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烏江的詩詞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詠史詩·烏江 【唐】胡曾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烏江 【宋】汪元量
平生英烈世變雙,漢騎飛來肯受降。
早與虞姬帳不死,不教戰血到烏江。
2.形容烏江水的詩詞
《詠項羽》 于季子
北伐雖全趙,
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烏江恥學鴻門遁,亭長無勞勸渡河.--《項王》汪紹焻
題烏江亭
杜牧
勝負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項王廟詩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詠史詩·烏江
年代:【唐】 作者:【胡曾】 體裁:【七絕】 類別:【懷古】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3.列舉三首寫項羽烏江自刎的詩詞
1、《題烏江亭》 唐代.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譯文: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
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2、《烏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譯文: 上百次的征戰使壯士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的失敗之勢再難挽回。
雖然江東子弟現在仍在,但他們是否還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來? 3、《詠項羽》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活著的當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烏江亭: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自古為一渡口,秦漢之時即設有亭長,是我國最早的驛亭之一。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兵敗自盡,烏江亭由此聞名古今。
擴展資料: 前203年(漢四年)楚漢鴻溝劃界后,項羽領兵東歸,劉邦也欲西還。這時張良、陳平對漢王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
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養虎遺患’。”
劉邦聽從。 前202年(漢五年),劉邦一面派使者聯絡各地諸侯王,約定共同滅楚,一面親自率軍追擊項羽。
十二月,項羽敗逃,至垓下,被圍(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自垓下突圍后,行至陰陵迷路,為漢軍追上,再退至東城。 向東至烏江亭自殺身亡。
此烏江以亭制隸屬于東城縣。據《輿地廣記》載:“烏江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
《太平寰宇記》稱:“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 。
4.求有關烏江的著名歷史人物事跡或詩詞
歷史事件: (一)項羽自刎 秦朝末年項羽自刎的地點烏江位于今安徽 和縣. 〔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四十里長江岸的烏江浦。
烏江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發源于貴州高原,自西南向東北從重慶涪陵區注入長江。
全長1050千米,流經重慶貴州46個縣、市。 公元前202年,韓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垓音gāi)。
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沖殺出去。
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
項羽沒法突圍,只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里,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
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里還夾著唱歌的聲音。
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里傳出來的,唱的凈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 項羽聽到四面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楞住了。
他失神似地說:“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么漢營里有這么多的楚人呢。” 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音zhuī)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一座出,氣魄能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跑。馬兒不肯跑有什么辦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著唱起來。
霸王唱著唱著,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抬不起頭。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沖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
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兒。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后來,只見前面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了點人數,只有二十八個騎兵。
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 項羽料想沒法脫身,但是他仍舊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歷過七十多次戰斗,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
今天在這里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并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他把僅有的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 說著,他猛喝一聲,向漢軍沖過去。
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
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沖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
最后,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只損失了兩名。 項羽對部下說:“你們看怎么樣?” 部下都說:“大王說的一點不錯。”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著二十六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后,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
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么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
他和二十六個兵士都拿著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
項羽受了十幾處創傷,最后在烏江邊拔劍自殺。 (二) 強度烏江 當年,紅軍突破烏江的戰斗,是從江界河渡口、龍溪回龍場渡口和巖坑渡口3個地方同時打響的,3個地方的強渡都取得了成功。
其中,最先突破也最著名的當數江界河渡口的戰斗。江界河也是烏江天險最險要處。
1934年12月31日紅3軍團紅2師紅4團接到搶渡烏江的軍令后,立即出發,經過半天的急行軍,部隊到達了烏江南邊100多里的猴場。 當晚,部隊在烏江邊上迎新守歲。
當地群眾說,渡烏江必須具備3個條件,即: 第一、要有大木船; 第二、必須是大晴天; 第三、要有熟悉烏江水性的好船夫。 可是,紅2軍紅4團來到渡口時,渡船都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上面的條件都不具備。
而且烏江兩岸都是懸崖陡壁。烏江南岸要下10華里陡峭的石山才能到達江邊,北岸又要翻越10里的敵石荒山方能接上通往遵義、桐梓的大道。
烏江正是在墨烏色的峽壁間流過。此段的江面倒不算寬,只有250米左右,可是流速卻每秒達1.8米。
整個烏江像一條烏青色的蛟龍向東北奔騰;無論投下一片什么東西,轉眼就沖得無影無蹤了。 紅四團于第二天開始先后兩次試渡,第二。
5.求有關烏江的著名歷史人物事跡或詩詞
歷史事件: (一)項羽自刎 秦朝末年項羽自刎的地點烏江位于今安徽 和縣. 〔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四十里長江岸的烏江浦。
烏江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發源于貴州高原,自西南向東北從重慶涪陵區注入長江。
全長1050千米,流經重慶貴州46個縣、市。 公元前202年,韓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垓音gāi)。
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沖殺出去。
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
項羽沒法突圍,只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里,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
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里還夾著唱歌的聲音。
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里傳出來的,唱的凈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 項羽聽到四面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楞住了。
他失神似地說:“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么漢營里有這么多的楚人呢。” 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音zhuī)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一座出,氣魄能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跑。馬兒不肯跑有什么辦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著唱起來。
霸王唱著唱著,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抬不起頭。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沖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
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兒。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后來,只見前面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了點人數,只有二十八個騎兵。
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 項羽料想沒法脫身,但是他仍舊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歷過七十多次戰斗,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
今天在這里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并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他把僅有的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 說著,他猛喝一聲,向漢軍沖過去。
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
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沖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
最后,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只損失了兩名。 項羽對部下說:“你們看怎么樣?” 部下都說:“大王說的一點不錯。”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著二十六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后,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
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么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
他和二十六個兵士都拿著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
項羽受了十幾處創傷,最后在烏江邊拔劍自殺。 (二) 強度烏江 當年,紅軍突破烏江的戰斗,是從江界河渡口、龍溪回龍場渡口和巖坑渡口3個地方同時打響的,3個地方的強渡都取得了成功。
其中,最先突破也最著名的當數江界河渡口的戰斗。江界河也是烏江天險最險要處。
1934年12月31日紅3軍團紅2師紅4團接到搶渡烏江的軍令后,立即出發,經過半天的急行軍,部隊到達了烏江南邊100多里的猴場。 當晚,部隊在烏江邊上迎新守歲。
當地群眾說,渡烏江必須具備3個條件,即: 第一、要有大木船; 第二、必須是大晴天; 第三、要有熟悉烏江水性的好船夫。 可是,紅2軍紅4團來到渡口時,渡船都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上面的條件都不具備。
而且烏江兩岸都是懸崖陡壁。烏江南岸要下10華里陡峭的石山才能到達江邊,北岸又要翻越10里的敵石荒山方能接上通往遵義、桐梓的大道。
烏江正是在墨烏色的峽壁間流過。此段的江面倒不算寬,只有250米左右,可是流速卻每秒達1.8米。
整個烏江像一條烏青色的蛟龍向東北奔騰;無論投下一片什么東西,轉眼就沖得無影無蹤了。 紅四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