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人年齡的詩句
您好:
年齡詞語
少年:含苞欲放、豆蔻年華、純真無邪、掌上明珠、乳臭味甘、聰明伶俐。
成年:青春年華、大展宏圖、而立之年、年輕力壯、壯志滿懷、儀表堂堂。
老年:飽經風霜、飽經滄桑、老眼昏花骨瘦如柴、古稀之年、年逾花甲。
嬰兒:人初生 襁褓:0歲
孩提、總角、垂髫:童年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豆蔻之年:女子13歲
及笄之年:女子15歲
弱冠之年:男子20歲
而立之年:30
不惑之年:40
知命之年:50
花甲之年:60
古稀之年:70
喜壽 77歲
耄耋之年:80
米壽 88歲
鮐背之年:90
白壽 99歲
期頤之年:100
年齡詩句
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古文中形容人不同年齡的詞語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
(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
(《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于養,故曰頤。”
)。
3.表達年齡的詩詞
感遇(陸游)
仕宦五十年,終不慕熱官。
年齡過八十,久已辦一棺。
結廬十余間,著身如海寬。
此外皆長物,簡去心始安。
稱意多怒嗔,易可出艱難。
我無狐白裘,短褐亦御寒。
上書乞祠(陸游)
上書又乞奉祠歸,夢到湖邊自叩扉。
此去敢辭依馬磨,向來真慣擁牛衣。
致身途遠年齡暮,報國心存氣力微。
誓墓那因一懷祖,人間處處是危機。
雜賦(陸游)
家業貧原憲,年齡老伏生。
但悲鸞獨舞,那羨雁能鳴。
釀酒秋常醉,驅牛夜亦耕。
此身當自貴,勿用作投瓊。
蝶戀花(葛勝仲)
共樂堂深簾不卷。惻惻寒輕,二月春猶淺。續壽競來歌舞院。龍涎香襯鮫綃段。畫棟朝飛雙語燕。端似知人,著意窺金盞。柳外花前同祝愿。朱顏長在年齡遠。
韻令(程大昌)
是男是女,都有官稱。孫兒仕也登。時新衣著,不待經營。寒時火柜,春里花亭。星辰上履,我只喚卿卿。壽開八秩,兩鬢全青。顏紅步武輕。定知前面,大有年齡。芝蘭玉樹,更愿充庭。為詢王母,桃顆幾時赬。
好事近(程大昌)
日繹五千言,未說年齡可續。且得襟期蕭散,遠氛囂寵辱。鬢須白盡秀眉生,來伴老眸綠。人道雪霜林里,有翠松鮮竹。
4.【描寫中舉時年齡大了的詩句】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元代·高明《琵琶記》 饒他白發巾中滿,且喜青云足下生.——宋朝·梁顥《自題》 另外,請參看下列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孟郊喜賦詩》 唐代詩人孟郊多次科舉考試不中,直到五十歲時才及第.他經歷了科考的冷暖,深深體會到讀書人的甘苦.他先后寫過兩首下第詩,其中《下第》詩寫道:“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另一首《再下第》寫道:“一夕九起嗟,夢知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等到孟郊中第后,他的得意之情也是喜不自勝,一首詩寫下了他的欣喜:“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曠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梁顥白首舉》 雍熙二年,八十二歲的梁顥喜中狀元,寫下了一首詩:“天福三年來應舉,雍熙二載始成名.饒他白發巾中滿,且喜青云足下生.觀榜更無朋輩在,歸家惟有子孫迎.也知年少登科好,爭奈龍頭屬老成.”這首詩中的悲喜交加讓人不禁想到了另一個小說中的人物——范進.。