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山流水的古詩
1、《石州慢·天迥樓高》
年代: 宋 作者: 王之道
天迥樓高,日長院靜,琴聲幽咽。昵昵恩情,切切言語,似傷離別。子期何處,漫高山流水,又逐新聲徹。仿佛江上移舟,聽琵琶凄切。休說。春寒料峭,夜來花柳,弄風搖雪。大錯因誰,算不翅六州鐵。波下雙魚,云中乘雁,嗣音無計,空嘆初謀拙。但愿相逢,同心再綰重結。
2、《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張孝祥
玉節珠幢出翰林。詩書謀帥眷方深。威聲虎嘯復龍吟。我是先生門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3、《婆羅門引·龍泉佳處》
年代: 宋 作者: 辛棄疾
龍泉佳處,種花滿縣卻東歸。腰間玉若金累。須信功名富貴,長與少年期。悵高山流水,古調今悲。
臥龍暫而。算天上、有人知。最好五十學易,三百遍詩。男兒事業,看一日、須有致君時。端的了、休更尋思。
4、《雨霖鈴 鳴鶴余音卷一》
年代: 元 作者: 宋德方
高山流水。嘆知音者,世間能幾。終南萬里,煙霞歸去也,歲云暮矣。拄杖藥爐經卷,除此外、有何行李。樂恬淡、清靜家風,一片靈臺瑩如洗。就中妙處因師指。下工夫、戰退無常鬼。匣藏三尺神劍,霹靂響、火龍飛起。天下升平無事,白云間、笑傲而已。名利客,不信長生,奔走紅
5、《次韻和張仲通見寄三絕句》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高山流水意無窮,三尺空弦膝上桐。
默默此時誰會得,坐憑江閣看飛鴻。
2.有關于高山流水的古詩古文
中華古韻,向有十大名曲一說。這十大古代名曲分別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鄭國人列御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鐘子期必能領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鐘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巖下。伯牙心情郁悶,于是彈奏了一會琴。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巖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鐘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于是離開琴而嘆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于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無伯牙因鐘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
大約成書于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類似的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呂氏春秋》的記述與《列子》的記述大致相當,但交代了結局:鐘子期死后,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呂氏春秋》雖非信史,但有《列子》記述在前,其內容也并非毫無根據。于是伯牙不復鼓琴一說被當作佳話流傳下來。伯牙在當時應該很知名,荀況在《勸學》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雖然語近夸張,但大音樂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無疑問的。
《列子》和《呂氏春秋》之后,西漢的《韓詩外傳》、《淮南子》、《說苑》,東漢的《風俗通義》、《琴操》、《樂府解題》等等眾多古籍紛紛援引。這些作品里,有關伯牙的描述,在內容上更為豐富。例如東漢蔡邕的《琴操》中還記載了伯牙向音樂家成連拜師學習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開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在這篇小說中伯牙成了樂官俞伯牙,鐘子期卻成了漢陽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來字的典故此時完全變成了人物、地點、情節樣樣俱全的話本小說。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鐘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里廣為流傳,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明代朱權成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沒有流傳于世,后人無從領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所以,后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對音樂并無切身體會。
因而這個佳話得以流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與鐘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當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斷弦絕音。岳飛在《小重山》一詞中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正是伯牙當時心境的準確反映。伯牙的絕琴明志,一者做為對亡友的紀念,再者為自己的絕學在當世再也無人能洞悉領會而表現出深深的苦悶和無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爾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難以領會其樂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會感到孤獨,才會發出知音難覓的感慨。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戰國的諸子典籍多次記錄轉載,是與當時“士文化”的背景分不開的。先秦時代百家爭鳴,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國家觀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諸侯國。這些恃才之士在各國間流動頻繁,他們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們希望能遇見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諸侯王公,從而一展胸中所學。這幾乎是幾千年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然而能達到此目標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一生懷才不遇而汲汲無名,有的或隱身市肆,有的則終老山林。由此可見,《高山流水》在先秦時代就廣為流傳,是因為這個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來引起無數人的共鳴當在情理之中了。
這么說來,友誼倒在其次了。所以本篇稱,《高山流水》為千百年來被善意地無限夸大了的友誼。能引起人們無限向往的樂曲和友誼,也許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3.有關于高山流水的古詩古文
中華古韻,向有十大名曲一說。
這十大古代名曲分別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鄭國人列御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鐘子期必能領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鐘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巖下。
伯牙心情郁悶,于是彈奏了一會琴。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巖土崩塌之音。
每段曲彈奏完畢,鐘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于是離開琴而嘆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于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
但《列子》中并無伯牙因鐘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 大約成書于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類似的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呂氏春秋》的記述與《列子》的記述大致相當,但交代了結局:鐘子期死后,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呂氏春秋》雖非信史,但有《列子》記述在前,其內容也并非毫無根據。于是伯牙不復鼓琴一說被當作佳話流傳下來。
伯牙在當時應該很知名,荀況在《勸學》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雖然語近夸張,但大音樂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無疑問的。
《列子》和《呂氏春秋》之后,西漢的《韓詩外傳》、《淮南子》、《說苑》,東漢的《風俗通義》、《琴操》、《樂府解題》等等眾多古籍紛紛援引。這些作品里,有關伯牙的描述,在內容上更為豐富。
例如東漢蔡邕的《琴操》中還記載了伯牙向音樂家成連拜師學習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開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在這篇小說中伯牙成了樂官俞伯牙,鐘子期卻成了漢陽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來字的典故此時完全變成了人物、地點、情節樣樣俱全的話本小說。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鐘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里廣為流傳,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明代朱權成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沒有流傳于世,后人無從領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
所以,后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對音樂并無切身體會。 因而這個佳話得以流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與鐘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當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斷弦絕音。岳飛在《小重山》一詞中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正是伯牙當時心境的準確反映。
伯牙的絕琴明志,一者做為對亡友的紀念,再者為自己的絕學在當世再也無人能洞悉領會而表現出深深的苦悶和無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爾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難以領會其樂曲的精妙。
所以伯牙才會感到孤獨,才會發出知音難覓的感慨。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戰國的諸子典籍多次記錄轉載,是與當時“士文化”的背景分不開的。
先秦時代百家爭鳴,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國家觀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諸侯國。
這些恃才之士在各國間流動頻繁,他們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們希望能遇見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諸侯王公,從而一展胸中所學。
這幾乎是幾千年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然而能達到此目標的畢竟是少數。
更多的人一生懷才不遇而汲汲無名,有的或隱身市肆,有的則終老山林。由此可見,《高山流水》在先秦時代就廣為流傳,是因為這個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
所以千百年來引起無數人的共鳴當在情理之中了。 這么說來,友誼倒在其次了。
所以本篇稱,《高山流水》為千百年來被善意地無限夸大了的友誼。能引起人們無限向往的樂曲和友誼,也許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4.描寫高山的詩句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王維《鹿柴》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荊門送別》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柳宗元《江雪》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李白《蜀道難》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王安石《茅檐》1: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關山月》)2:云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3:山頭有路接無塵,欲覓王孫試問津。
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5: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渭水綠溶溶,華山青崇崇。
山水一何麗,君子在其中。才與世會合,物隨誠感通。
德星降人福,時雨助歲功。化行人無訟,囹圄千日空。
政順氣亦和,黍稷三年豐。客自帝城來,驅馬出關東。
愛此一郡人,如見太古風。方今天子心,憂人正忡忡。
安得天下守,盡得如袁公。7: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8:客路瞻太華,三峰高際天。夏云亙百里,合沓遙相連。
雷雨飛半腹,太陽在其巔。翠微關上近,瀑布林梢懸。
愛此眾容秀,能令西望偏。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陰煙。
曾是朝百靈,亦聞會群仙。9:老夫高臥文殊臺,拄杖夜撞青天開。
撒落星辰滿平野,山僧盡道佛燈來。——王陽明10: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
1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12:人言遭劫火,金源亂兵里。13: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關山月》)14:山色淺深隨夕照,江流日夜變秋聲。15: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16: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17: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18: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19: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20: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21: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唐·李白《游泰山》其一22:種豆南山下,草勝豆苗稀。
23:泰宗秀維岳,崔崒刺云天。——南朝·謝靈運《泰山吟》24:心潮逐浪高。
流水心不競。25:山行非有期, 彌遠不能輟。
但欲淹昏旦, 遂復經圓缺。積峽忽復啟, 平途俄已絕。
巒垅有合沓, 往來無蹤轍。晝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謝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26: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7: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
28: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吳均《與朱元思書》)29:冬有靈湯溢,夏無炎暑侵。他年如遂隱,五老是知音。
30: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巖中間虛字,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云構歲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宕斯字,可以盡天年。31: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32:長相思(清)納蘭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33:晚來風信好,并發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
3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35: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36: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37:清代施閏章碧海煙歸盡,晴峰雪半殘。冰泉懸眾壑,云路郁千盤。
——《雪中望岱宗》38: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39:娥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0: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41:南浦別(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4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43:緬思冰雪容,重想金玉玉器。
可但發其蒙,端能病斯愈。44:輟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
天應不許人全見,長把云藏一半來。——唐·孫魴《湖上望廬山》45:不獨有聲流出此,會歸滄海助波瀾。
46: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間。高臥今何在,東山似此山。
47: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48:百川沸騰,山冢碎甭。
高谷為岸,深谷為陵。49: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實大華亦榮。
王官不可闕,未宜后諸生。嗟我擯南海,無由助飛鳴關于高山的詩句 60句好詞好句。
50:思鄉作【唐】布燮瀘北行人絕,云南信未還。庭前花不掃,門外柳誰攀。
坐久銷銀燭,愁多減玉顏。懸心秋夜月,萬里照關山。
51:佛手靈崖作道場,仙人洞里祭純陽;華胥夢里十年相,簪笏門中百味傷;漫步蓬萊羨美境,常游廬嶺愛風光;千年苦守不離去,只為清醇一滴香。——《清醇一滴香》52: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
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53: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54: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55: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唐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56:玉女峰前一棹歌,煙鬟霧髻動清波。
57: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億。
5.描寫高山流水的句子有哪些
開始時聲調較舒緩,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飄過天際,留下些飄飄渺渺的痕跡,又似迎風微拂的柳枝。
后曲子漸漸轉為優美、明快的格調,就像許多線條一樣的流水,和著鳥兒的歡唱蟲子的鳴叫而緩緩流下、圓潤而細膩、讓人陶醉。 然后一個清越似百靈鳥的啼叫聲一樣沖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剛剛經過千山萬水的阻隔終于匯集成一支跳躍的音符,有著沖破阻力的自豪。
爾后,流水漸深,如細絲般潤物無聲,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會成一個旋渦,越游越遠。
直到偶爾聽到一絲美的旋律。 高山流水,萬籟俱靜,惟泉水淙淙,疑是十萬八千里外,月宮嫦娥撫琴擊筑,明快的樂音把人帶入了神仙境界。
節奏時而低緩時而急促,跌宕起伏,連綿不絕,余味雋永,好似高空跌落的一團輕云,在大氣既將擁抱它的時候,卻摩擦消損,只化成點點滴滴,它們卻偷取了七色陽光,被裝飾得炫麗無比,迂迂回回跌跌撞撞驚驚呼呼的融化它最后一絲美麗。 叮——叮——咚——咚……,余音繞梁之感于耳不絕,這是一次心靈的滋潤,感覺春日里細雨在臉上親吻,真的有點情不自禁,在心里默默為它合拍,我也化成了一個音符,隨它飄起來了,怎一個好字了得。
6.描述高山流水的美好的詩句
1.《高山流水·丁基仲側室善絲桐賦詠曉達音呂備歌舞之妙》 朝代:宋代|作者:吳文英 素弦一一起秋風。
寫柔情、都在春蔥。 徽外斷腸聲,霜宵暗落驚鴻。
低顰處、翦綠裁紅。 仙郎伴、新制還賡舊曲,映月簾櫳。
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濃。 吳中。
空傳有西子,應不解、換徵移宮。 蘭蕙滿襟懷,唾碧總噴花茸。
后堂深、想費春工。 客愁重、時聽蕉寒雨碎,淚濕瓊鐘。
恁風流也稱,金屋貯嬌慵。 2.《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風閣落成韻》 朝代:清代|作者:顧太清 群山萬壑引長風,透林皋、曉日玲瓏。
樓外綠陰深,憑欄指點偏東。 渾河水、一線如虹。
清涼極,滿谷幽禽啼嘯,冷霧溟濛。 任海天寥闊,飛躍此身中。
云容。 看白云蒼狗,無心者、變化虛空。
細草絡危巖,巖花秀媚日承紅。 清風閣,高凌霄漢,列岫如童。
待何年歸去,談笑各爭雄。 3.《高山流水·素弦一一起秋風》 朝代:宋代|作者:吳文英 素弦一一起秋風。
寫柔情、都在春蔥。 徽外斷腸聲,霜宵暗落驚鴻。
低顰處、翦綠裁紅。 仙郎伴、新制還賡舊曲,映月簾櫳。
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濃。 吳中。
空傳有西子,應不解、換徵移宮。 蘭蕙滿襟懷,唾碧總噴花茸。
后堂深、想費春工。 客愁重、時聽蕉寒雨碎,淚濕瓊鐘。
恁風流也稱,金屋貯嬌慵。 4.《七絕》 朝代:現當代|作者:梁羽生 彈劍狂歌過薊州,空拋紅豆意悠悠。
高山流水人何在,俠骨柔腸總惹愁。 5.《學詩》 朝代:宋代|作者:龔相 學詩渾似學參禪,悟了方知歲是年。
點鐵成金猶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7.唐宋元明清關于高山流水的詩
只有一萬字的輸入空間,這里寫不下。
芙蓉樓送辛漸 盛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品評】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市)丞,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
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 寒雨連江夜入吳 ” ,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
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 “ 連 ” 字和 “ 入 ” 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
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
一個 “ 孤 ” 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 “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 “ 清如玉壺冰 ” (《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
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據《唐才子傳》和《河岳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 “ 謗議沸騰,兩竄遐荒 ” ,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后,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后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于眾**毀的惡劣環境之中。詩人在這里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
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
“ 盡謝爐錘之跡 ” (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花非花 中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云無覓處。
【品評】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 “ 花非花 ” 卻頗有些 “ 朦朧 ” 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 “ 無題 ” 。首二句應讀作 “ 花 —— 非花,霧 —— 非霧 ” ,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
“ 非花 ” 、“ 非霧 ” 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
蘇東坡似從這里獲得一絲靈感,寫出了 “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 (《水龍吟》)的名句。蘇詞所詠為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
但是,從 “ 夜半來,天明去 ” 的敘寫,可知這里取喻于花與霧,在于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 “ 夜半來,天明去 ” ,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
但從下句 “ 來如春夢 ” 四字,可見又不然了。 “ 夢 ” 原來也是一比。
這里 “ 來 ” 、“ 去 ” 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 “ 夜半來 ” 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于是引出一問: “ 來如春夢幾多時? ”“ 天明 ” 見者朝霞也,云霞雖美卻易幻滅,于是引出一嘆: “ 去似朝云無覓處 ” 。
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詩詞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 “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 ,賀鑄《青玉案》的 “ 一川煙草,滿城風。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李白描寫高山流水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