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鷯哥適合什么古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當一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清晰地從一只鷯哥的嘴里“蹦”出來的時候,人們先是驚訝、繼而好奇地圍攏過來……這是老爸心愛的鷯哥——“學者”在公園亮相的經典鏡頭之一。
老爸退休后,一度精神不振、心神不安。鄰居麻叔說老爸患的是“退休綜合征”,并且開出了“藥方”:培養新的興趣和愛好。思量再三,我從東山鳥市上拎回來一只鷯哥。這小家伙頗有“人緣”,一進家門便贏得了家人特別是老爸的青睞。老爸將籠子掛在相對安靜的北陽臺,整天站在籠子前,端詳著這只黑頭、赭喙、白脖、紅爪、墨尾、花身的鷯哥,時不時地還同它聊會兒天。鷯哥在籠子里很安靜,頭高高地昂著,目光炯炯有神,一副“學富五車”的學者模樣,于是,老爸就給它起名“學者”。“學者”的到來使老爸從退休賦閑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全家人也由此多了一份牽掛,出門、進門都要到北陽臺去看一眼“學者”;老爸更是喜歡得不得了,走到哪兒都要帶上“學者”,儼然成了小“秘書”。突然有一天,老爸興高采烈地對家人高喊:“學者”會背詩,不愧是“學者”——老爸常在書房內朗讀古詩,這小東西竟然耳濡目染,自學成才,真是出人意料!“黃河已(遠)上白云篇(間),一片枯(孤)城文(萬)仞山。”當“學者”笨笨嗑嗑地操著“鳥語”背出唐詩時,老爸高興得眼淚都出來了!此后,老爸便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教“學者”背詩,學日常用語。“學者”畢竟是鳥,發音總是不準,老爸就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教、糾正,一句古詩至少要教200遍以上——好笨的“學者”,好有耐心的老爸!
2.鷯哥怎么教它念古詩
鷯哥、八哥和一些鸚鵡等鳥都有學舌的本領,但必須采用較科學的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教鷯哥說話經驗技巧: 時間:調教鷯哥要選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具體來說就是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因為那個時段的鳥兒最興奮;再者這時鳥尚未飽食,教學效果效好。 2.環境:要安靜,不能有嘈雜聲和談話聲,否則易分散鳥的注意力,也會學到不應該學的聲音。
因此最好選擇在安靜的室內進行教學。 3.內容:開始時要選擇簡單的短句,如“你好”、“歡迎——歡迎”等,教時發音口齒要清晰,不能含糊,且發音要緩慢些,不能太急。
每日要反復對鳥教同一語句,不應該有變換,如用錄音機播放效果會更好些,也比較省力。一般一句話教一周左右即能學說,能學說后再鞏固幾天,再教第二句。
1.鷯哥學說人語不用捻舌。捻舌與否對鷯哥學說語并沒有科學依據和顯著作用,因為捻舌與否的鷯哥的幾率是一樣的。
因為多數鳥的發音器官是位于氣管下端、支氣管分支處的“鳴管”,靠附著肌肉的收縮而發音的,而人的聲帶是在氣管上端。 2.調教鷯哥學唱和說話應從幼鳥開始。
其生性膽怯怕驚,不宜外出遛鳥,可在家中籠養喜鵲等鳴禽,或播放鳴禽鳴唱錄音及其它欲教會其鳴唱的聲響錄音。經過訓化,鷯哥不但對人的畏懼心理可以得到改善,還能學會許多種鳥和動物的叫聲。
3.鷯哥接受能力頗強,千萬別在它面前說一些無聊或罵人的話,免得被其學會有辱養鳥之文明初衷。 4.從換羽開始后是學話的黃金階段(也就是最好從三四個月大的時候開始訓練)。
大概1星期就可學會一句話。進入冬季結束。
當年幼鳥的學話能力基本定性。 5.調教的時間也不用太長,每次個把鐘頭就行了,半個小時也行,反正是“輕數量、重質量”,時間太長反而會讓鷯哥產生“厭學”情緒。
雖然鷯哥天生愛模仿,但做久了也很辛苦,主人要給予物質獎勵,在鳥兒學得比較好的時候給它蟲子吃。 鳥對清脆的聲音比如女人或孩子的聲音比較敏感,從小由人工飼養大的鳥,較早習慣人講話的聲音,比較容易訓練。
訓練鳥學講話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與鳥說話的時間愈多,它就能學得越快。訓練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因此時鳥的鳴叫最歡,并且在喂食前進行,訓練效果更好。
選一個環境較安靜的地方,每天清晨和其它固定時間用同樣的話語向鳥反復灌輸,鳥幾天之后就會有相同反應。訓練時把句子拆成較短詞句,在鳥能成功的模仿短詞句后,再繼續連貫下去。
另外,用清脆的女聲錄音帶有節奏地反復播放的訓練方法,較果也不錯。訓練時,主人最好呆在鳥籠旁邊,以提高鳥的適應性。
一般來說聰明的鳥7-10天可學會一句短詞,一個月可學會幾句短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