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安史之亂的詩句
《戲為六絕句(其二)》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1)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2)
其二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3)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4)
其三
縱使盧王操翰墨,劣于漢魏近風騷。(5)
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
其四
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6)
其五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7)
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8)
2.描寫安史之亂 詩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安史之亂最后一年寫的.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暮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嚎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潼關吏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新婚別杜甫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自嗟貧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3.杜甫的有關安史之亂的詩句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安史之亂最后一年寫的.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暮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嚎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關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4.那些詩歌是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后寫的啊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
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
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
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
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
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
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
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
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
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后來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5.杜甫描寫安史之亂平息后百姓安居樂業的詩
杜甫生平第一快詩中“快”從何來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故強哭者雖悲而不哀,強怒者雖嚴而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者未笑而和。
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 ——莊子 一首詩之所以能夠千古流傳,不僅是因為語言的無隙可乘,更因為詩中蘊含的深沉感情,讓千年之后的我們讀后依然為之動容。
這也就是的詩者,真情流露。莊子更是注重詩的真,一種原始的感情流露,強調詩的真諦在于以情感人,而不是憑文字的優美,或者因為創作技巧的運用。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后人喻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這并不是沒有緣由的,是一種至真至誠的感情流露,能夠給人一種感情的認同感,因而千古后依然膾炙人口。“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范滿衣裳”這是全詩中唯一記事的一句,讓我們隱約知道了當時發生的事。
這首詩寫于廣德元年春,當時杜甫正寓居梓州。這年正月,叛軍首領史朝義自殺,叛軍紛紛投降,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
杜甫飽嘗戰亂之苦,又憂國憂民,一聽到這個消息,真是欣喜若狂,脫口而出這首詩。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喜,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悲。
杜甫一生坎坷,空有滿腹才華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流落民間,歷經安史之亂,看透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骨”便是最真實的寫照,他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貧苦人民,寫了很多記載百姓苦難的詩,如《三吏》、《兵車行》、《哀江頭》、等,寄托了深沉的憂思。 可以說,他無時不在渴望戰爭早日結束,希望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在戰亂漂泊的年代,他雖然渴望為國為民出力,然而卻無從下手,心中積壓了無數的感情,宛如一座沉寂的火山。
在此前,他的詩的風格是沉郁頓挫,緩慢深沉,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 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變其沉郁頓挫,詩寫得行云流水,一氣貫注,自然明快,所以被后人評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如〈杜詩言志〉:“看他八句一氣渾成中,細按之卻有無限妙意,直是情至文生。”
詩人曾經夢寐以求的愿望終于得償,這如沉寂的火山終于涌出地表,勢不可擋,詩人多年積壓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終于噴出,這不能不快吧。 細細品味詩句,“初聞涕淚滿衣裳”詩人聽到喜訊后禁不住老淚縱橫,是喜悅的淚水,是為自己終于能夠重回故鄉,不再異鄉漂泊而落淚;是為人民不再遭受戰亂之苦,再次過上穩定的生活而流淚;是為終于看到國家統一,不再分裂而流下高興的淚水。
如此深的感情在瞬間化作淚水涌出,這不能不是一快吧。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看妻子,愁悶掃盡,收拾詩書,欣喜若狂。
在這句詩中,著重點明“喜欲狂”,與“卻看妻子”與“漫卷詩書”作攜眷整裝之勢,暗逗下文的“還鄉”詩的節奏感強,環環相扣,宛如高山流水,一氣呵成,后四句寫詩人急欲還鄉,詩人一面顧盼妻子,一面收拾詩書,一面又縱酒高歌——詩人為國家,為人民結束戰亂而興奮若狂了!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末二句,幻想沿江東下直達故鄉的境界,仿佛千里歸途只一瞬,可見詩人心中是多么的喜悅了!想到還鄉,眼前立即浮現歸途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個地點:巴峽、巫峽、襄陽、洛陽。仿佛那旅途中的千山萬水都只是地圖上的幾個圖標罷了。
一切都不用放在心上,只要能回家。這與李白〈早發白帝城〉中“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詩句中,“忽傳”、“初聞”、“卻看”、“漫卷”這些動詞,加強了突然性和隨意性色彩;用“即從”、“便下”、“穿”、“向”等詞,連接四個地名,造成風馳電掣的氣勢。
感情流暢,連貫性、整體性極強,毫不受律體的束縛。把一種驟然到來的狂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中不難看出詩人在煉字造句方面的努力。怪不得蘇軾曾說:“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 在文末二句中,所用的動詞是有考究的,“峽險而狹,故說穿,出峽水順而易,故說下,由襄陽往洛陽,又要換陸路,故用向字。”
浦注——八句詩,其疾如飛,題事只一句馀俱寫情,生平第一快詩也!(1)在詩句中,詩人將地名一一列舉出來,給人一種歸家的無比迫切之情。 因此,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的中的快從何而來,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簡略說明。
當然,這只是我淺薄的見解,不過是見笑于大方之家罷了。首先,是感情的真摯流露,突然而來的狂喜,宛如火山爆發般洶涌而至,此一快也。
其次是詩句緊密連接,環環相扣,每每后一句都為前一句服務,前面為后面埋下伏筆,后面為前面的疑問解答。宛如高山流水,任何一處地方都不能斷開,節奏強勁,如行云流水。
再次,運用生動傳神的動詞,“即從”、“穿”、“便下”、“向”連接四個歸途中有代表的地方,把想象中歸[家似箭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詩人在詩中的情緒變化也是一“快”,從“涕淚滿衣裳”到“喜欲狂”、“白日放歌”,寥寥無幾的語言便把詩人內心激動,喜悅,百感交集的心情恰如其分地表露了。
然而,由于自身淺陋的原因,對這首詩只能窺毛發,不知道詩。
6.杜甫描寫安史之亂平息后百姓安居樂業的詩
杜甫生平第一快詩中“快”從何來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故強哭者雖悲而不哀,強怒者雖嚴而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者未笑而和。
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 ——莊子 一首詩之所以能夠千古流傳,不僅是因為語言的無隙可乘,更因為詩中蘊含的深沉感情,讓千年之后的我們讀后依然為之動容。
這也就是的詩者,真情流露。莊子更是注重詩的真,一種原始的感情流露,強調詩的真諦在于以情感人,而不是憑文字的優美,或者因為創作技巧的運用。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后人喻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這并不是沒有緣由的,是一種至真至誠的感情流露,能夠給人一種感情的認同感,因而千古后依然膾炙人口。“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范滿衣裳”這是全詩中唯一記事的一句,讓我們隱約知道了當時發生的事。
這首詩寫于廣德元年春,當時杜甫正寓居梓州。這年正月,叛軍首領史朝義自殺,叛軍紛紛投降,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
杜甫飽嘗戰亂之苦,又憂國憂民,一聽到這個消息,真是欣喜若狂,脫口而出這首詩。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喜,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悲。
杜甫一生坎坷,空有滿腹才華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流落民間,歷經安史之亂,看透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骨”便是最真實的寫照,他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貧苦人民,寫了很多記載百姓苦難的詩,如《三吏》、《兵車行》、《哀江頭》、等,寄托了深沉的憂思。 可以說,他無時不在渴望戰爭早日結束,希望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在戰亂漂泊的年代,他雖然渴望為國為民出力,然而卻無從下手,心中積壓了無數的感情,宛如一座沉寂的火山。
在此前,他的詩的風格是沉郁頓挫,緩慢深沉,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 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變其沉郁頓挫,詩寫得行云流水,一氣貫注,自然明快,所以被后人評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如〈杜詩言志〉:“看他八句一氣渾成中,細按之卻有無限妙意,直是情至文生。”
詩人曾經夢寐以求的愿望終于得償,這如沉寂的火山終于涌出地表,勢不可擋,詩人多年積壓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終于噴出,這不能不快吧。 細細品味詩句,“初聞涕淚滿衣裳”詩人聽到喜訊后禁不住老淚縱橫,是喜悅的淚水,是為自己終于能夠重回故鄉,不再異鄉漂泊而落淚;是為人民不再遭受戰亂之苦,再次過上穩定的生活而流淚;是為終于看到國家統一,不再分裂而流下高興的淚水。
如此深的感情在瞬間化作淚水涌出,這不能不是一快吧。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看妻子,愁悶掃盡,收拾詩書,欣喜若狂。
在這句詩中,著重點明“喜欲狂”,與“卻看妻子”與“漫卷詩書”作攜眷整裝之勢,暗逗下文的“還鄉”詩的節奏感強,環環相扣,宛如高山流水,一氣呵成,后四句寫詩人急欲還鄉,詩人一面顧盼妻子,一面收拾詩書,一面又縱酒高歌——詩人為國家,為人民結束戰亂而興奮若狂了!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末二句,幻想沿江東下直達故鄉的境界,仿佛千里歸途只一瞬,可見詩人心中是多么的喜悅了!想到還鄉,眼前立即浮現歸途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個地點:巴峽、巫峽、襄陽、洛陽。仿佛那旅途中的千山萬水都只是地圖上的幾個圖標罷了。
一切都不用放在心上,只要能回家。這與李白〈早發白帝城〉中“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詩句中,“忽傳”、“初聞”、“卻看”、“漫卷”這些動詞,加強了突然性和隨意性色彩;用“即從”、“便下”、“穿”、“向”等詞,連接四個地名,造成風馳電掣的氣勢。
感情流暢,連貫性、整體性極強,毫不受律體的束縛。把一種驟然到來的狂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中不難看出詩人在煉字造句方面的努力。怪不得蘇軾曾說:“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 在文末二句中,所用的動詞是有考究的,“峽險而狹,故說穿,出峽水順而易,故說下,由襄陽往洛陽,又要換陸路,故用向字。”
浦注——八句詩,其疾如飛,題事只一句馀俱寫情,生平第一快詩也!(1)在詩句中,詩人將地名一一列舉出來,給人一種歸家的無比迫切之情。 因此,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的中的快從何而來,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簡略說明。
當然,這只是我淺薄的見解,不過是見笑于大方之家罷了。首先,是感情的真摯流露,突然而來的狂喜,宛如火山爆發般洶涌而至,此一快也。
其次是詩句緊密連接,環環相扣,每每后一句都為前一句服務,前面為后面埋下伏筆,后面為前面的疑問解答。宛如高山流水,任何一處地方都不能斷開,節奏強勁,如行云流水。
再次,運用生動傳神的動詞,“即從”、“穿”、“便下”、“向”連接四個歸途中有代表的地方,把想象中歸[家似箭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詩人在詩中的情緒變化也是一“快”,從“涕淚滿衣裳”到“喜欲狂”、“白日放歌”,寥寥無幾的語言便把詩人內心激動,喜悅,百感交集的心情恰如其分地表露了。
然而,由于自身淺陋的原因,對這首詩只能窺毛發,。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描寫安史之亂慘狀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