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
(2)這首宋詞表達了心地高潔、凌越世俗的感情。
這首詞以物況人,“白白與紅紅”,一樹花分紅、白兩色,高標逸韻,獨特別致,作者正是以這“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自況。這首詞還用了映襯對比寫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紅既映襯又對比,贊美了紅白桃花獨標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1)本道題從兩個方面可以求證:一、小令前兩句說,不是梨花,也不是杏花,和梨花、杏花差不多開放的,只有桃花;尾句用了“武陵”的典故,顯然是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相關,而《桃花源記》中提到了“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再次印證是桃花。
(2)前兩句寫花色非同一般,次兩句緊跟著寫花姿卓絕,后兩句寫桃花的情致超凡——隱逸高士之風。作者以此來表現詞人自己的高潔懷抱。表現詞人自己的高潔懷抱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小題1:(2分)這首詞表現了詩人對別后黃州東坡的眷念(或意欲歸耕東坡的心情)。
(意思對即可。)小題2:(4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分)詩人面對春雨喜降,適宜犁地的春耕之時,引發了“歸去、歸去”的念頭。(2分)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歸耕東坡的意愿和對清靜自適生活的追求。
(1分)(意思對即可。如從設問、反復等角度進行賞析,言之成理亦可。)
小題1:試題分析:解答本題要仔細體會“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
江上一犁春雨”的詞韻,尤其要抓住“歸去,歸去”來揣摩,可揣摩出對黃州東坡的眷念之情。小題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藝術手法的理解。
題干要求中有本詞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 ,解答時要選自己是有把握的一種。“別后有誰來?”是設問,“歸去,歸去”既是直抒胸臆,又是重復。
答題時應先明確手法,然后結合句子簡要分析,分析時要準確理解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類題時易忽視對思想感情的概括,應強化答題的規范性。
。
3.閱讀下面兩首詞,回答問題
(1)嚴詞寫的是桃花,因為“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從時間上看,桃花與梨花、杏花同期開放。
鄭詞寫的是梅花,兩個“道是”句寫花開的季節在冬春之際,花色如雪,香氣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種在農家院內。(意對即可)(2)嚴詞表達了心地高潔、凌越世俗的感情。
作者以物況人,“白白與紅紅”,一樹花分紅、白兩色,高標逸韻,獨特別致,正是以這“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自況。鄭詞用對比的手法,明寫梅花不擇環境“一般開”,暗贊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高潔品格。
(意對即可) 。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詩后兩題
小題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
(1分)這首詞還用了映襯對比的寫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紅既映襯又對比(2分),贊美了紅白桃花獨標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2分)小題2:這首詞以物況人,“白白與紅紅”,一樹花分紅、白兩色,高標逸韻,獨特別致,作者正是以這“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自況。
(3分)借“武陵人”的典故,贊陶淵明的高潔,表達了心地高潔、凌越世俗的隱逸之情。(3分) 小題1:試題分析:本題有兩問,第一問較為簡單。
“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淵明《桃花源記》云:武陵漁人曾“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華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終于來到世外桃源。原來,此花屬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
第二問首先要答出所用的手法,然后加以分析,并寫出其表達效果。詞人連用梨花、杏花比擬,可知所詠之物為花。
道是梨花——卻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則此花乍一看去,極易被誤認為梨花,又極易被誤認為杏花。仔細一看,卻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
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紅。 小題2:試題分析: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不正是這位色藝冠絕一時的女性自己的寫照嗎?而含蓄地點明此花乃屬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風塵而心自高潔的象征嗎?她的《卜算子》詞,有“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之句,正可詮釋此意。
孫麟趾《詞逕》云:“人之品格高者,出筆必清。”此詞有清氣,有新意,正是詞人品格的自然流露。
尤其這首詠物詞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義,表現詞人自己的高潔懷抱,似無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說是詞中的上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閱讀下面的一首宋詞完成問題如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