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食節韓翃對漢宮傳燭的描寫與諷刺
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出處:唐·韓翃《寒食》。 意思:寒食節普天之下禁煙火,獨有 貴戚寵宦能得到恩準燃燭。
日暮時分由宮室分傳蠟燭,那裊裊燭煙飄散 進五侯之家。詩中以輕煙引起人們聯想到五侯的特權,借此暗諷了中唐 以后宦官專權的弊政。
賞析:日暮時分,皇宮中傳蠟燭以分火。燭火飄散的煙也傳入權貴 之家。
因寒食節禁火,也不能點蠟燭,但是皇帝卻準許寵臣點蠟燭,由此 諷刺了皇帝對權貴的恩寵。“傳蠟燭”“輕煙散入”等語,不僅刻畫出皇恩 之下“五侯家”輕煙裊裊的景象,也令人聯想到內侍奉命賜火,走馬傳燭的 畫面,展現出中唐時代政治腐敗的黑暗局面。
詩人內心是充滿憤怒的,卻 選取了一個在寒食日傳蠟燭的奇怪舉動,不加任何評論,而諷刺意味十 足。 。
2.寒食節還有韓紅對漢宮傳燭的描寫雨風暴的詩句是什么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其他描寫暴風雨詩句: 1、《偈傾一百六十九首》 卒風暴雨,鼓蕩無前。 石裂崖崩,回避不及。
總教喪盡生涯,方見時清道泰。功不浪施。
2、《偈頌二十五首》 天童仲冬第一句,槎槎牙牙老梅樹。 忽開花,一花兩花三四五花無數花。
清不可夸,香不可夸。 散作春容吹草木,衲僧個個頂門禿。
驀札變怪,狂風暴雨交袞,大地雪漫漫。老梅樹太無端,寒凍摩挲鼻孔酸。
3、《齊天樂·幽香不受春料理》 香不受春料理,青青尚馀秋鬢。磵曲巖隈,煙梳露浴,甘與菰蒲共隱。
芳標瘦迥。看纓結丁香,帶縈晴荇。
恨水東流,楚江憔悴亂云暝。 凄涼夢游故苑,縱妒花風暴,吹夢難醒。
艷李妖桃,紆青佩紫,爭似廣文官冷。塵波萬頃。
算誰是同心,自憐孤影。收斂風流,素弦清夜永。
4、《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5、《雨中花 雨中看桃花 》 絲絲春雨催儂去,依依人柳留儂住。 住也無聊,去還有恨,去住渾無據。
今歲桃花千百樹,去年人面應非故。 萬點胭脂,一行清淚,總是消魂處。
萬點胭脂,一行清淚,總是消魂處。 。
3.日暮漢宮傳蠟燭詩句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詩文解釋】
春天的長安城中,熱鬧繁華,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拂著御柳。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五侯的家中。
【詞語解釋】
春城:春天的長安城。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燃燭。
五侯:宦官寵臣。
【詩文賞析】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節那天,韓翃在長安街頭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臨。晚上,皇宮里閃出一團團燭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宮外卻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韓翃感慨萬分,想到楊貴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寵,作威作福,提筆寫下《寒食》。這首詩寫了寒食節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諷刺了皇帝的偏寵。全詩含蓄自然,富有情韻。
4.日暮漢宮傳蠟燭的詩意
寒食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詩文解釋】春天的長安城中,熱鬧繁華,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拂著御柳。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五侯的家中。【詞語解釋】春城:春天的長安城。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燃燭。五侯:宦官寵臣。
【詩文賞析】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節那天,韓翃在長安街頭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臨。
晚上,皇宮里閃出一團團燭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宮外卻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
韓翃感慨萬分,想到楊貴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寵,作威作福,提筆寫下《寒食》。這首詩寫了寒食節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諷刺了皇帝的偏寵。
全詩含蓄自然,富有情韻。
5.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中漢宮武侯以什么比喻什么表達了詩人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出自唐代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長安。
“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
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
“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
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
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
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
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6.古詩寒食中的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看似波瀾不驚實際上含
表達了作者對封建政治腐敗現象的諷刺的思想感情。
《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 一是標志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 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
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7.
①第一句總寫長安城春意盎然,將長安城中無邊春景囊括無余;第二句專寫皇家風光,突出在東風吹拂下婆娑起舞的“御柳”這一景象。
兩句一紅一綠,色彩的對比十分強烈,使整個畫面顯得非常的濃麗。②表現了皇帝對宦官的恩寵和宦官的灸手可熱的勢焰。
用的是以小見大的手法,使這首詩顯得既蘊藉含蓄,又巧妙無比。有深刻的諷刺意味 (1)解答時首先應抓住“飛花”和“柳斜”這兩個詞語,和這兩個詞語中所隱含的“紅”和“綠”兩種色彩,其次要抓住帶有概括性的詞語“無處不”。
(2)詩中只寫皇帝給宦官送蠟燭,而沒有提及給大臣們送蠟燭,可見宦官氣勢。蠟燭為小,而皇帝親近誰為大,詩詞中運用細節描寫時往往是“以小見大”。
詩人以似乎客觀或者有點贊揚的口氣敘事,其實其中隱含譏諷,只有懂得此詩為政治諷刺詩方能答出。 。
8.關于“諷刺”的詩句有哪些
1、《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代: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3、《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4、《題臨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贈花卿》
唐代: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對漢宮傳燭的描寫與諷刺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