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什么意思
意思:鴛鴦于黃昏后在池邊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出自:宋 張先《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原詩: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宋代: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釋義:
手執酒杯細聽那《水調歌》聲聲,午間醉酒雖醒愁還沒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時再回來?臨近傍晚照鏡,感傷逝去的年景,如煙往事在日后空自讓人沉吟。
鴛鴦于黃昏后在池邊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簾幕密密地遮住燈光,風兒還沒有停,人聲已安靜,明日落花定然鋪滿園中小徑。
擴展資料
主題思想:
此詞上闋寫春愁無限及人生遺憾,五句話寫五件傷怨的情事:《水調》歌怨聲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歸去不知何時能回;臨鏡而傷年光飛逝,回憶往事歷歷,只有空懷舊夢;下闋通過“并禽”寫自己孤獨,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無奈;以“落紅應滿徑”暗喻作者情緒的低落。
全詞將作者慨嘆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與暮春之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調子沉郁傷感,情蘊景中,用語精準,工于鍛煉字句,體現了張詞的主要藝術特色。
作者創作成就:
張先的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他以登山臨水、創作詩詞自娛。詞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其詞含蓄工巧,情韻濃郁。題材大多為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閑適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詞寫得很有情韻。
其詞意韻恬淡,意象繁富,內在凝練,于兩宋婉約詞史上影響巨大,他是使詞由小令轉向慢詞的過渡過程中的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張先詞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筆表現一種朦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
2.納蘭容若 “浣溪沙”解析
納蘭性德《浣溪紗》
誰念西風獨自涼, 蕭蕭黃葉閉疏窗, 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 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改名性德;他出身滿清貴族,是清初一位重要的詞令家。其詞情真意切,清麗凄婉,特別是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盧氏而寫下的許多詞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頑艷,是他成為中國詞史上一位著名的“傷心人”。這首《浣溪紗》就是其中的一篇。 秋風蕭瑟,天氣肅殺。中國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傳統;納蘭夫婦伉儷情深,為愛妻的早逝而傷心的納蘭此時觸景生情,又怎能不悲從中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開篇“西風”便已奠定了整首詞哀傷的基調。詞人明知已是 “獨自涼”,無人念及,卻偏要生出“誰念”的詰問。僅此起首一句,便已傷人心髓,后人讀來不禁與之同悲,在看北宋詞人賀鑄在喪妻后發出的感嘆:“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兩人雖然相隔六、七個世紀,其情卻是相通的。而“涼”字描寫的絕不只是天氣,更是詞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對蕭蕭黃葉,又生無限感傷,“傷心人” 哪堪重負?納蘭或許只有一閉 “疏窗”,設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內心短時的平靜。“西風 ”、“黃葉”、“疏窗”、“殘陽”、“沉思往事”的詞人,到這里,詞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個定格鏡頭,長久地鍥入我們的腦海,讓我們為之深深感動。幾百年后,我們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納蘭孑立的身影,衣袂飄飄,“殘陽”下,陷入無限的哀思。
下闕很自然地寫出了詞人對往事的追憶。“被酒莫驚春睡重, 賭書消得潑茶香”,這是格式較為工整的對仗句。“被酒”即醉酒。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滿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濃時最緊要的是無人打擾。“莫驚”二字正寫出了盧氏不驚擾他的睡眠,對他體貼入微、關愛備至。而這樣一位溫柔可人的妻子不僅是納蘭生活上的伴侶,更是他文學上的紅顏知己。出句寫平常生活,對句更進一層。詞人在此借用了趙明誠、李清照夫婦“賭書潑茶”的典故。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一文中曾追敘她婚后屏居鄉里時與丈夫賭書的情景,文中說:“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既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這是文學史上的佳話,意趣盎然。一句“甘心老是鄉矣”便寫出他們情投意合、安貧樂道的夫妻生活。納蘭以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比自己與盧氏,意在表明自己對盧氏的深深愛戀以及喪失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無哀傷。納蘭畢竟是個癡情的人,已是“生死兩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這份情感,性情中人讀來不禁潸然。倘若盧氏泉下有知,有如此一位至情至愛的夫君知己,亦能安息了。比起納蘭,李義山算是幸運得多,當他問出“何當共剪西窗燭”時,是自知有“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而我們這位傷心的納蘭明知無法挽回一切,他只有把所有的哀思與無奈化為最后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這七個字我們讀來尚且為之心痛,何況詞人自己,更是字字皆血淚。當時只是尋常情景,在盧氏逝世后卻了納蘭心中美好的追憶。大凡美好的事物,只有失去它之后我們才懂得珍惜,而美好的事物又往往稍縱即逝,恍若曇花一現。納蘭在他的另一首詞《蝶戀花》中有“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長如玦”,也表達了同樣的情感.“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張愛玲語)癡情的納蘭性德終于經受不起喪妻失伴 的長長的痛苦磨難,于三十一歲夭亡,結束了短短的一生。他留下一部《通志堂詞》, 共三百四十余首,而其中悼念盧氏的就有數十首之多,足見他對亡妻的摯愛與眷戀。納蘭是至情至愛之人,更是一個少有的癡情之人。納蘭在小令方面詞工清麗,造詣極深。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說:“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性德本是一位文武全才,其妻盧氏的逝亡對他是一個沉重的精神打擊。“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納蘭是真正不曾悔過的。而他本人的早逝于我們又何嘗不是一大損失?當他哀嘆“誰念西風獨自涼”、“沉思往事立殘陽” 的時候,我悄然尋著他的身影,感其癡情,不禁想起了元好問的那首《摸魚兒》:“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3.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全詩的意思
1、釋義
秋風吹冷,孤獨的情懷有誰惦念?看片片黃葉飛舞遮掩了疏窗,佇立夕陽下,往事追憶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長,閨中賭賽,衣襟滿帶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償。
2、原文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
蕭蕭黃葉閉疏窗。
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
3、簡析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是納蘭性德悼念亡妻的作品。詞中感懷前塵往事。上片寫一個孤獨的人在秋風中夕陽下沉思往昔。“西風”、“涼”、“黃葉”、“殘陽”等詞渲染了一幅凄涼的氛圍。下片追憶當年醉酒、賭書的情形,這些在過去看來很平淡的舊事今天卻無法重溫了。
4.宋代有哪些著名詞人
詞是一種文學體裁。
它與詩經、楚辭、樂府一樣,都來自民間音樂,后來漸漸脫離了音樂,最終發展成一種新的文學樣式。詞,經過晚唐、五代,發展到宋代,達到了最高水平。
北宋前期的詞,受晚唐五代詞的影響,風格上比較婉約、艷麗。這時的主要詞人有晏殊、晏幾道(后人把這兩人合稱為“二晏”)、歐陽修、柳永、蘇軾等。
北宋后期,詞的創作繁榮起來,這時詞的風格主要是典雅含蓄,委婉細膩。著名的詞人有秦觀、黃庭堅、周邦彥等。
到了南宋,涌現出許多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作品。李清照、辛棄疾是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詞人。
在歷史上,契丹族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它原本 是鮮卑族的一個分支,早在公元4世紀前期,契丹族已見于史籍記載。
它的發源地在遼水上游的潢水(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 契丹人長期過著游牧和漁獵的生活。
5.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閉書窗
當你站在夕陽西下的印照中,獨自感懷心中的愛人咫尺天涯,陣陣的涼風吹過,倍感凄涼。這時候又有誰知你心?誰念西風獨自涼, 蕭蕭黃葉閉疏窗, 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 賭書消得潑茶
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紗》
納蘭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改名性德;他出身滿清貴族,是清初一位重要的詞令家。其詞情真意切,清麗凄婉,特別是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盧氏而寫下的許多詞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頑艷,是他成為中國詞史上一位著名的“傷心人”。這首《浣溪紗》就是其中的一篇。
秋風蕭瑟,天氣肅殺。中國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傳統;納蘭夫婦伉儷情深,為愛妻 的早逝而傷心的納蘭此時觸景生情,又怎能不悲從中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開篇“西風”便已奠定了整首詞哀傷的基調。詞人明知已是“獨自涼”,無人念及,卻偏要生出“誰念”的詰問。僅此起首一句,便已傷人心髓,后人讀來不禁與之同悲。在看北宋詞人賀鑄在喪妻后發出的感嘆:“空床臥聽南窗雨,誰 復挑燈夜補衣?”兩人雖然相隔六、七個世紀,其情卻是相通的。而“涼”字描寫的絕不只是天氣,更是詞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對蕭蕭黃葉,又生無限感傷,“傷心人”
哪堪重負?納蘭或許只有一閉 “疏窗”,設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內心短時的平靜。“西風
”、“黃葉”、“疏窗”、“殘陽”、“沉思往事”的詞人,到這里,詞所列出的意向
仿佛推出了一個定格鏡頭,長久地鍥入我們的腦海,讓我們為之深深感動。幾百年后,
我們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納蘭孑立的身影,衣袂飄飄,“殘陽”下,陷入無限的哀思。
6.“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的出處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這首詞出自宋代詩人張先的《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原文: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
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譯文:手執酒杯細聽那《水調歌》聲聲,午間醉酒雖醒愁還沒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時再回來?臨近傍晚照鏡,感傷逝去的年景,如煙往事在日后空自讓人沉吟。
鴛鴦于黃昏后在池邊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簾幕密密地遮住燈光,風兒還沒有停,人聲已安靜,明日落花定然鋪滿園中小徑。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根據詞前小序,作者寫這首詞的時候任嘉禾(今浙江省嘉興市)判官。按照沈祖棻《宋詞賞析》的說法,張先在嘉禾作判官,約在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年五十二。但詞中所寫情事,與小序內容很不相干。這個小序可能是時人偶記詞乃何地何時所作,被誤認為詞題,傳了下來。
這是北宋詞中名篇之一,也是張先享譽之作。而其所以得名,則由于詞中有“云破月來花弄影”之句。據陳師道《后山詩話》及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所引各家評論,都說張先所創的詞中以三句帶有“影”字的佳句為世所稱,人們譽之為“張三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