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稱頌彌勒佛的詩詞
/view/1638418.htm(這里面很齊全)
另外附加幾個:
一: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二:
笑到幾時方合口;
坐來無日不開懷
三:
笑呵呵坐山門外,覷看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
坦蕩蕩的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樂升平。
四: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五:
你眉頭著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貧,便將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
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穿慮吃, 只因可包羅萬物,自然百事放寬心。
六:
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月,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
七:
處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總要大肚皮。
八: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九:
肚腸寬肥容世界,大大大;
心肺冷靜笑人生,哈哈哈。
十:
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
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甚么由來?
十一:
投起針來,果能羅什譯經寸金易化;
吃了飯去,不學彌勒大肚滴水難消。
十二:
佛前都是有緣人,相親相近,怎不滿腹歡喜;
世間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十三:
看一般人時往時來,我笑有因真可笑;
這兩個字曰名曰利,你忙無甚為誰忙?
十四:
吃虧者豈無大肚?
笑殺人不肯回頭。
十五:
一生補處寄諸天,普現菩薩身,當年鹿野苑中,曾助迦文傳密意;
三界輪回仍故我,誓修唯識定,他日龍華會上,愿隨無著覲慈顏。
十六: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定之含笑,動之含笑,開顏含笑,相見有緣。
十七:
手上只一金元,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給誰是好;
心中無半點事,朝來拜、夕來拜,究竟為何理由!
十八:
盈顏常喜,喜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張口大笑,笑世人不知省悟、不肯回頭。
十九:
大肚縱能容,也不容瘴氣烏煙、貪臟枉法;
慈顏常帶笑,最可笑虛情假意、欺世盜名。
二十:
如來拈花笑,彌勒開口笑,問禮拜禪林,有幾個能深知笑意?
菩薩低眉時,金剛怒目時,要虔修慧業,愿眾生莫錯過時機!
二十一:
大肚皮千人共見,何所有、何所不有?
開口笑幾時休息,無一言、無一可言
二十二:
一肚子不合時宜,問尊者如何消納?
滿面孔無非和氣,請眾生各去思量。
2.求古風的或關于輪回的句子如標題謝謝
曼佗羅花開時誰還能夠記起從前,誰應了誰的劫誰又變成了誰的執念 2。任他凡事清濁,為你一笑間輪回甘墮。
3。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4。終于為那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后,不過一場,山河永寂。
5。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6。 也許是前世的姻 也許是來生的緣 錯在今生相見 徒增一段無果的恩怨。
7。轉身,一縷冷香遠,逝雪深,笑意淺。
來世你渡我,可愿? 8。千古輪回,誰在紅塵笑? 9。
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10。
是宿命的悲、還是輪回的痛。 11。
塵埃落定,一曲終了,是誰為她雙手傾負天下?又是誰擁得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 12。生生的兩端,我們彼此站成了岸。
淺淺暗傷,揮墨筆上,負萬丈塵寰。芳華嫣語,繁華散場 后,竟是幽夢一簾。
13。誰君臨天下,青史留名?問情字怎寫,紅塵多少空夢? 14。
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換來今世的一次擦肩而過。 前世一千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今世的一次相遇。
前世一千次的相遇,換來今世的一次相識。 前世一千次的相識,換來今世的一次相知。
前世一千次的相知,換來今世的一次相愛。 15。
年復春朝秋又老,青絲如雪萬千根。鬢發已先斑,誰已負今生。
3.“兩腳踢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是誰寫的詩句
絕命詞 清 袁枚 賦性生來本野流 手提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 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踢翻塵世路 一肩擔盡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來食 村犬何須吠不修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清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也是一位頗有賢名的縣令。
他出生于浙江錢塘(今杭州),乾隆進士,曾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陽知縣。
此時,正是所謂“乾隆盛世”,但在沭陽民間,卻是萬戶蕭疏、悍吏橫行的現實。一個沭陽縣,竟有“饑口三十萬,餓斃者不計其數”。
袁枚面對這“路有餓殍、哀鴻四野”的慘狀,拿起蘸著血淚的筆抒發感慨:“百死猶可忍,餓死苦不速,野狗銜髏髑,骨瘦亦無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 ”他以犀利的筆觸,對那些“苛政猛于虎,悍吏虐于蝗”置人民生死于不顧的貪官污吏,進行無情的撻伐。
他要“紓國更紓民,終為百姓福”。因此到任不久,就開倉賑災,減免賦稅,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
采取多種抗災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較快地取得了成效。 他還嚴厲管束家屬、下屬、衙役,不準擾民害民。
在訟獄處理上,據史載,他“為政,終日坐堂”,凡“吏民百事,有小訟獄立判無稽留”,大案也從速結案,加上治理有方,社會秩序較前穩定。他與耕夫、蠶婦、工匠、商販、書生皆有交往,不但關心農事百業,還躋身市場,“關心米價問江東”,心系民生。
在封建時代,由于階級的局限性,袁枚能做到這樣,已是難能可貴的了,百姓皆稱他為“大好官”。袁枚由于為人正直,厭惡官場傾軋,40歲時便辭官不做,定居江寧(今南京市),住小倉山下,建隨園,自號倉山居士、隨園老人,安于閑情逸致的生活中。
袁枚一生,歷任溧水、沭陽、江浦、江寧知縣,除了贏得賢明政聲之外,留下的文學著作也很多,有《小倉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 《隨園詩話》是他的代表作,有獨特的文學見解。
他提出“性靈說”,對儒家詩教提出異議。部分詩篇對漢儒和程朱理學發難,并宣稱“《六經》盡糟粕”。
他主張直抒胸臆,詞貴自然,反對泥古不化,強調自創精神,這在我國文學史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4.關于佛門的詩句
1、嗓子落滿了紅塵,江河在琴弦上走調。
《倉央嘉措詩傳》 2、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注定生死《佛經》 3、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那一日壘起瑪尼堆不為修德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那一世》 4、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佛》 5、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過后,不過一捧黃沙。——佛語 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壇經行由品》 7、佛學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處的空靈和重生的力。 8、——“莫名其妙的生來,無可奈何地活著,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南懷瑾 9、掃地為何?為了凈地。凈地為何?為了靜心。
靜心為何?心靜方能見眾生,見得了眾生,方能勘破生死,生敬天地之心,心無掛礙,無掛而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小西天狄道傳奇》 10、強者無敵,慈悲為懷;弱者無能,跪佛求生——月如火《仙武同修》 11、只有在幽暗中起身的人,才更加珍視燈盞的指引;只有真正經歷過悲傷的找尋才更有豐厚的質地。
也許這就是佛陀給有缺陷而不完整的人類的指引:沒有痛失就不會有記取,沒有悲傷則無法領會歡愉的意義。——馮娜《一個季節的西藏》 12、人生中出現的一切,都無法占有,只能經歷。
我們只是時間的過客,總有一天,我們會和所有的一切永別。深知這一點的人,就會懂得:「無所謂失去,那只是經過而已;亦無所謂得到,而只是體驗罷了。
」——覺乘 13、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說四十二章經》 14、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水坦然平,敲冰來煮茶。
——傅翕 15、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的人——花濡沫。
5.佛教道歌詩詞:關于彌勒佛的對聯
山東濟南千佛寺: 上聯:笑到幾時方合口, 下聯:坐來無日不開懷。
河南洛陽白馬寺聯: 上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下聯: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上聯:廣結當來緣,誰解他大肚中容幾剎海; 下聯:化度一切眾,能知此布袋里裝甚東西。
北京潭柘寺對聯: 上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下聯: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上聯:布袋全空容甚物,跏趺半座笑何人! 下聯:處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
北京豐臺海會寺聯: 上聯:終日解其頤,笑世事紛紜,曾無了局; 下聯:經年袒乃腹,香胸懷灑落,卻是上乘。四川峨嵋山靈巖寺: 上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下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人無所不容。
臺灣高雄市壽山龍泉寺: 上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下聯: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6.關于神佛的詩詞
《謁》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謁》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墻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托人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 法.”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神秀的這首詩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樹,意思是我們的身體要象菩提樹一樣,保持端正的體態,不斷修持精進. 心如明鏡臺,是把我們的心比喻為明鏡臺,如果灰塵粘染則不明澈.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字面意思為明鏡臺要不停地擦拭,才不會沾染上灰塵.意思是說我們要不斷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復本心得悟正果. 該詩前兩句是講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兩句是修行的結果,明心見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實證,見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這些在神秀的詩中都體現出來. 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突顯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來是指的菩提樹,菩提本無樹,就是否定了菩提樹的有形實質.明鏡亦非臺,同樣也是否定明鏡臺的有形實質.這兩句是說,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鏡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樹也好,明鏡臺也好,本來都是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意思是說,既然本來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塵埃又從何說起呢?塵埃也是空啊!這首詩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徹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連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這兩首詩已成為佛教歷史的一段佳話.大家普遍都認為慧能的詩悟性更高,境界更深.從境界上講感覺是這樣,但是慧能的詩給人的感覺太空了,空得讓人摸不著邊際.而神秀的詩體現真修實悟,給人更腳踏實地的感覺.也許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區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