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點絳唇?呈洛濱、筠溪二老
【答案】【小題1】上闕著重寫景,蟋蟀啼鳴、檐花飄落以動襯靜更顯出秋夜的幽靜。
三四句“乍涼”突出詞人接近簾幕的感覺,“繞”則寫出香爐里的煙縈繞屏風的情景。上闕把聽覺、視覺、觸覺組合在一起,渲染了秋夜的清冷氣氛和孤獨寂靜的境界。
(手法2分,分析3分)【小題2】下闋重在抒情,“堪恨歸鴻”運用了比喻、擬人手法(1分),詞人埋怨歸鴻情薄,暗含被排擠、罷職而產生的對人情世態的慨嘆(2分);由于中原阻隔,歸鴻又不傳書信,無法寄生傳語,就只能忘掉前約、任憑寂寞。 下闋也抒發了詞人被人排擠,壯志難酬,報國無門,恨不見中原收復的失望、無奈的苦悶寂寞之感(3分)【答案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一些常用的詩歌賞析的表現手法,如想象、聯想、類比、象征、烘托、對比、渲染、修辭手法、借景抒情、襯托等等。
在答題時,要反復品讀詞,整體感悟詞的意境,找到一些關鍵詞來理解表現手法的運用技巧。“啼”“檐花落”給人以動感畫面,更襯托了夜的幽靜;“乍涼”寫出了秋夜的涼意;“繞”以爐煙襯托詞人的孤寂。
詞人通過運用襯托的表現手法,從聽覺視覺等多個角度來渲染清冷孤寂的氛圍。 考點: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小題2】試題分析:此類分析詞人情感的題,要在反復品讀詞句,整體理解和把握詞意的基礎上,結合著注釋理解詞人寫作的背景,通過對一些表現手法的分析來表達出詞人融于里面的情感。
詞人以“歸鴻”來比喻書信,一個“薄”字把沒有書信的怨恨與寂寞表現的淋漓盡致;從注釋可知,這也暗含了詞人對被排擠的罷職后對人生的感慨;從題目,注釋透露的信息,也可得出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無奈與寂寞之情。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文后各題????????????????
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興,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了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了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
2。關系是: “就硯旋研墨”暗指以臨窗滴下的淚水研墨,和淚作書。
原因是: 紅箋被淚水浸濕。 由于情到深處,詞中主人公在作書時不停流淚,淚水落到紙上,紅箋因而褪去了顏色。
1。試題分析:這是一首閨中念遠懷人詞。
首句以“紅葉黃花秋意晚”起興。“紅葉”即楓葉。
“黃花”即菊花。意思是說,秋意已晚,遍是紅葉黃花,(我)多么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
這里,寫閨中人公因悲秋而懷遠,既點明時令、環境,又點染烘托主題。其中,“晚”,暗示別離之久。
交代了時間,不僅營造了抒情氛圍,也暗示了相思的情感基調。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2。
試題分析:“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就”即就著,也就是“依照現有情況或趁著當前的便利而為”。
意思是說,流不完的那兩行珠淚,還當窗滴下來,并滴進了硯臺中,就就著用它來研磨香墨。上片已經說了書信不知寄到那里,可是下片中還是寫道“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詞人以此表明了閨中人一片癡情難以解脫。
接著寫道:“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這幾句的意思是說,漸漸寫到別后內心的情思,情到深處是個癡,紅箋也為這癡情而失去了紅色的光澤。
這里,為了表現閨中人的癡情,詞人沒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物抒情,物我交融,把閨中人的感情升華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可以說,“淚”、“墨”、“箋”幾個意象相融合,渾然一體,不但提高了詞作的審美意境,而且表現出閨中人癡癡不倦,情深意長。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點絳唇·素香丁香宋
小題1:試題分析:此詞上闋從兩個方面落筆:一個方面是寫丁香之形態,如“琉璃葉下瓊葩吐”,另一個方面是寫丁香之意趣,所謂“幽人趣”。
而扣題的只有一句“素香柔樹”。首句“落木蕭蕭”,本是用來描寫秋天景象的,這里被移用來描寫丁香尚在含葩而未吐蕊時的環境和氛圍,也是一種襯托。
全詞的精彩之處全在其“豹尾”:作者大膽懸想,丁香之所以“結愁千緒”,也許是它在思憶江南的主人吧。至此,本無情之花卉植物,便化為了有情意之作者心志的寄托,一懷愁緒,滿腔悲情,也就有了具體的著落。
小題2:試題分析:這闕詞結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闕先用“落木蕭蕭”烘托悲涼氣氛,接著以“琉璃葉下瓊葩吐”,令人眼睛一亮。 然后語鋒一轉,“素香柔樹,雅稱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
下半闕則進一步闡述自己與世無爭的心態:“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最后吐露心聲:我不是“爭先”,也“無意爭先”,面對綿綿春雨,我“結愁千緒”,想起了當年的江南國主。
從而抒發了作者在“落木蕭蕭”的環境下,瓊葩獨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時,彷徨無主、孤寂苦悶的復雜情緒。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鷓鴣天?向子諲①br
【答案】【小題1】①時光流逝,往事如夢,白發愁絲,年華老去,內心深沉感傷。
(1分)②昔日親歷京城上元節熱鬧繁盛,而今僻居鄉里,美景不在,內心滿懷失落。(2分)③昔日歌舞升平,而今國家破亡,內心無限悵恨。
(2分)【小題2】①虛實結合。(1分)當年汴京元宵花燈的繁盛、萬眾歡樂的場景是虛寫,但最后兩句詞意陡轉,作者看到眼前蕭索凄清的情景是實寫,表達了作者撫今追昔、恍若隔世的感嘆。
(2分) ②對比。(1分)當年目睹京城繁華,親歷北宋盛況,此時僻居鄉里,只能與數點寒燈作伴,用往昔的樂景和此刻的蕭疏凄清作對比,突出詞人內心的愁緒。
(2分)(答“反襯”也可。)【答案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這道題目屬于詩歌的思想感情范疇。
此類題目的答題模式為:用……內容抒發了詩人因……而……的感情。此題已經告訴我們情感是“愁”,學生只需要回答原因即可。
“紫禁煙花”“宮闕晴空”“彤云陸海”“五侯池館”,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萬眾何等歡樂;“而今”卻“白發三千”“愁對寒燈”,借用李白名句,凝聚著詞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對昔日繁華生活的眷戀?是對往事若夢的人生喟嘆?還是因國破家亡而產生的悵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失落感???這一切,詞人用一個“愁 ”字點破了。 “白發”、“寒燈”二句中,兩個描寫色彩的字“白”與“紅”又互相映襯,渲染了一種凄清的境界。
考點: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小題2】試題分析:本題是考查詩歌的藝術手法。 藝術手法主要包括四大類:修辭方式、描寫方式、表現手法、抒情方式。
題干要求從全詞來看,就不能局限于某一句。這首詞打破了結構上分片的定格。
從文義看,前七句和后兩句,是意境迥異、對比鮮明的。前七句,詞人從懷舊入手 ,以流利輕快的筆法,描繪了汴京紫禁城內外歡度上元佳節的盛況。
正月十五之夜,華燈寶柜與月色焰火交輝,華燈疊成的鰲山與華麗的宮殿高聳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樓之上,萬民百姓則嬉戲游玖于街衢之間。斗轉星移,龍駕回宮此時萬眾狂歡更趨高潮。
“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歡的畫面拋到了遙遠的過去,成了一個幻境,這是化實為虛的妙筆;同時,又把詞人所處的現實環境一下子推到讀者眼前。 詞人撫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覺:當年身為貴胄,曾出入宮闈,備受恩寵 ,如今卻是一個皤然老翁;當年目睹京城繁華,親歷北宋盛況,如今僻居鄉里,只能與數點寒燈作伴。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的確如王夫之所說這首詞將今昔兩個畫面加以對比,這種盛與衰、樂與哀相互對比的手法,確實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所以主要使用虛實結合、對比的手法。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2014商丘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