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漁歌子這首詩是描寫什么季節
漁歌子這首詩是描寫的是暮春時節,從以下方面看出。
1、從這句詩中看出來“桃花流水鱖魚肥”,桃花流水鱖魚肥.從這句里,我們就可以看到有季節標志性的事物了,如“桃花”,桃花一般都只有春天才開放。所以我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這樣景物中才會出現桃花。
2、桃花隨著流水飄流,被水里的鱖魚爭相吞食.既然桃花都凋謝了,那么應該是“暮春”時節。
漁歌子 唐代·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這首詩的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擴展資料:
漁歌子: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真卿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
詞牌《漁歌子》即始于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鱖(guì)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
箬(ruò)笠:竹葉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不須:不一定要。
2.漁歌子這首詩是描寫什么季節
漁歌子這首詩是描寫的是暮春時節,從以下方面看出。
1、從這句詩中看出來“桃花流水鱖魚肥”,桃花流水鱖魚肥.從這句里,我們就可以看到有季節標志性的事物了,如“桃花”,桃花一般都只有春天才開放。所以我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這樣景物中才會出現桃花。
2、桃花隨著流水飄流,被水里的鱖魚爭相吞食.既然桃花都凋謝了,那么應該是“暮春”時節。 漁歌子 唐代·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這首詩的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擴展資料: 漁歌子:詞牌名。
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
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真卿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
詞牌《漁歌子》即始于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鱖(guì)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
箬(ruò)笠:竹葉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不須:不一定要。
3.張志和 漁歌子什么季節的古詩
首先糾正,《漁歌子》是詞,而不是詩。
當然,我們可以泛泛地稱它作詩,但這種稱呼不太標準和合規范。其次,要想知道《漁歌子》是什么季節的詞,我們只能他細分析詞中所描寫的景物是什么季節的。
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作品的具體內容吧。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1、西塞山前白鷺飛。
從這句,我們看不到具體的,有季節標志性的事物。像山啊,白鷺啊,這些事物什么季節都可能有。
2、桃花流水鱖魚肥。從這句里,我們就可以看到有季節標志性的事物了,如“桃花”,桃花一般都只有春天才開放。
所以我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這樣景物中才會出現桃花。桃花隨著流水飄流,被水里的鱖魚爭相吞食。
既然桃花都凋謝了,那么應該是“暮春”時節。3、至于“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也可以隱約映射出是晚春的天氣。但也沒有明顯的季節標志。
4.古詩詞《漁歌子》描寫的時間是什么時候
古詩詞《漁歌子》中最出名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描寫的是春天春汛期間的。
原文: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境內的西苕溪上,從前叫道士磯,是一座突出在河邊的大石巖。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鄰莫干山,風景很優美。
張志和這首詞描繪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鄉的可愛。 這首詞是富于畫意的。
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美,使人讀作品時,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
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5.漁歌子中是描寫的那個季節
白騭、桃花、流水、鱖魚、微風、細雨,這是一幅多么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黃綠色的魚兒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
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的垂釣,他被美麗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這是一首傳唱悠遠的詞,所描寫的是西塞山邊的景色:空中有白鷺高飛,而山下的小溪邊,盛開著叢叢鮮艷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條條鮮活肥美的鱖魚,還有那溫和的斜風細雨,這是一幅多么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機勃勃,而且充滿了喜氣。
而春色中的人,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灑浴在斜風細雨之中,享受著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為這景色的一部分。這風、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說“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難怪他要流連忘返了。
“不須歸”除了指不回家外,還指棄官隱居,一去不返。那個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潔、不愿做官的隱居者,也是詩人自己。
他熱愛淳樸美麗的大自然,認定這美麗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讓自己悄然溶入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對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觸和依戀。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漁歌子是描寫什么季節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