩句詩中羅列了三座橋和一座山,而在于詩人以匠心獨運的杰出才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
你看:涼秋夜半,霜氣逼人,月亮下去了,耳聽幾聲烏鴉的驚叫,眼看江岸的丹楓和江中的漁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鄉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鐘聲,又遠遠來叩旅人的心扉……這樣一幅美妙而獨特的圖畫,使千古讀者,不知不覺好像親臨其境,和詩人一起體驗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懷。
可是現在有人說,這幅圖畫不對了。首先,“烏啼”不是烏鴉叫。
因為“烏鴉的習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烏啼”是什么呢?他們考證出,“烏啼”者,“烏啼橋”之謂也。
說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處,有一座烏啼橋。“據寒山寺住持說,烏啼橋建于隋大業七年,毀于清同治年間”。
因此斷定,詩中“月落烏啼”,說的是“月亮向烏啼橋那方向落下去了”。——此種說法,我覺得遠不是無懈可擊的。
在一般情況下,烏鴉確實不在夜間啼叫,但不等于說烏鴉夜啼的情況絕對不會有。大家都知道,樂府中就有《烏夜啼》的曲名。
傳說劉義慶因事觸怒文帝,被囚于家。其妾夜聞烏啼,以為吉兆。
獲釋后遂作此曲。又,樂府琴曲歌辭有《烏夜啼引》,傳為魏何晏①〔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
之女作。此外,唐教坊曲及后來的南北曲都有《烏夜啼》曲。
我們能不能用“烏鴉的習性”把這些曲名和傳說故事全部勾銷呢?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之句,我們能不能以“烏鴉的習性”夜間棲宿于巢中不出為由去考證一番,說這月明之夜南飛的烏鵲是一種別的什么夜游鳥呢?事實上,夜間棲宿巢里的烏鴉,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說受到什么驚擾,是會飛起來、叫起來的。其次,你說烏啼橋建于隋大業七年,有何文獻史料為證?如無文獻史料可證,安知這烏啼橋不是在《楓橋夜泊》膾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須知這種情況是司空見慣的。
比如在梁祝故事普遍流傳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現過多少個祝英臺讀書處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廟啊?第三,橋在河上,位置較低,揆情度理①〔揆(kuí)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測揣度。,不可能使人產生月亮從那個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橋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岡上的專給詩人寫“月落烏啼”用的怪橋。
對于“江楓”的新解尤其牽強。我沒有作過調查,不知道寒山寺前是否真有兩座并排的姐妹橋,一座叫江村橋,一座叫楓橋。
就算有這兩座橋吧,詩人怎么會把它簡稱為“江楓”寫入詩中?顯然,把江村橋和楓橋合并簡稱“江楓”,不僅不合古人的習慣,甚至也不合最會濫用簡稱的今人的習慣。像這樣的簡稱,除了詩人自己,還有哪個能懂?再者,詩是要講究形象和意境的。
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簡稱,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么美感可言?可以說,除了留給一千幾百年后的好事者作考證文章之外,什么意義也沒有。最后,這個“新解”如果能夠成立,那么,這首詩的題目也應當改為“江村橋楓橋夜泊”了,這行嗎? 對于“愁眠”,新解者也有發現,說是“運河西岸,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兩座山,一座叫獅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
所以,新解者認為,“江楓漁火對愁眠”,就是江村橋、楓橋、漁火,對著愁眠山的意思。我覺得,給這么一“解”,這句詩就索然無味了,整首詩也索然無味了。
近來有些同志在那里大聲疾呼:詩中要有一個“我”在,沒有“我”就沒有詩,沒有文學!這說法對不對暫不去說它。單就《楓橋夜泊》這首詩而言,確是有個“我”在的。
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這個“我”,實為一篇主宰,全詩命脈。
有了這“愁眠”的“我”,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鐘聲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觀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種動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釋成兩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變成死的了,全詩也就變成死的了。
如此,“夜半鐘聲”也變成沒來由的了。須知,“鐘聲”到客船,實際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
船是無知之物,它管你鐘聲不鐘聲呢? 因此,我認為,若是把“愁眠”解釋成一座山,只會把全詩意境破壞無余,只會把這詩篇給糟蹋了。這種解釋法是不足取的。
也許考據家會說:“明明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說張繼不是寫的它呢?”我還是那句話:你有什么文獻資料可以證實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沒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在張繼這首詩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會命名的呢?事實上,考據文章所謂“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語已經透露了消息。不妨查究一下:這座山究竟。
3.【古詩《江雪》的意思】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所作. 《江雪》,即江上雪景.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絕:絕跡.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千山:虛指所有的山.萬徑:虛指所有的路.這兩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飛鳥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沒有人的蹤影.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這兩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獨自垂釣. 寫雪景而前三句不見“雪”字,純用空中烘托之筆、一片空靈.待結句出“雪”而回視前三句,便知“千山”、“萬徑”、漁翁,已全覆蓋于深雪之中,而那雪還在紛紛揚揚,飛灑不休.要不然,“千山”何故“鳥飛絕”?“萬徑”何故“人蹤滅”?“孤舟”漁翁,又何故披“蓑”戴“笠”? 用“千山”、“萬徑”反襯“寒江”、“孤舟”,用“鳥飛絕”、“人蹤滅”反襯“蓑笠翁”寒江“獨釣”,從而在廣闊、寂寥、清冷的畫面上突出了“孤舟”“獨釣”的“蓑笠翁”形象. 全詩句句寫景,合起來是一幅圖畫,所以正如黃周星《唐詩快》 所說:“只為此二十字,至今遂圖繪不休,將來竟與天地相終結始矣.” 那么,有沒有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呢?吳烻《唐詩直解》云:“千山萬徑,人鳥絕跡,則雪之深可知.然當此之時,乃有蓑笠孤舟、寒江獨釣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嚴光,則為待聘之呂尚.賦中有比,大堪諷詠.”徐增《說唐詩詳解》云:“此乃子厚在貶所以自寓也.當此途窮日短,可以歸矣,而猶依泊于此,豈非一官所系耶?一官無味,如釣寒江之魚,終亦無所得而已矣.余豈效此漁翁哉!”王堯衢《古唐詩合解》云:“置孤舟于千山萬徑之間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鳥不飛、人不行之地,真所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矣,何足為輕重哉?江寒而魚伏,豈釣之可得?彼老翁何為而作孤舟風雪中乎?世態寒涼,宦情孤冷,如釣寒江之魚,終無所得,子厚以自寓也.”諸如之類,都認為作者以漁翁“自寓”,盡管各人的解釋不盡相同. 這首《江雪》與其另作《漁翁》,都以漁翁“自寓”,反映了柳宗元在長期流放過程中交替出現的兩種心境.他有時不甘屈服,力圖有所作為;有時又悲觀憤懣,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漁翁》中的漁翁,超塵絕俗,悠然自得,正是后一心境的外化.《江雪》中的漁翁,特立獨行,凌寒傲雪,獨釣于眾人不釣之時,正是前一種心情的寫照.。
4.《楓橋夜泊》的詩意
楓橋夜泊 目錄·【標題】 ·【作者】 ·【格律】 ·【原文】 ·【注釋】 ·【鑒賞】 ·【意思】 ·【賞析】 【標題】 楓橋夜泊 【作者】 張繼 【格律】 七絕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②。
姑蘇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鐘聲到客船④。【注釋】 ①.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此詩題一作《夜泊楓橋》。②.江楓:水邊的楓樹。
漁火:漁船上的燈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后人因此詩而將當地一山名為"愁眠"。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歐陽修《六一詩話》曾云:"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
如……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庚溪詩話》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
后觀于鵠詩云:'定知別后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鐘。'白樂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
'溫庭筠云:'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
"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
"《詩藪》云:"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
《唐詩摘鈔》:"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鐘,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
必曰執著者,則'晨鐘云外濕','鐘聲和白云','落葉滿疏鐘'皆不可通矣。" 【鑒賞】 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
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全詩以一愁字統起。
《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
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 【意思】 月亮已落下,烏鴉不停啼叫,秋霜滿天, 江邊楓樹映襯著船上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響的鐘聲悠揚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賞析】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參考資料:/q?word=%B7%E3%C7%C5%D2%B9%B2%B4&ct=17&pn=0&tn=ikaslist&rn=10。
5.楓橋夜泊唐張繼詩的意思
創作背景: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6.楓橋夜泊的詩意
【賞析】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
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
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
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7.解釋唐詩<<赤壁>>
注釋:
①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②銷:銷蝕。③將:拿起。④磨洗:磨光洗凈。⑤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⑥東風:指火燒赤壁事。⑦銅雀:臺名,曹操所建,是曹操暮年行樂處。⑧二喬:指江東喬公的兩個女兒,都是東吳美女,大喬是孫策之妻,小喬是周瑜之妻。
一、譯詩:
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
我把它仔細磨洗,認出是三國的遺跡。
倘若當年,東風不將周瑜助,
那么銅雀高臺春光深,
深鎖住,江東二喬,淪為曹公妾。
另注: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斷戟,雖然歷時久遠,但并未完全銹蝕。我把它揀起來磨洗干凈,還能認出是三國赤壁之戰的遺物。如果不是東風幫助周瑜獲得火燒曹軍的勝利,恐怕吳國的國色大喬、小喬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銅雀臺上了。)
8.楓橋夜泊的詩句意思是什么
楓橋夜泊①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②。
姑蘇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鐘聲到客船④。 注釋 ①.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此詩題也作《夜泊楓橋》。②.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
楓橋也叫封橋 。據《大清一統志》記載,橋原本不叫楓橋,這里原來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來船只停泊的碼頭,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經常進犯,故當時每到夜晚都要將橋封鎖起來,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橋。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
歐陽修《六一詩話》曾曰:"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
"《庚溪詩話》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后觀于鵠詩云:'定知別后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鐘。
'白樂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溫庭筠云:'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
'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詩藪》云:"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
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鈔》:"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鐘,俱非解人。
要之,詩 江村橋 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鐘云外濕','鐘聲和白云','落葉滿疏鐘'皆不可通矣。
" 譯文 在月落時,伴著幾聲烏鴉的啼叫,結霜了,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心中只感寂寞。蘇州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詞語解釋 江楓:江村橋和楓橋。 姑蘇:蘇州的別稱。
寒山寺: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傳說因唐代詩僧寒山、拾得住過而得名。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或謂“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
可備一說 張繼 [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孫,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公元715-712年至779年(大歷末年)唐肅宗至德初前后在世。
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
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然銓選落地,歸鄉。
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軍收復兩京(長安,洛陽),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從此棄筆從戎,后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后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于洪州。
大歷末年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劉長卿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其清廉正直,后來其妻亦歿于其地。張繼有詩集《張祠部詩集》一部流傳后世,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楓橋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評張繼的詩:「事理雙切」,「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豐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這是當時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風氣,他自也不例外。
但他并無一般仕宦者的官僚習氣,曾作感懷詩:「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他不逢迎權貴,與當時同是進士出身的詩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時有往來。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游覽勝地。
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 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
前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
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全詩以一愁字統起。
《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
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境界。
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
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