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的特點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
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
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
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2.唐詩的特征
1、唐詩形式是多樣: 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
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 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
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2、唐詩的風格豐富多彩、推陳出新: 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
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擴展資料: 唐詩繁榮的原因: 在隋末的農民蜂起的大起義中,原隋朝大官李淵和他的兒子們(世民與兄建成),其中李世民功勞卓著。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詩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統一的帝國(疆域約1100多萬平方千米)。
并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 在唐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極其繁榮,而詩歌更是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
據全唐詩不完備統計,整個唐朝時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比較還超出兩到三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唐詩。
3.唐詩特點
唐詩是中國唐代詩歌的稱謂。
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是中國古典詩發展的全盛時期其影響深遠,且流傳廣泛。
唐代詩歌創作繁榮,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體制齊備,作家作品量多質高,據《全唐詩》存錄,詩有4.89萬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詩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經濟進一步發展、變革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思想比較開放,藝術文化普遍高漲的推動下,詩人們繼承和發揚《詩經》、《楚辭》以來的優良傳統,廣泛總結前人的創作經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結果。
它顯示出中國古典詩歌已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唐詩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個階段。
唐詩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古體詩卻不外呼兩種五言和七言.近體詩也有兩種絕句和律詩。
絕句和律詩也不會超出五言和七言。古體詩對音韻格律要求較寬.近體詩對音韻格律要要確嚴。
一首詩句數有限定。每句中用字平厭聲有規律,韻腳不可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
唐詩代表中國古典詩的黃金時代。其特點為:一、數量眾多。
清代康熙年間編定《全唐詩》,收詩48900多首。唐代書籍主要靠手抄,八個世紀后尚有近五萬首作品傳世,說明這些作品經受了時代的考驗。
二、作者廣泛。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和釋道倡優,上自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還有外國作者。
其中有個人專集傳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統計)。三、題材多樣。
政治、經濟、戰爭、宗教、宮廷、吏治、科舉、婚姻、親情、友誼、羈旅、懷古、山水、田園、動植物等社會與自然現象的各個方面唐詩都寫到了。正如聞一多所說:“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們一律用詩的形式來寫,達到任何事物無不可以入詩的程度。”
四、體制齊備。樂府、古詩(包括五言、七言和雜言、四言)、絕句、律詩等在唐朝都已發展成熟,出現了大批優秀作品。
楚辭體也有人寫作,有些詩孕育著“詞”的體裁。五、藝術成就輝煌。
唐詩創造了很多完美的藝術手法,而且形成了眾多的風格流派。如百花盛開,異彩紛呈。
。
4.古詩的特征
1)抒情性。
詩歌是真性情的流露,詩歌厭棄一切虛偽和做作。中國最早的文化原典《尚書》中就有“詩言志”的說法。
《詩經毛傳大序》也認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既然如此,那么人類的情感都可以從詩歌中找尋到。如:親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愛情: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思鄉: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懷人: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憂國: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憂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懷古: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感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傷春: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悲秋: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悼亡: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閑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喜悅: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豪邁: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古人生活是時代更接近于原生態的自然,大自然中的萬千變化都能夠相應地引起多情的詩人的感懷,加之古代通訊工具和交通工具的不便,也為淳樸的情感創造了審美的距離,這些都是我們今人所難以想象的。因此今人的感情不如古人充沛和真摯了。
(2)韻律感。這是東方詩歌共有的特點。
在孔子的時代就有“歌詩三百,誦詩三百,舞詩三百”的說法,可見古人將詩歌、音樂和舞蹈看作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其實,后世詩歌的發展也大體上走了這樣的路。
古人寫過詩歌有時要吟詠,有時要和歌而唱,沒有韻律是不行的。而韻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無非就是句式和讀音的問題,句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幾言詩”,整齊的句式為和諧的韻律奠定的基礎,即便是不整齊的“雜言體”,其句式的安排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讀音則主要是平仄和壓韻的問題:古人將漢字的讀音分為平和仄,平仄相合能夠給人以悅耳的感覺,正如今天所說的樂音,反之則是噪音,一句詩中不同的平仄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風貌,于是我們今天讀古詩時還能夠感受到或高亢、或低回、或婉轉、或鏗鏘的音色,從而品味出詩人的喜怒哀樂,感受到千百年前那活生生的詩情詩味;在平仄的基礎上,古詩更點綴以韻腳,越是近體,壓韻的要求越嚴格相同或相似的一個韻母出現在有規律的位置上,為詩歌極大地增強了韻律感,我們今人寫詩,句式和平仄可能都因為嫌其煩瑣而不太注意了,但壓韻往往還是努力追求的,有韻的文體朗讀起來有一種神奇的美妙感覺。大家可以隨意找幾首古詩,大聲讀一讀,會有美的享受的。
(3)含蓄而多意。中國的古詩,講究從有限中開掘無限,也就是追求“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佳作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那么這“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究竟是什么呢?讓我們從其成因談起吧。所謂“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詩歌蘊涵的“意”與表面的“言”所指不一。
“意”是詩人追求的目標,而“言”只是一個媒介或憑借,而在“此”與“彼”、“言”與“意”之間往往存在一架橋梁,借以溝通,讓我們先來看三個例子: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上面三首詩分別屬于“懷古諷今”、“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三類,由此,“彼”與“此”、“意”與“言”的關系就很清楚了,無非是借用“古”、“景”、“物”這些相對遠的事物來表達對“今”近的“情”與“志”,一切遠的都是為了近的,一切虛幻的都是為了現實的,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充分認識詩人所憑借的抒情對象。古人的感情較之今人豐富,四時的變化,八荒的見聞,古今的人事,自然的景物,無一不能作為感情的原點,鐘嶸在《詩品·序》中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
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也在其《釋疾文·悲夫》中說:春也萬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見其盛而知其闌;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鮮歡。這都是古人體物一般經驗。
理解了這些,方可讀古詩。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就是詩歌所蘊涵的“意”極大地超越了其表面的“言”,這個無限的“意”需要我們在有限的“言”的基礎上去開拓。
請看下面的詩歌: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
5.唐詩的特點是什么
唐詩代表中國古典詩的黃金時代。
其特點為: 一、數量眾多。清代康熙年間編定《全唐詩》,收詩48900多首。
唐代書籍主要靠手抄,八個世紀后尚有近五萬首作品傳世,說明這些作品經受了時代的考驗。 二、作者廣泛。
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和釋道倡優,上自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還有外國作者。其中有個人專集傳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統計)。
三、題材多樣。政治、經濟、戰爭、宗教、宮廷、吏治、科舉、婚姻、親情、友誼、羈旅、懷古、山水、田園、動植物等社會與自然現象的各個方面唐詩都寫到了。
正如聞一多所說:“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們一律用詩的形式來寫,達到任何事物無不可以入詩的程度。” 四、體制齊備。
樂府、古詩(包括五言、七言和雜言、四言)、絕句、律詩等在唐朝都已發展成熟,出現了大批優秀作品。楚辭體也有人寫作,有些詩孕育著“詞”的體裁。
五、藝術成就輝煌。唐詩創造了很多完美的藝術手法,而且形成了眾多的風格流派。
如百花盛開,異彩紛呈。
6.唐詩特點
唐詩是中國唐代詩歌的稱謂。
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是中國古典詩發展的全盛時期其影響深遠,且流傳廣泛。
唐代詩歌創作繁榮,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體制齊備,作家作品量多質高,據《全唐詩》存錄,詩有4.89萬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詩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經濟進一步發展、變革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思想比較開放,藝術文化普遍高漲的推動下,詩人們繼承和發揚《詩經》、《楚辭》以來的優良傳統,廣泛總結前人的創作經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結果。
它顯示出中國古典詩歌已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唐詩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個階段。
唐詩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古體詩卻不外呼兩種五言和七言.近體詩也有兩種絕句和律詩。
絕句和律詩也不會超出五言和七言。古體詩對音韻格律要求較寬.近體詩對音韻格律要要確嚴。
一首詩句數有限定。每句中用字平厭聲有規律,韻腳不可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
唐詩代表中國古典詩的黃金時代。其特點為:一、數量眾多。
清代康熙年間編定《全唐詩》,收詩48900多首。唐代書籍主要靠手抄,八個世紀后尚有近五萬首作品傳世,說明這些作品經受了時代的考驗。
二、作者廣泛。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和釋道倡優,上自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還有外國作者。
其中有個人專集傳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統計)。三、題材多樣。
政治、經濟、戰爭、宗教、宮廷、吏治、科舉、婚姻、親情、友誼、羈旅、懷古、山水、田園、動植物等社會與自然現象的各個方面唐詩都寫到了。正如聞一多所說:“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們一律用詩的形式來寫,達到任何事物無不可以入詩的程度。”
四、體制齊備。樂府、古詩(包括五言、七言和雜言、四言)、絕句、律詩等在唐朝都已發展成熟,出現了大批優秀作品。
楚辭體也有人寫作,有些詩孕育著“詞”的體裁。五、藝術成就輝煌。
唐詩創造了很多完美的藝術手法,而且形成了眾多的風格流派。如百花盛開,異彩紛呈。
。
7.古詩的特征
1)抒情性。
詩歌是真性情的流露,詩歌厭棄一切虛偽和做作。中國最早的文化原典《尚書》中就有“詩言志”的說法。
《詩經毛傳大序》也認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既然如此,那么人類的情感都可以從詩歌中找尋到。如:親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愛情: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思鄉: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懷人: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憂國: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憂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懷古: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感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傷春: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悲秋: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悼亡: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閑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喜悅: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豪邁: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古人生活是時代更接近于原生態的自然,大自然中的萬千變化都能夠相應地引起多情的詩人的感懷,加之古代通訊工具和交通工具的不便,也為淳樸的情感創造了審美的距離,這些都是我們今人所難以想象的。因此今人的感情不如古人充沛和真摯了。
(2)韻律感。這是東方詩歌共有的特點。
在孔子的時代就有“歌詩三百,誦詩三百,舞詩三百”的說法,可見古人將詩歌、音樂和舞蹈看作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其實,后世詩歌的發展也大體上走了這樣的路。
古人寫過詩歌有時要吟詠,有時要和歌而唱,沒有韻律是不行的。而韻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無非就是句式和讀音的問題,句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幾言詩”,整齊的句式為和諧的韻律奠定的基礎,即便是不整齊的“雜言體”,其句式的安排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讀音則主要是平仄和壓韻的問題:古人將漢字的讀音分為平和仄,平仄相合能夠給人以悅耳的感覺,正如今天所說的樂音,反之則是噪音,一句詩中不同的平仄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風貌,于是我們今天讀古詩時還能夠感受到或高亢、或低回、或婉轉、或鏗鏘的音色,從而品味出詩人的喜怒哀樂,感受到千百年前那活生生的詩情詩味;在平仄的基礎上,古詩更點綴以韻腳,越是近體,壓韻的要求越嚴格相同或相似的一個韻母出現在有規律的位置上,為詩歌極大地增強了韻律感,我們今人寫詩,句式和平仄可能都因為嫌其煩瑣而不太注意了,但壓韻往往還是努力追求的,有韻的文體朗讀起來有一種神奇的美妙感覺。大家可以隨意找幾首古詩,大聲讀一讀,會有美的享受的。
(3)含蓄而多意。中國的古詩,講究從有限中開掘無限,也就是追求“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佳作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那么這“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究竟是什么呢?讓我們從其成因談起吧。所謂“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詩歌蘊涵的“意”與表面的“言”所指不一。
“意”是詩人追求的目標,而“言”只是一個媒介或憑借,而在“此”與“彼”、“言”與“意”之間往往存在一架橋梁,借以溝通,讓我們先來看三個例子: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上面三首詩分別屬于“懷古諷今”、“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三類,由此,“彼”與“此”、“意”與“言”的關系就很清楚了,無非是借用“古”、“景”、“物”這些相對遠的事物來表達對“今”近的“情”與“志”,一切遠的都是為了近的,一切虛幻的都是為了現實的,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充分認識詩人所憑借的抒情對象。古人的感情較之今人豐富,四時的變化,八荒的見聞,古今的人事,自然的景物,無一不能作為感情的原點,鐘嶸在《詩品·序》中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
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也在其《釋疾文·悲夫》中說:春也萬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見其盛而知其闌;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鮮歡。這都是古人體物一般經驗。
理解了這些,方可讀古詩。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就是詩歌所蘊涵的“意”極大地超越了其表面的“言”,這個無限的“意”需要我們在有限的“言”的基礎上去開拓。
請看下面的詩歌: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